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十年,他们与OpenStack的十个故事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从2010年到2020年,OpenStack项目整整走过了十个春夏秋冬。不管是OpenStack基金会,还是积极参与OpenStack社区的厂商、企业乃至开发者,想必都有肺腑之言想对OpenStack倾诉。

翻开记忆中OpenStack项目十年的故事,会不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故事1:


改变从OpenStack开源云开始

OpenStack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行业影响力,与OpenStack基金会的成功运作是密不可分的。OpenStack项目十周年故事的第一个讲述人便是OpenStack基金会首席运营官Mark Collier(柯理怀)。

2010年,OpenStack项目启动时仅有少数几个组织的支持。十年后的今天,OpenStack拥有:来自187个国家的600多个组织,以及105000位社区成员的支持;OpenStack与 Linux kernel、Chromium(Chrome浏览器和Chrome OS的上游项目)已成为全球最活跃的三大开源项目;数千名开发者在上游贡献了代码,按时发布了20个OpenStack版本;全球组织及机构的OpenStack部署总规模已达到1000万个计算核心,涉及零售、金融服务、电信、研究机构、政务等多个行业和领域;OpenStack已是开源私有云领域的事实标准,同时全球还有几十个公有云平台基于OpenStack部署;社区已启动四个新的开源项目,包括Airship、Kata Containers、StarlingX和Zuul,有效弥合了各开源基础设施用例间的差异。

黄金十年,他们与OpenStack的十个故事_第1张图片

OpenStack基金会首席运营官Mark Collier(柯理怀)

“事实上,OpenStack项目及全球社区的演进和发展已超出了我们的预期。”Mark Collier表示。

可能最初很多人都不会想到,OpenStack这样一个开源项目今天能够成为云计算领域的中流砥柱。Mark Collier表示,OpenStack项目和OpenStack基金会都在持续演进,以适应企业和大型服务供应商对开源软件新用例、新方法的应用和集成。

举例来说,OpenStack项目每年通过发布两个版本,并不断整合运营商的反馈,以确保满足用户的需求,比如引进新的开源技术(如容器)和新的用例(如边缘计算和机器学习)等。从OpenStack基金会的角度,它一直持续管理OpenStack项目及社区,支持上游开发者、运营商和供应商生态,为项目做贡献。2017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基金会结合OpenStack社区的经验来支持新的开源基础设施项目。该转变旨在满足OpenStack用户的需求及其对基础设施软件的需求。也就是从那时起,OpenStack基金会开始为Airship(生命周期管理)、Kata Containers(安全容器)、StarlingX(边缘计算)及Zuul(持续集成/持续部署)等项目提供支持。可以说OpenStack再次焕发了青春,而一个更广阔的开源基础设施市场正在前方。

2019年是开源基础设施社区取得丰收的一年,它合并了58000行代码更改,以支持更多开源基础设施软件的产出。同年,在有100000个会员和数百万访问OSF网站参与的情况下,社区在支持OpenStack的77亿美元市场,以及未来超过120亿美元的OpenStack和容器合并市场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OpenStack陪伴着企业走过了“上不上云”的第一个阶段,如今在“上哪朵云”的新阶段,OpenStack已成为重要的选择。不可否认,OpenStack已成为开源私有云领域的事实标准,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计算机世界2018年10月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五大私有云供应商中有四家企业基于OpenStack,在前20家私有云供应商中有13家企业基于OpenStack。

Mark Collier表示,根据中国的上游贡献、部署情况和商业生态系统成员数来判断,OpenStack项目和开源基础设施生态将持续增长。2019年,451研究机构发布的OpenStack市场监测报告显示,到2023年,OpenStack中国市场将增长36%。

诸多事实和数据显示,OpenStack社区在中国异常强大:在OpenStack Train版本的上游贡献中,中国是第二活跃的国家;全球最大规模(并正在增长中)的OpenStack部署用例中有一批中国企业,包括中国移动、中国银联、中国铁路、中国国家电网、百度、腾讯、华为等;在OpenStack基金会商业生态系统的白金及黄金企业成员中,有半数来自中国;StarlingX和Kata Containers在中国正蓬勃发展,中国银联和百度已有相关应用;OpenStack基金会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于2019年达成战略合作,旨在完善OpenStack软件在中国市场的评估和认证……

