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退去,子弹短信还剩什么?

子弹短信的走红,我实在是有点不太理解。在我看过几屏幕的公众号吹捧他几天以后,我终于决定再次下载,测评一下这款软件。不接受反驳‍♀️

就软件本身的功能来看,非常的“轻”:发消息(各种形式的消息),加好友(仅限知道手机号的人),看新闻(仅限今日头条和腾讯新闻),账号信息及收藏。

从即时通讯的角度,比imessage多了一个新闻,从社交软件的角度,又不能让我结识到我想认识的群体,对了,据说锤子手机端支持搜索附近的锤友。Emm,所以产品经理深藏功与名,也许会因为这个可以增加一些锤子手机的销量?

我不知道该如何定位这款软件,但我们抓住他一个核心的功能,就是交流。既然是交流,就必定要有人(这貌似是废话),于是我看了下我的手机通讯录,发现里面几百人分为这几类:微信诞生前认识的人,临时业务人员(物业、快递、房东、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认识的推销员),以往项目对接人及甲方领导,重要联系人,长辈,10086

在这些人里,除了几个程序员(其中还包含几个锤子手机用户或罗粉)已经加入以外,我们来看看哪类人群可以被我推荐呢?

初步来看,基本上是必须要我同时有微信和手机号的联系人,我才可能将我的子弹短信二维码,通过微信发给他求下载,内容是:一起玩一下?那必然是我长期认识且长期联系的人。排除学习新软件成本较高、对“精细化”按钮难以操作的长辈;排除非同行的老同学、老朋友;排除以往项目对接人及甲方领导(项目结束后能躲多远躲多远);排除临时业务人员;也只剩下交流比较频繁的同事(不常交流的同事手机号会留在钉钉里)。

子弹短信的产品经理,你很厉害啊!人群足够细分,深谙产品极简化设计精髓,我终于可以理解,子弹短信可能就是服务于罗粉和少部分具有极客精神的同事(很有可能两者有重叠)的用户的“高效通讯工具”。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子弹短信的高效之处。

给大家展示下其部分软件功能:


好奇心退去,子弹短信还剩什么?_第1张图片
子弹短信部分功能截图

看上去是挺高效的。回想我们使用微信的时候各种骂娘的场景。某某人发了一屏幕的60秒语音,直接让人崩溃;一堆群消息,来不及处理就要回头翻群聊记录;单独聊天时候不能引用消息;还有一堆公众号占用我们大量的时间……

但是,我们必须不能忽略的一点是,用户的使用习惯。一个产品的设计抛弃了用户长期以来的使用习惯,再重新学习另一个习惯,你要给用户一个理由。我严重怀疑学习新的交互方式反而降低了用户的效率。当用户有选择的时候,这种舍弃需要一个必然性,即我为什么一定要用你?

一周内的下载量第一,想问问用户留存是多少?平均停留时间是多少?有效消息又是多少呢?在罗永浩的号召力之下,大家海量下载我觉得很自然,毕竟人长期带领着一帮“罗粉”,不是一般人能做到长期为一帮人筑梦的,这近乎于“神”的能力了。但一款产品但持久力,不是靠来一发解决的。吃瓜群众的速度从来没有慢过。这就好比,一个草台班子来到县城,突然大肆宣扬,说自己的表演能让全城的老百姓全部打赏,老百姓本着不信邪的原始冲动全来观看,挤的水泄不通。可是最终能让大家打赏的,还是表演本身。当老百姓的心理预期过高,表演的不出彩,老百姓还会拿起手里的鸡蛋,把草台班子砸出城门。

产品不是口嗨。这不仅仅说的是产品发布后的KOL效应,产品设计的初心更容易发生这种事件。大量的产品在设计初期都是源于:我用了一个A产品,觉得用的不爽,凭什么他就牛逼?我能规避掉他的各种坑,我能设计一个更牛逼的!于是凭借长期的自我筑梦能力带来的持续性自嗨,仅着眼于自己设计的产品这个局限视野中,很难兼顾大局。

这也是我想说的,产品的设计初心,如果能够从“我不爽A,我要做B”的狭隘思维中跳出来,专专心心的真正去分析其商业价值,为其商业价值负责,才是一个产品最开始应该做的事情。此处我绝不是diss子弹短信本身的设计,其本身设计的优化之处还是存在,去除杂念心无旁骛可能也是人人焦虑的时代一种心理上解决方案的探索。但谁又能说,时代的焦虑不正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呢?一边叫着要佛系人生,一边又要凑热闹,焦虑者恒焦虑,这不是一款佛系软件可以解决的,我倒是建议多看看心理医生可能有点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奇心退去,子弹短信还剩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