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管控的认知2017

对金融管理的认知201705

首先介绍两个思路,一是金融地权的概念,从历史的进程看,当土地作为生产力限制的主要条件时,货币经济的锚定一般是实有(如黄金)以及确定体量(对应美国19世纪经济危机的通缩),而自央行确定自身地位,以及生产力突破马尔萨斯陷阱之后,金融话语权(央行的信用铸币权)已经取代成为主要矛盾,所以将之称为金融地权。二是央行管理目标,通过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这些显学对宏观经济的解释失效,以及各国经济体制不同、体量增大的博弈增大,以及人群结构的改变,失业率以及对应的通胀管理已经成为央行成立的理论依据,其管理目标的等级已经远低于从前,而现在管理目标更多的是对超发货币的技术性处理。

当明确金融地权和央行管理思路的逻辑之后,近几年的进程可以比较清晰的描述,其实质不过是对金融自由化的自我纠偏,目前已经实现的对P2P、民营险资的管控仅仅是刚开始,该类机构的急功近利只是揭示博弈逻辑成立以及可实现,显性的被扬弃势也必定会让监管识别到更为隐形的存在。

从更为深刻的逻辑讲,实质问题是中央集权演进过程中管理手段的相对落后和导致的能量消散。用西方的演进来看,采取的路径是小政府大阶层,希望用产权明晰、阶层稳定来实现能量的延续和聚合,但是随着对货币管理手段的精细(电子货币),这一路径已经不再是唯一选择,而且本身所谓的大阶层也被08年金融危机证明不过是个伪命题。然而,同样会有两个问题,一是纤细的主体与反民智的粗暴对抗,二是大义让位于私利之后的信用消耗。

博弈路径清晰以后,那么具体主线演绎就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尤其是对于市场参与者的描述可以愈加清晰。对于机构而言,应该试图去明确知晓趋势的方向,进而享受波动的额外收益,即根据市场认知确定参与仓位,判断市场节点对应转折变化。对于个人而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认知能力的缺陷,为免于被博弈,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相信常识和赚自己维度内的钱。

从大势对应的参与热点来看,目前可验证的逻辑有以下几点:(1)数据基础建设,即可以体现数据快、真、广的特征;(2)服务业升级对应城市化的进展;(3)制造业中取得市场话语权后的溢价增值;(4)全民加杠杆后流动性匮乏的被动选择;(5)生物医药作为下次革命的动力;(6)新生逻辑的待验证。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金融管控的认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