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古诗之美

《古诗源》的编者沈德潜说: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祭川者先河后海,重其源也。

本文所说古诗,主要指《诗经》、楚辞之外,上迄文字记载以来,下至隋唐之前的诗歌作品。

读《古诗源》我们会发现,如果有时空机器,穿越千年回到那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击壤歌)的时代,古人的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也绝不乏味。

古诗中的理趣

相传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于古人而言,是无上神圣的一种载体,凡有文字之处,小到杯盘之器、履杖之物,廖廖数字,也绝不随便。

例如古诗《书履》:行必履正,无怀侥幸。

这才知道,原来我们天天挂在嘴上“行得正,坐得直”“欲正人,先正已”这些话,在三皇五帝之时,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常理。

古诗《带铭》,是刻于腰带上的文字,诗文如下:

火灭修容,慎戒必恭。恭则寿。

熄灯之后,依然保持恭敬威严,而“恭则寿”与“仁者寿”相同,体现出古人一以贯之的人生价值观念。

刻在洗漱盆上的《盥盘铭》更是奇妙:

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由洗脸水想到河渊,由沉溺于河渊的危险,比喻到任用亲近小人的危险。能够使用这种器皿者,必非普通百姓,而执政统治者如临深渊的理念,其实颇有借鉴之处。

再举一个例子《杖铭》:恶乎危,於忿懥。恶乎失道,於嗜欲。恶乎相忘,於富贵。

文字极古奥,取意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而“苟富贵、毋相忘”,从陈胜的口中说出后,更成为千古以后,贫贱之交者念念不忘的字眼。

古诗中的情趣

诗歌对爱情的描写,自然以《诗经》最是叹为观止,但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风格奇峻的作品,为人激赏者,当数《有所思》和《上邪》: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已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这种对负心人的决绝,真是让人读之动容,又难禁莞尔一笑。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以一个女子口吻,与情人海誓山盟,一口气举出5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之后才能与君绝。这气魄,比“日从西出”一类的话语,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诗至魏晋,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文人创作群体,其中翘楚是曹魏父子。

曹操诗作中,言志抒怀一流。曹丕的诗,局势略逊其父,但却有另一番婉转多情。其中描写男女之情的诗作,大大拓宽了文人诗歌的表现题材。如《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一首思妇诗,运用的比兴手法,源自诗经传统,但曹丕作为一代雄主,吟咏思妇闺怨的情绪,绝对源于文人自觉。

古诗中对女性美貌的赞叹,也常有令人击节之作,比如李延年的《歌一首》: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诗中所颂,即汉武帝宠妃李夫人。诗中没有对美人仪容、姿态作正面描写,而是另僻蹊径,借助人们对其美貌的倾倒,让人对其美貌,产生无限想像,营造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中的闲趣

中国文人士大夫,以强烈的济世情怀为特点,但从陶渊明开始,也产生隐逸田园、寄情山水的脉数,名家辈出,蔚为大观。

陶渊明作为名将陶侃之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种菊南山,欣然其间,创作出大量田园诗作,如《答庞参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唯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纲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其四》: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其后,有谢灵运、谢眺,将隐逸田园进一步光大,为唐诗巅峰开创了基础。

另有隐逸一路,以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为典型,其《采薇歌》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

至晋、南北朝,社会政治日趋僵化,隐居山林,成为一些文人阶层避祸的途径。

也有甚者,把隐居山林当做谋取政治资本的手段。或二者兼而有之。

如南朝齐的陶弘景,本人为道教茅山一脉的宗师,迫于道、佛之争远离政权,梁武帝曾多次下诏征召,他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古诗格律尚未形成严格绝句、律诗形式,但其质朴、自然、疏旷、直抒胸臆的风格,自有不可及之处。同时,各种诗歌题材、形式,皆有追根溯源之处,语言风采美不胜收,可以称得上很有味道的案头枕边常备读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穿越千年的古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