作为OpenStack基金会中国社区经理,李昊阳在与中国社区成员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见证了中国OpenStack市场和社区的壮大,也看到了更多新的需求和增长潜力。

近年来,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工作负载的新型需求不断涌现,要求支持新的芯片架构,从大规模扩展到裸机的自动化,并与许多其他开源组件相集成,同时将“云”扩展到边缘计算节点,以实现5G和物联网(IoT)。“无边界协作(Collaboration Without Boundaries)是我们近两年提出的面向开源社区的新理念。”李昊阳表示,“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演变和升级,涌现出大量新的需求,且行业需求不断细化,使得开源社区之间的技术协作与集成测试不可或缺。2020年,我们正联合Ceph、Tungsten Fabric、SODA等社区开展技术协作,召集各个社区的顶级专家进行技术分享,交流技术集成优秀案例等。”

考虑到新冠病毒的影响,OpenInrfa Day China 2020将被重新设计,今年的主题是“智能开源基础设施”,将通过线下演播厅主题演讲直播、线上技术会议分享、1对1直播专访、行业领袖论坛等形式,打破地域限制,呈现一场跨社区的线上开源基础设施技术盛会。

未来将是一个多云的世界,而在特定的环境下,公有云可能更适合某些工作负载。即使如此,也有多个基于OpenStack的公有云可供选择,某些用户已在混合云部署中将其OpenStack私有云与公有云进行集成。

“全球社区在过去十年中所取得的成就让我们倍感自豪,并对未来十年满怀期待。”Mark Collier表示,很荣幸能与众多充满热情、有才能的成员协作,实现同一个目标,并携手构建和运维开源基础设施。

OpenStack让开源云进入人们的视线并深深扎根。这一改变是具有颠覆性和历史性意义的。

故事2:

还记得腾讯云TStack勇夺

“超级用户”的风采吗?

在每半年举行一次的OpenStack峰会(现已改名为开源基础设施峰会)上,有一个环节十分牵动人心,那就是“超级用户”评选揭晓。2017年11月5日,在OpenStack悉尼峰会上,腾讯云TStack团队成为“超级用户”最后的赢家。站在领奖台上,虽然腾讯云TStack团队的几位成员表现得比较淡定,但能够从众多成名已久的挑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OpenStack应用的标杆,其中的辛苦和拼搏,只有腾讯云TStack团队能够体会。

黄金十年,他们与OpenStack的十个故事_第2张图片

腾讯云TStack团队

腾讯作为OpenStack在中国最大的用户之一,不仅在公司内部大量应用,并将其和腾讯内部的大量PaaS、SaaS 服务整合,形成了一体化的云服务解决方案。截至目前,腾讯云TStack已稳定运行超过8年,可用率超过99.99%,内部纳管的OpenStack集群达到14个,管理节点超过6000台,承载着腾讯内部业务线超30条,包括微信、QQ、浏览器、游戏等。

经过多年发展,OpenStack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标准,成为云计算平台的首选。2012年,腾讯决定采用OpenStack作为内部企业IT建设的基础方向,并基于OpenStack推出了腾讯云TStack私有云平台。结合自身内部业务的特性,腾讯在OpenStack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优化和技术创新,以提高效率,完善产品。相比早期自建的云平台,开源的OpenStack汇聚了社区工作智慧,在产品功能的完善度、架构设计的优越性、新功能开发的工作量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及技术的多元化发展,多底层架构异构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高,腾讯云TStack在硬件兼容性方面体现出极大的优势;可以进行裸机纳管,将K8S部署在虚拟机或者裸机上,同时拓展了OpenStack的使用场景,已帮助百家合作伙伴建设了自己的私有云平台。

可以这样说,腾讯云TStack是随着OpenStack一起成长的,也是最早将OpenStack进行应用落地的私有云产品之一。未来,腾讯TStack将与合作伙伴共同探讨,将互联网海量实践经验不断分享到OpenStack开源社区,为社区云生态建设添砖加瓦。

故事3:


借东风,云途腾寄望

“大云时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作为OpenStack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之一,云途腾副总裁林汉琛感慨颇深。

黄金十年,他们与OpenStack的十个故事_第3张图片

OpenStack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江湖,而是融入到云计算的汪洋大海之中。

