通史笔记之大明王朝·第八篇

作者:三思

周更/三篇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当了31年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帝,史称“建文帝”。

从朱元璋立他的小孙子继位这件事上来看,也表现出了他的目光短浅,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之后,由于他对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得他不顾一切地立了只有15岁的朱允炆为继位皇太孙。作为一个皇帝,他眼里丝毫看不到他那些强大的藩王儿子们,还天真的想着一家人以和为贵。

从年号上来看,惠帝取“建文”二字是颇想改变他爷爷朱元璋“洪武”时期的血腥政治的,但当时建文帝威望远不如诸藩王,而各地诸侯王手握的军权和财权也超过中央,所以想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撤藩是必然的选择,就像后来的康熙皇帝裁撤三藩一样。但因为朝廷内部原因,个人能力的原因等等,建文帝的撤藩没有成功,反而引来的是他的叔叔——燕王朱棣的挥师南下、夺取帝位。

通史笔记之大明王朝·第八篇_第1张图片

朱棣21岁时,奉朱元璋之命就任藩王,他的封地是北平——即当年之元大都、今日之北京。他后来在此起兵,以皇帝身边有奸臣须加诛讨为由,声称自己的带兵南下行为是“靖难”——平定祸乱之意。

这场后世称为“靖难之役”的战争持续了4年。因为朱元璋将功臣屠戮殆尽,年轻的建文帝不得不任用纨绔子弟李景隆为帅,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北上。朱棣率军十余万迎战,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一度受挫。但由于南军政令不一,内部分化,被更加团结、英明的朱棣击败,南军兵败如山倒。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攻入首都南京。被群臣拥立为帝,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当然朱棣是不肯承认建文帝在历史上这四年的存在的,而是把这四年作为他父亲朱元璋的延续,从洪武三十二年至洪武三十五年。

不过,做了皇帝以后的前藩王朱棣和他的侄子建文帝的想法变得一致。朱棣登基后,继续实行削藩政策,最终让藩王有名无权。只要是个有作为的皇帝都不能容忍有地方割据政权的存在。朱棣削藩政策的延续,说明分封诸王之策在明朝那个年代早就不符合实际了。这又使得我想说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是目光短浅的。

朱棣的皇位在当时并不是人人承认的,很多主流意见都看作“篡位”,所以朱棣也有大杀四方的行为,这个像极了他的老爹朱元璋,比如要给文人们一个杀鸡敬猴的震慑,他诛了当时的大文人方孝儒“十族”,比“九族”还多一族。因为当时方孝儒的名气比较响亮又是建文帝的忠臣,为了更具说服力,朱棣想让他起草登基大典的官方文件,方孝儒死活不肯,态度还极其傲慢,认死理——你就是个篡位的,当场在诏书上写下“燕贼篡位”四字!朱棣一发火说要诛你“九族”,方孝儒来了一句诛“十族”又如何?

通史笔记之大明王朝·第八篇_第2张图片

他一个读书人不知道从血与火中成长出来的朱棣在冷酷与残忍上是丝毫不弱于朱元璋的。把朱棣惹到这个地步,那就确确实实是自寻死路了。历来只有诛“九族”之说,但朱棣想杀人还能没有办法吗?这多出来的一族就是指朋友、学生等等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只要跟你方孝儒有点关系的人,基本都杀!

最后方孝儒等几位主要骨干人物几乎都是凌迟、灭族!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我从来不把方孝儒当作正面人物看待,就因为他认死理的愚忠,几千上万人因他而死。说到底人家封建王朝的皇位更迭,是人家皇帝的家事儿。不管谁做皇帝,只要能让老百姓太太平平种个地、有饭吃不打仗,安居乐业、国富民强!这就是好皇帝,我并不是为朱棣翻案,他就是朱元璋一类的人物,我只是就事说事,照方孝儒的死理,满人康熙皇帝在他眼中都是“蛮夷”,怎么能坐我汉人的江山呢?得造反!

当然,朱棣比朱元璋高明的多,他在血腥镇压的手段之后,也采用了柔和的文化政策,比如永乐朝最大的事件之一——编纂《永乐大典》。

我做不到尽善尽美,接受您宝贵意见后或许可以!!!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史笔记之大明王朝·第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