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本书是双十一买的,看到过很多人推荐这本书,但我买下它是因为我很喜欢它的封面设计,而看完这本书,它的内容更吸引我。我已经很久没有写过读后感了,《无声告白》是这么久以来我看完想写点什么东西的一本书。

《无声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

詹姆斯

父母都是中国人,虽然自己早就成了美国人,但一路走来收到的歧视仍然铭记于心。他很喜欢别人听到他说自己是美国教授时脸上难以置信的表情。他所处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他渴望与周围的人融为一体,他也将这种渴望寄托在他最喜爱的孩子莉迪亚身上,生怕莉迪亚遭到歧视,不适应环境,甚至在圣诞节送了《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一书。这让莉迪亚很有压力,他并不知道莉迪亚是在和电话里冰冷的拨号音交朋友,也并不知道莉迪亚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有很多朋友。作为一个父亲他并没有做到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关于他出轨我不是很懂,难道是因为他厌烦了与众不同,而路易莎恰巧是东方人?

玛丽琳

她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是家政课教师,一直给她灌输“女人就应该做女人该做的事”甚至给她一本学做食物的书。而玛丽琳却追求特立独行,她觉得她可以和男孩子做的一样好,甚至在男孩子的轻视下做的比男孩子更好。这个社会上性别歧视一直都存在,一些用人单位会选择男性而不是工作一段时间可能会结婚生子的女性。而玛丽琳巾帼不让须眉的决心打动我。在和詹姆斯结婚后过着“女人该过的生活”,但她不甘心就此平庸下去,她努力追梦的勇气让我敬佩,虽然最后因为怀了汉娜并未实现梦想,但至少自己挣扎过、尝试过、努力过,至少不留遗憾。她站在路易莎家门口时平静的语调让我惊讶,面对丈夫出轨,她并没有大哭大闹或是掌掴破坏她家庭的“小三”,这就是玛丽琳的不同之处吧。

莉迪亚

莉迪亚就是生活在父母期待中的孩子,父母很爱她同时也给了她很大压力。她身上有很多孩子的缩影,因为不想让父母失望,继承父母的梦想,带着父母的期望,负重前行。从不敢说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她怕失去父母。詹姆斯希望她能合群,能做别人做的事;而玛丽琳希望她与众不同、出类拔萃。莉迪亚的内心是拒绝的,她忍受着这种被爱的窒息。最终她选择放弃选择自由。这些都应该给家长一个警醒,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内斯、汉娜

内斯是这个家庭中唯一理解莉迪亚的人,所以莉迪亚害怕他上大学后,家里再没人能给她个精神安慰,这也是她藏起内斯哈佛录取通知书的原因。虽然内斯是詹姆斯和玛丽琳的第一个孩子,但他的存在感仍不及莉迪亚。汉娜是我最心疼的一个,一直觉得作为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应该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汉娜却不是,她是家里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玛丽琳有时会忘了摆她的碗碟,真令人无法接受。大概是因为怀了她,玛丽琳无法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所以汉娜出生带来的喜悦并不足以慰藉玛丽琳无法实现梦想的遗憾。汉娜就是那种爹不疼娘不爱哥哥姐姐不带玩的一种孤立状态。我真的很心疼她,从很小的时候就会察言观色,在发生一些事时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但又庆幸,幸亏她仍是个单纯善良的小姑娘,就像她知道杰克不是坏人一样。

就这样状态的一家人,每个人都因爱着对方而压抑自己,选择隐忍,选择不说,没有人告白,没有人反抗。最后莉迪亚的死终于引起了所有人的沉思。

最后,杰克竟然喜欢内斯,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不得不说,这种出乎意料的情节真招人喜欢。

看完这本书,突然很庆幸父母很开明,庆幸自己并没有成为实现父母梦想的工具。但是,有时候也是在为了别人的期待而努力,就像大家都觉得你一定能做成某件事,你就会拼尽全力去完成,如果你没有做成那件事,会觉得很受打击,然而你并没有想过你是否真的喜欢那件事。

在我看来,父母生养孩子,不应该是为了传宗接代,或是把孩子作为继承自己梦想的工具,而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那是一个美妙又神奇的体验。

2016年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无声告白》,很喜欢这本书,也很喜欢作者对人物的刻画。

赶上期末考试复习,拖了很久的读后感终于写完了,但是觉得有些想法还是没有表达出来,可能是书看的少了,语言匮乏,希望2017年能好好读些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