——云途腾副总裁 林汉琛

十年前,红日初升,其道大光,OpenStack的诞生,奠定了私有云技术崛起的基础,描绘出私有云技术发展的路径,引领了私有云架构演进的潮流,并且催生出诸多云计算的创业公司。云途腾作为其中一员,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OpenStack发展的黄金十年。借OpenStack的东风,云途腾核心团队于2012年率先推出了国内第一个基于OpenStack的公有云平台,完成了云计算技术和经验的原始积累,为云途腾后续的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十年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OpenStack已成了OpenInfrastructure,当年的诸多OpenStack系公司也所剩无几,公有云厂商强势进入私有云市场,容器技术风生水起,云管独领风骚,超融合另辟蹊径。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技术路径愈发多样,各路云计算豪杰云端论剑,用“鲜血”将云计算的蓝海染成了红海。

如今,OpenStack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江湖,而是融入到云计算的汪洋大海之中。难道OpenStack已不再重要?其实最重要的是,云计算如何真正地为行业和企业带来价值,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的信息化战略。这是新的“大云时代”对云计算企业的拷问,也是云途腾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努力的方向。

“数年来市场的风雨洗礼,让我们逐渐意识到,需求从客户中来,重心往行业中去,打造真正具备行业属性、适配行业发展的云平台才是正道。”林汉琛表示,“不要拘泥于纯粹的技术本身,技术源于OpenStack,在产品将超越OpenStack。”

故事4:


成长,华云数据的十年

历史中就是有这么多的巧合。华云数据就是2010年成立的,可以说它是与OpenStack一起相伴发展,一起进入了第十个年头。

对华云数据而言,OpenStack首先是一个技术创新与产品融合的平台。围绕OpenStack平台,华云数据整合大量自己核心的成熟技术,推出性能更高、应用更好、可靠性更强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在开源应用方面,华云数据始终坚持源于社区、高于社区。华云数据企业级云平台CloudUltra就是基于OpenStack开发的。

黄金十年,他们与OpenStack的十个故事_第4张图片

不断成长的华云数据

基于对CloudUltra云平台的应用部署,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入围了丹佛OpenStack全球超级用户大奖,无锡地铁入围了上海OpenStack开源基础设施峰会全球超级用户大奖。华云数据也非常欣喜作为这些提名入围用户的见证者,同时,华云数据作为OpenStack的践行者,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跟进各社区开源项目,帮助更多企业用开源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贡献华云数据的开源云力量。

故事5:


一个Core Reviewer的诞生

“OpenStack十周年,改变了云计算,也让我获得了成长和进步,从一名初学者成长为项目Core Reviewer。”浪潮信息高级研发工程师Brin Zhang将他与OpenStack的不解之缘娓娓道来。

2017年,Brin Zhang加入OpenStack社区,从一个最初只会使用管理界面的初学者,之后不断向社区提交PR,并反复修订PR,最终成为社区项目中的 Owner/Maintainer,到现在可以对社区代码进行深度审查,以完善功能,增加测试用例覆盖的深度,加快PR的进行。

在OpenStack开源社区三年的学习和深耕,让Brin Zhang更加喜欢并认可社区的人和事。社区里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开发爱好者,虽然有地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存在,但在面对同一个项目、同一个问题时,大家都能深思熟虑,深入了解并理解对方的观点,并且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始终秉承‘源于社区,馈于社区’的原则,不断吸收社区的亮点功能,并进行Bug修复,以增强InCloud OpenStack产品的功能,同时又将在InCloud OpenStack产品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来自上游客户关心的需求及时反馈社区,实现双赢。”Brin Zhang表示。

虽然成功离不开运气的成分,但Brin Zhang始终坚信,只有越努力才会越幸运。过去三年中,Brin Zhang在开源社区中完成了8个Blueprints,提交了Commits 180+,完成LOCs:20844。得知自己提交的功能在现场被用户所使用,Brin Zhang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积极参与Cyborg项目例会,提交PR,并对PR进行审核,最终得到Cyborg项目核心成员的一致性认可,Brin Zhang成了Cyborg项目的Core Reviewer,共同维护Cyborg项目。“荣誉只能代表过去,目标还在前方。我会一如既往,不忘初心,坚守信念,砥砺前行。”这是Brin Zhang的肺腑之言。

