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名为[好友印象]的手机应用横空出世,短短一个月内超越了新浪微博、微信与手机QQ,一跃成为应用宝市场社交类榜单的第一名。如图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分析这款产品:
1.功能架构
2.用户人群
3.用户体验及建议
4.同类产品比较
功能架构
可以看出,这款产品与其他主流社交类APP相比,有四个特殊的功能。
1.匿名问答功能:保证用户使用时的私密性,保护个人隐私
2.朋友推荐功能:系统推荐附近的朋友,并以开房间的形式视频语音交友
3.微信合作功能:分享至微信后可进行匿名聊天,查询朋友圈来访数据等
4.匹配功能:系统每天在评论、问答、印象三方面为用户匹配三观相近的新朋友
用户人群
聚集区划分
由此款产品用户聚集处结合讨论发布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描述出用户人群的大致画像:
工作情况:能够解决自身温饱问题,可以培养其他兴趣爱好,部分为高收入群体,部分为长期混迹交友社区的稍低收入群体。
人际关系: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生活状态:大部分较为积极向上,聚集在匿名问答区;少部分混沌度日,聚集在匿名交友区。
自我人格:大部分缺少明确清醒的自我认知,在好友印象处获得内心安慰。
需求划分
同时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多样化的群体,正如这款产品主打的宣传语一样“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强力突出了“独立人格”,“存在即合理”的价值体系,这也正为在某方面遇到挫折感到迷惘的人提供了有力且振奋的鼓舞,同时这里也成为了他们逡巡逗留的去处。从用户需求出发,可以将用户群体划分为:
1.缺乏理解,缺乏共鸣,渴望被关注
2.性观念较为开放
3.有较多空闲时间
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此产品的痛点在于:通过让用户描述自己性格,朋友点赞的形式来增强用户的共鸣感,增强用户自我认知(可能是错误的),最后达到了安慰用户,抚慰心灵的作用。这类价值导向正与近年较为风靡的“人前故作坚强,其实我很脆弱”心灵鸡汤式自我认知不谋而合,但凡生活中有少许不如意,便能够被这句话深深戳中,直达内心。
对少部分的用户来说,此产品的痛点在于:语音视频随机交友的功能聚集了性观念较为开放的这一群体,彼此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相近更容易聊得来。作为与主流婚恋观所倡导的性观念较为不一致的群体,从陌陌到朋友印象,可以看出这一群体的人数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在逐渐增大,不论是观点相悖也好,或是寂寞空虚也好,渴望这一交友平台的用户在不断增多,也成为了一部分交友产品的卖点。
用户体验及建议
产品页面
产品使用建议
1.1V1陪伴时产品自动提示开启录音权限与视频权限:这给用户带来了一些不便,尽量增加提醒开启提醒关闭功能,保护用户隐私。
2.各类消息均放在同一消息栏:对收到的新消息一目了然,但同时产品功能的多样化造成了用户难以分辨哪个消息模块对应哪个功能模块。
3.匿名保护:此产品部分功能如朋友圈转发需要得到微信授权,匿名问答是匿名区,板块冗余复杂,用户使用时难免有些纠结,尽量在匿名模块与非匿名模块内容发布前提醒用户“此条内容您的身份对其他用户”
同类产品比较
在与QQ、微信相比,朋友印象独特的交友功能促使它成为了榜单的第一。但具体来看它的兴起也不无道理: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都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你陌生的那一面。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在工作中可能需要展示出冷静从容的干练一面,生活中可能是个内心柔软的文艺少年,而QQ和朋友圈作为极具包容性的社交平台,它容纳所有群体,也因此很难让人有归属感。正如今天的QQ空间秘密模块一样,自媒体时代鼓励的放飞自我,勇敢表达使得从前兢兢战战的每个人有了展示自己的勇气,在这样的时代趋势下,如何紧随主流人文价值观变化,真正地去发掘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求,实现需求落地,也就成了衡量一个产品成功与否的标准。而下面这三点也正是从本质上社交产品能够始终流行的原因。
1.彰显鲜明个性
2.得到人文关怀
3.实现个人价值
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小众的那一面得到关注,得到理解,得到欣赏。从这点来看,人性本质将是产品永恒的设计母题,朋友印象与QQ、微信将不会相互取代,它们作为小众群体与大众群体的不同需求体现,将继续存在下去,同时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人文底蕴的不断增加,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将不断涌现出来,瓜分整个人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