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徐爱录上(1-44)》
传习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传统文化入道的法门。有个说法“心学之后无六经”,我非常认同。
儒家有四圣:孔、孟、朱、王,也有说法,儒家有两个半圣人:孔子和王阳明,那半个是曾国藩。
还有一个说法,把王阳明跟孔子并列,实在是贬低了王阳明,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圣人:老字、六祖慧能、王阳明。
这些说法都说明了王阳明心学的伟大。阳明先生是我的人生灯塔,生命导航仪。传习录跟论语相似,我们能看到的有的都是先生跟弟子的对话,或者先生的书信、公文、奏折、书法,都是先生一生的写照。
徐爱是先生的妹夫,也是先生的第一个弟子,是先生的忠实追随者,惜乎英年早逝。本篇是徐跟随先生学习的笔记,也是先生日常言行的记录。为我们展现了真实的先生。
徐爱在序中说“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意思要说自己跟随先生学习十余年,都不敢说入门,目的是告诫后学,少自以为是的评判先生的心学。这是徐爱在警示我:搞不明白的,不合乎自己的标准的,不能认为圣人也有错的时候,一定牢记,宁愿相信是自己错了,是自己修为不够,还搞不懂。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之一,是阳明先生是龙场悟道后最早提出来的。知行合一,我们常常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知道做到,这么题解也没问题。同时,如果修行阳明心学的话,就太肤浅了,就贬低了阳明心学。在徐爱录里有关知行合一与先生的对话极其详尽。
有这么一段对话很精彩。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读到这里照见了自己过往,要么是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要么是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很多事想了好多年也不行动,整天不是妄想就是冥行;如行尸走肉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去往哪里;先生说,这可不是小病痛。
近几年的学习,使我摆脱了这种状态,开始在路上,直到有一天,我读《传习录》有一句话“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我是个教育公司,自到这句话欣喜若狂,再查“成德”,易经乾卦云: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看到这些,内心升起喜悦,这不就是我的追求嘛。于是把公司更名为“成德教育”,并集先生书法“成人成己,明德至善”作为公司核心价值观(先生说:至善者,心之本体。至善是明德的终极目标)
每当想起成德教育这个字号,或者是做着成就别人事,成就员工、成就客户、成就家人、帮助朋友,行在“成人成己,明德至善”的路上,每每都内心充满力量,不再迷茫。 我也清楚,自己也只是在路上,很多情况下,还会妄想冥行,时而清醒,时而迷糊,人生总算是进了一大步。
还有一段,也深深的触动我。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源从傍曰:“此方是寻著源旧时家当。”
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 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照见了自己的自以为是、求认可、求认同,这也是我一生的大病根,经常犯病,必须连根拔去。
事上磨炼是阳明心学的重要观点,有一段,先生讲“事上磨”,这也是拔除病根的好药方。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已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照射见了自己有跟徐爱一样的困惑,在课程中感觉很好,此刻在写学习心得,也觉得很好,遇到事的时候就没有这么好,就不一定能hold的住自己,先生说人须在事上磨。没有捷径,学多少没有用,做到多少才有效。
心学之后无六经,有一段说明之。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这也照见了过往,自己学习经典的误区,“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记得上学时,为了考分,用脑子去分析,去翻译,作为学生为了考分也没错。可是毕业了,参加工作了,再读经典,不在自己心上体当,抓不住“为学头脑”不拿经典照自己,反而去要求别人,现在想起来,多么无知啊。
非常喜欢先生的一首诗
《睡醒偶成》
四十余年睡梦中,而今醒眼始朦胧。不知日已过亭午,起向高楼撞晓钟。
起向高楼撞晓钟,尚多昏睡正懵懂。纵令日暮醒犹得,不信人间耳尽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