黄金十年,他们与OpenStack的十个故事_第5张图片

浪潮对OpenStack社区的贡献持续领先

经过十年发展,OpenStack已经成为类比Linux的基础软件,以浪潮云海ICOS为代表的发行版在成熟度上完全可以成为企业大规模上云的首选。

作为OpenStack基金会黄金会员,浪潮深度参与社区项目,完成了R版本单一集群全球最大规模实践,并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了大规模测试白皮书,为OpenStack大规模商用提供参考基线。同时,本着“源于开源,回馈开源”的理念,浪潮对社区的贡献持续领先,将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积极回馈社区,促进OpenStack不断完善。

故事6:


开源社区是一所

没有壁垒的大学

2019年11月4日,在上海举行的开源基础设施峰会现场,当OpenStack基金会宣布卓朗科技成为基金会新晋的黄金成员时,台下一片窃窃私语。卓朗科技是谁?

十年来,OpenStack生态不断壮大,虽然在有些人的眼中,卓朗科技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正是有了这些成百上千的支持者、贡献者,才促成了OpenStack社区和生态的繁荣。

黄金十年,他们与OpenStack的十个故事_第6张图片

2019年9月9日,OpenStack基金会团队到访卓朗科技总部

卓朗昆仑云OpenStack研发工程师Tom Xue正是其中的一员。他回忆说,在第一次接触OpenStack项目时,刚好赶上社区争议声不断的阶段。不同的声音让他意识到,云计算世界的更新迭代、不断向前是必然,而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思维才是打造出专业产品与服务的基石。“开源社区正是一所没有壁垒的大学,让我可以轻松接触到全球领先的技术和研发思路。”Tom Xue表示。

一边从事云产品研发,一边追随OpenStack社区,与社区一起不断学习、成长,Tom Xue所在的卓朗昆仑云·私有云研发团队,就是通过对OpenStack技术再开发和自主研发相结合,打造了一款高可用的企业级私有云产品。和卓朗科技的小伙伴们一起实践、耕耘的过程,让Tom Xue对社区信心倍增,也对不断进取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卓朗科技成了OpenStack基金会黄金会员后,Tom Xue感觉自己与OpenStack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2019年9月,OpenStack基金会团队来到卓朗科技总部访问,作为卓朗昆仑云团队的一员,Tom Xue有幸参加了合作项目与社区建设的热烈讨论,至今记忆犹新。

优化生态,调动跨社区的协作能力,集中力量开发更多前瞻性的项目,同时保持社区的活力与创新力,这是Tom Xue与社区忠实粉丝和后盾对OpenStack十年的祝福和期许。

故事7:


从“明星项目”到成熟平台

红帽与OpenStack的渊源

王钧,红帽解决方案架构师,加入红帽公司已经8年。他从2013年起接触OpenStack,当时红帽产品的版本是Red Hat OpenStack Platform 3,对应的社区版本是Grizzly。现在,Red Hat OpenStack Platform已经演进到第16版。

众所周知,红帽本身就是开源的坚定践行者,也一直是OpenStack社区的主要开发力量。通过查询www.stackalytics.com网站的统计信息便可知,从Grizzly开始,红帽始终保持最高的OpenStack代码贡献量。从这个维度可以看出,红帽对OpenStack社区的支持始终不变。

经过十年的发展,OpenStack已经从冉冉升起的明星项目,成长为开源基础设施的成熟平台。这个平台既能管理裸机,又能管理虚拟机;既能构建灵活的软件定义网络及存储,又能对接商用的SDN和存储。

在王钧眼中,OpenStack在开源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OpenStack之前,很少有某个项目能吸引如此众多的开发者和厂商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OpenStack社区是名副其实的最活跃的开源社区之一。十年后,OpenStack社区仍然保持着很好的活力,除了成熟的核心项目外,近些年OpenStack社区还吸纳了一些新兴项目,例如面向为容器提供安全层的kata Container就是非常活跃的新兴项目。

