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的好处

在碎片化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干扰。尤其是小孩子,从小沉迷于电子世界,很难专心地坐在桌前学习。

长此以往,我们将很难专注,也没法进入深度思考。

太容易接受的各种娱乐讯息正在把我们驯化成头脑简单的“低等人类”。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推广,专业化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不久的将来,一般性的工作就要被各种机器代替,人类被迫只能从事更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卡尔·纽波特认为在未来两类人注定会成功。

一种是能够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

一种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个中翘楚。

与之相对应的两种核心能力是: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大势所趋,大人或是小孩都需要刻意让自己远离这些扰乱思维的活动,像匠人一样专注于一事。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书是《深度工作》,作者是卡尔·纽波特。

深度工作的好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这本共400多页(微信读书)的书中,作者花了三分之一的笔墨介绍了深度工作的意义和必要性,其余部分主要介绍了深度工作的四个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训练建议。

但愿你能有所启发。

01 深度工作是什么?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02 深度工作四个准则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选定你的深度哲学

禁欲主义哲学

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双峰哲学

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时间里,双峰工作者会像禁欲主义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在浮浅时间里,专注并非首要目标。

节奏哲学。

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换言之,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新闻记者哲学

在日常工作中随时进入深度工作状态,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新手。

习惯化

记者曼森·卡里用了5年的时间编录著名思想家和作家的习惯(也是通过他整理的资料我才了解到上述两个例子),他总结了这种系统化倾向:

有一种很普遍的认识,认为艺术家的工作靠的是灵感——不知从何而来的创意魔法让你灵机一动,灵光一闪,才思泉涌……但是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使大家明白,等待灵感来袭是非常非常糟糕的计划。事实上,我能给出的最好的

建议或许就是,任何做创造性工作的人都应忽略灵感。

在《纽约时报》的同主题专栏中,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用更坦率的方式总结了这种现状:“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这项策略提出如下的建议: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像前述的重要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

想要保持高效工作,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开始工作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你的习惯要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保持大脑在高深度水平下运转

《高效能人士的四个习惯》中提到的四个原则也值得学习。

原则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

这句话阐述的意思是,执行需要专注于少量“极端重要的目标”。这样简化选择,有助于组织和集中足够的精力来达成实在的成果。

原则2:抓住引领性指标

确定了极端重要的目标之后,你需要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

在4DX框架下,有两种衡量指标:滞后性指标和引领性指标。

引领性指标引导你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会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

原则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原则4:定期问责:“保持节律性地与同享极度重要目标的团队会面”

如果没有办法做到深度工作,还推荐了一个更实际的方法:工作日结束的时候,在第二天早晨到来之前,屏蔽掉对工作问题的担忧——晚饭后不要查电子邮件,不要回顾。

这个建议的合理性在于

给有意识的头脑休息的时间可以激活无意识头脑,从而理清最复杂的职业挑战

注意力复原原理论认为适当的休息可以提升个人的注意力。

人们一天最多能够保持四个小时高度专注的工作,所以晚间即便放松也不会有多大影响。

可是如果事情太多,完全放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可以刻意的训练自己,在每天工作完成的时候,对自己说今天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同时规划一下明天要做的事情。把每天要完成的任务细分,每天完成一点点,就不会陷入完成工作都担心中。

准则二

拥抱无聊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

训练必须坚持两个目标: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

许多人认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分心状态切换到专注状态,但是正如我所说的,这种想法过于乐观:一旦你适应了分心,你就会迷恋于此。考虑到这个现实,这个策略就是帮助你重新编排大脑,让它的结构更适合长期专注于任务。

如果想凭借深度工作成功,你就必须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使它可以从容地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清除令人分心的活动,而仅仅需要清除这些活动劫持你注意力的可能就足够了。

建议1: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

建议2:组织你的深度思考深度思考是需要有一定架构的。我建议首先仔细考察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变量,然后在工作中留心这些因素

建议3:刻意训练自己的记忆力。

准则三

远离社交媒体。

要掌握深度工作的艺术,你必须摆脱各种各样的诱惑,重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

。如果过度使用这些工具,你将陷入精疲力竭、注意力散乱的网络依赖状态,

社交媒体当然有很多好处,但它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工具,用得好它能够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更好,用得不好,也后患无穷。

该如何权衡?作者提出了三种使用社交媒体的原则:

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实际上,我们可以多去手工劳动中汲取智慧。知识性工作容易陷入漫无目的的尴尬境地,而操作性工作因为有明确的目标、切实的行动,而更有助于让人专注。

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第一步,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你明确了这些目标之后,再列出为实现每一个目标而需要的两到三个重要活动。这些活动应该足够明确,保证你能清楚地了解如何执行。另一方面,目标应该比较宏观,确保目标的实现不是取决于某一时间点的结果。

第二步,思考你当前正在使用的网络工具,对于每一种工具,用你之前确定的关键活动来审查,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对你平时顺利地参与该活动是有实质的积极影响、实质的消极影响还是无影响。

只有你认为一种工具会带来实质的积极影响并且这些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后,才继续使用这种工具。

准则四

摒弃浮浅

有相当数据表明,我们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对于应该如何安排时间并没有考虑太多。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不果敢地调整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的关系,不在行动前暂停一下问问自己“现在去做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你将很难避免被烦琐杂事占满日程。

因此,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值得注意的是并不需要制定完美计划,而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日程计划的核心目的不是限制,而是强调谋划周到

特别要主要的是,要定量分析每一项工作的深浅。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通常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另外,固定日程生产力也是一个不错的建议。

固定日程生产力:确定一个坚定的目标,在某个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然后在工作中寻找提高产出的策略以达成目标。

总之,减少浮浅工作为实现深度工作节省了更多的精力,使我们的产出比采用密集日程安排时更高。其二,我们的时间有限,因而会更谨慎地思考个人的组织习惯,这也使得我们产出的价值能够高于采用长时间但混乱的日程安排的人。

以上。

明日分享的书是《为何爱会伤人》

每日坚持读书两个星期了,越来越坚信这是一种有价值的习惯。

你呢?最近有什么一定要达成的目标吗?

可以从之前分享的《如何想到又做到》《意志力》等文章中找到很好的指导方法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工作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