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5〕希渊问:“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终不同。其同谓之圣者安在”?先生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以五千镒者而人于万镒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厕之尧孔之间。其纯乎天理同也。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此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争不多,则煅炼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则煅炼愈难。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看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见人有万镒精金,不务煅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务同彼之万镒。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两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无复有金矣”。时曰仁在傍曰:“先生此喻,足以破世儒支离之惑。大有功于后学”。先生又曰:“吾辈用力,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华杉详解

但是圣人的才力也有不同,天资禀赋不同,后天成长环境际遇不同,所以成就大小不同,就像都是纯金,但是份量有轻重。

所以纯金色能够成为纯金,在于它的成色,不在于它的分量;圣人能够成为圣人,在于他的天理之纯,不在于他的才力大小。

所以,但凡肯学习的人,只要能让自己的心纯乎天理,也能成为圣人就像一两纯金,虽然只是一两,只要它是100%纯金,但也无愧。

如果金的成色很差,那炼起来就很难。这就像人的气质,禀赋,有清澈与浑浊、纯粹与驳杂的差异,有一般人以上,有一般人以下的才能差异;对于道的体悟,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的差异。那各方面都比较差的人,就需要下别人百倍的功夫。但只要修炼到了,最后的成功是一样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