OpenStack也是企业数字版图的重要一环。企业想实现数字化转型,需要灵活的基础设施,以及灵活选择应用运行环境的能力。有些应用组件需要运行在物理机上,有些应用组件则适宜运行在虚拟机中,还有些应用组件适合运行在容器平台中。OpenStack不仅可以为应用提供裸机和虚拟机,还可以很好地与容器平台融合。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王钧对OpenStack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尤其是容器、网络功能虚拟化和边缘计算等领域,OpenStack将大有作为。比如,OpenStack可以与容器平台无缝融合在一起,为容器平台提供所需的物理节点、虚拟节点、块存储、对象存储和网络,同时结合OpenStack对vGPU的支持,可以与容器平台一起构建更加灵活的AI/ML解决方案;OpenStack在网络功能虚拟化领域已成为事实上的标准,运营商都在不同程度地采用OpenStack平台承载核心网网元,加速业务创新;另外,运营商和其他组织还希望通过边缘计算让服务更接近客户,OpenStack在边缘计算场景下与容器平台可以用于构建低时延、高可靠的边缘计算平台。

故事8:


开源生意如何做?唯有创新与

对应用场景的广泛支持

同方有云的前身UnitedStack有云与OpenStack因缘际会,因OpenStack而生,而后同方有云OpenStack得到全面发展。

开源的生意从来都不容易做。各开源领域的Startup都存在盈利模式的挑战。”同方有云CEO江琦深有感触,“OpenStack最早被捧上神坛,技术和市场越来越成熟。而Kubernetes近两年来发展迅速,与OpenStack的关系合作大于替代OpenStack与Kubernetes面对的应用场景不同,早期的专业公司也各自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从统计数据来看,行业持续增长。

黄金十年,他们与OpenStack的十个故事_第7张图片

开源的生意从来都不容易做。各开源领域的Startup都存在盈利模式的挑战。

——同方有云CEO 江琦

OpenStack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创新和对广泛应用场景的支持。江琦表示,同方有云除了在特定行业应用纯自研技术框架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OpenStack在行业市场上的应用创新。OpenStack给予很多企业用户用云承载未来的想象力,也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可借助OpenStack加速。从OpenStack到OpenInfra,众多开源厂商积极跟随,拥抱变化,并融入更多应用场景,共同建立开放的基础设施,从而加快推动整个开源的崛起。

故事9:


OpenStack一小步

EasyStack一大步

过去十年,OpenStack作为全球云计算产业的基石,在社区、企业和用户生态的市场实践中取得了巨大发展。易捷行云EasyStack自加入OpenStack基金会开始投身云计算产业,目前不仅是OpenStack基金会黄金会员,拥有OpenStack基金会亚太区唯一技术委员会成员,还是Ceph基金会创始会员以及Linux、OCI、CNCF基金会会员,是中国开源云计算领域的重要企业之一。

2020年,业界迈入多样性计算时代。EasyStack正致力于打造新一代私有云。

——EasyStack联合创始人兼CEO 陈喜伦

黄金十年,他们与OpenStack的十个故事_第8张图片

在保持与开源生态兼容和同步的前提下,EasyStack实现了高度产品化。EasyStack推出的新一代私有云,正是在OpenStack基础之上,基于Kubernetes的微服务架构,实现一体化设计,帮助企业用户从最基础单元的3节点云就绪超融合,到无上限的超大规模云平台,实现了统一架构,并通过业务无感知、数据不迁移、服务不中断的平滑无感进化方式,构建以数据为中心、面向多云的私有云平台。成立6年来,EasyStack已经为国内外超过1000家大中型企业级客户提供了云产品和服务。

2020年,业界迈入多样性计算时代。EasyStack新一代私有云可以支持x86+Non-x86多云异构架构,提供从芯到云,以本质安全到过程安全为核心的企业级云服务,以安全的“新基建”确保国计民生重点行业企业的稳定安全高效运营。在国产化兼容适配方面,EasyStack新一代私有云支持飞腾、鲲鹏、龙芯、海光等国产主流处理器,以及麒麟、统信等国产主流操作系统,拥有100+国产化商业软硬件合作伙伴,国产化云生态兼容性领先。

OpenStack一小步,中国开源一大步。

故事10:


兢兢业业走好产品化之路

海云捷迅首席架构师张家龙回忆说,从2010年到2012年,海云捷迅已经开始做云,不过不是使用OpenStack,而是使用桉树(Eucalyptus)。2012年,OpenStack发布了Essex版本。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版本,也是从这个版本开始,OpenStack真正变得可用、好用起来,是一套真正可用于生产的系统。

就是在这个时间点,OpenStack大潮在国内兴起,大量厂商开始向OpenStack靠拢,其中当然也包括海云捷迅。由于OpenStack的高度灵活性以及可定制化,2013年底,海云捷迅利用OpenStack构建了当时在国内比较大的一个集群,为一家北京的运营商提供云服务。该集群包含超过5000台虚拟机。张家龙表示,这个案例的成功部署,无疑给了海云捷迅继续在OpenStack上投入的信心和勇气,持续不断在OpenStack方向上耕耘。

“十年,OpenStack从一个新生命,经历了风风雨雨,到今天已步入成熟阶段。我有幸作为OpenStack创业公司的一员,见证了公司荜路蓝缕,以启山林,不断壮大和发展的过程。”海云捷迅软件工程师叶东灿回忆说,“从第一次接触OpenStack时的茫然无知,到后来变成一个二次开发者;从OpenStack的一个使用者,变成参与并回馈上游社区的贡献者,今年已是我和OpenStack结缘的第7个年头。”

回忆起与OpenStack打交道的日日夜夜,叶东灿如数家珍。某次,在开发迭代一个新版本,该版本是海云捷迅产品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版本,不仅功能丰富、产品稳定性不断提高,而且用户体验得到极大改善,使得OpenStack的产品化到达了一个极高的水平。而在这背后,离不开像叶东灿这样平凡却兢兢业业的每一位工程师的努力付出,以及整个公司的大力支持。

叶东灿还提到,这几年他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去社区项目Review和Commit代码,在上游社区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公司的产品中;同时,在产品测试过程中发现问题,在修复后也会回馈到上游社区。

2016年,海云捷迅深入开发了分布式控制平面,让海云捷迅的云平台产品化之路更为顺畅。海云捷迅自2012年步入OpenStack行业之初,就致力于产品化之路。彼时,国内对OpenStack的了解没有那么深入,能够熟练应用的人才并不多,如果想要快速占领市场、更好地布局渠道生态,产品化是必行之路。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十年之后,我已离开你。”谈及OpenStack项目十周年,海云捷迅技术部副经理杨振宇有感而发。

作为一名曾经深耕于OpenStack开源社区的贡献者、及7年左右相关模块的开发者,杨振宇为OpenStack项目十周年送上了祝福。虽然由于技术方向的变动,杨振宇已经一年多没有参与OpenStack的相关工作。不过,他还是要感谢OpenStack让他成长了很多,从一个刚毕业的应届生到资深架构师,他在技术方面点点滴滴的积累与进步都有OpenStack的身影。

对于有文章说OpenStack似乎没有以前那么火热了,杨振宇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这正是一项开源技术成熟的标志,象征着它已经成为IaaS云开源技术领域的事实标准。

海云捷迅产品开发一部经理赵利军也深有同感:“任何技术、框架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或许OpenStack社区过了那段狂热期,但实际上是社区传统的IaaS基础组件越来越稳定。当前,大量的企业生产环境已经完美地运行在OpenStack平台之上就是一个佐证,即使是一直饱受非议的运维管理和高可用,在各家私有云厂家自有的架构下,也绽放出异彩。OpenStack不仅没有过时,而是正进入一个成熟稳重的时期。”

所谓“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相信在接下来的十年里,OpenStack在云计算开源领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编者话

OpenStack项目十周年生日快乐!

我是看到了OpenStack社区发布的文章后,才突然意识到今年已经是OpenStack十周年。十年一个轮回,从OpenStack的起步、成长中,我们看到了开源与云计算的发展和壮大,以及未来广阔的前景。因此,十周年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和大书特书的时刻。

最初,我在策划本文时,只是单纯地想让中国的OpenStack厂商谈谈感想而已。让我意外的是,在操作过程中,不仅OpenStack基金会的高层、管理中国社区的经理主动发声,而且中国的OpenStack厂商,包括厂商中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讲了这么多生动的故事,对我个人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再次感受到OpenStack的魅力。

十年,对于人来说是一段难忘的成长经历,对OpenStack来说更是实现颠覆与创新的一段宝贵历程。虽然对于OpenStack本身及其发展仍然存在争议,不过很多事情都是不辩不明。克服了困难,走出了争议,OpenStack才能走得再更加坚定和长久。

OpenStack项目十周年生日快乐!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云报

云报

小编微信:Taogebj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金十年,他们与OpenStack的十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