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恩问答系列37

037. [灯塔]世界:监狱/游乐场?还是课堂?(全)

世界:监狱/游乐场?还是课堂?

The World: Prison/Playground or Classroom?

导言:兼具负面性和中性的世界

《奇迹课程》谈及世界与身体的虚幻本质时毫不留情,它说前者是对上主的攻击(W- pII.3.2:1),后者乃是对爱的限制(T-18.VIII.1:2-3)。此外,我们在课程的其它部分看到:身体降生于荒漠一般的尘世,世上的万物已到了饥渴交迫、奄奄一息的地步(W- pII.13.5:1)。可是在其它地方,它又说身体(暗含了世界)是全然中性的,可以充当上主之子回归清明之境的工具。

有些读者会以这些似乎自相矛盾的说法为例,批评 J  兄无形的双唇讲出的道理,因为怎么能说世界既是负面的,又是中性的呢?答案就在课程所阐述的修正或宽恕进程中,随着我们逐级而上,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会相应改变。与此相似,我们在《颂祷》里也能看到跟正文类似的相互排斥的说法:一方面,我们应该向圣灵祈求具体的帮助,另一方面,课程又反复告诉我们,只有一个问题(分裂的信念),一个答案(救赎的决定):

我已说过,任何具体问题都可向圣灵祈求答复,如果那真是你之所需,你必会得到具体答复的。我也曾说过,只有一个问题,一个答复。在祈祷中,这种说法并无矛盾之处。(S-1. I.2:1-3)

J 兄有时用梯子来形容宽恕(或祈祷)的进程(T-28.III.1:2; S-1.II),可以这么说,他在教学中,从整个进程着眼,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带领我们观看这一旅程的不同层次或梯级。在《颂祷》的那段话里,J 兄是从结果入手,教导我们「当我们还以为自己是受欲望支配的身体」时,可以向他祈求我们自以为需要的帮助。当我们一级级地攀升,我们才会慢慢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需求,即认识到除了宽恕外,我们一无所求。就像他之前在正文中告诉我们的:

但只有祈求宽恕才是有意义的祈祷,因为已受宽恕的人已拥有一切。(T-3.V.6:3)

现在回到这篇文章的主题——世界,事实很简单,即不仅现象世界是一个幻相,它所满全的小我的目的也是如此。大多数灵性思想体系都不曾触到这种目的观,而它却是《奇迹课程》的一个核心前提。小我的目的就是确保上主之子处于失心(身体/心理)状态,主动与他的造物主和根源分裂,不让他知道自己其实是一个心灵。因为上主之子已经忘记自己是心灵,所以他很难找回自己做决定的能力,以便重新选择。这样,小我最初的决定就被保护起来,免受被化解的命运了。否则,醒觉的心灵早就让他归于虚无了。从这个层次讲,几乎不能说世界可以服务于一个积极的目的。我们会在下一节详细探讨这一点。

然而,还有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旦我们相信自己处于身体的世界里,与其它的身体建立了或悲或喜的关系,我们就需要宽恕那个最初的决定,这个决定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特殊的爱与恨中:即罪咎、投射、还有攻击。《奇迹课程》并不是在重复陈词滥调,它要我们宽恕别人并没有做过的事情(T-26.IV.1:6)。在这个 J  兄邀请我们通过学习他的课程,与他同行的旅程中,传授宽恕真意构成了它的核心。因此,宽恕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将我们从小我建造的身体之狱(腐臭的监狱 [T-26.I.8:3]),以及恨的庇护所——特殊关系中解救出来的过程。我们可以正文中发现这些令人欣慰的句子,它整合了上述的两个层次:

身体不是爱所制造出来的。然而,爱并不会诅咒它,反而慈爱地善加利用,它会尊重上主之子所造之物,藉此身体把他由幻觉中解救出来(T-18.VI.4:7-8)。

所以,《奇迹课程》帮我们将世界的目的由监狱和游乐场转向课堂。

被当作监狱和游乐场的世界:特殊关系

让我们先回过头来,研究一下课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目的。J 兄一再告诉我们,目标就是一切(比如:面对任何事情,你只需问一个问题:这到底是为了什么?[T- 17.VI.2:1-2])。了解了心灵的目的不是分裂就是宽恕,我们就可以使所有的关系,境遇和事件变得有意义。这有助于我们思考世界和身体时,分辨他们服务于哪个目标。

我们已经知道,练习手册里说「世界的出现是为了攻击上主」,藉此,我们向造物主宣称,祂的圣爱,自性和天国还不够,只有与祂的造化相反的事物才能满足我们对个体性存在的渴望。世界提供给我们的比那还多,当一个人研究小我的策略(比如,它的目的)时,他会发现,世界确实是对上主之子抉择能力的攻击。当小我造出世界,给妄造的心灵罩上了遗忘的纱幔后,又把分裂了的圣子丢进一具身体。小我才放心下来,他再也别想回归心灵,做出另一个选择了:即选择圣灵,放下小我。忘记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从哪里来(做着分裂之梦的心灵),我们被宣称永远生活在一个失心的存在——身体里了:

想尽办法削弱心灵的小我,借着把它与身体分开,存心将它毁灭。而小我还真的相信自己是在保护心灵。这是因为小我相信心灵是很危险的东西,把它降为非心灵之物,才是救治之道 (T-8.IX.6:1-3)。

我们生为一具身体的意义就在于此,它成了世界所瞩目的中心:快感与痛苦之源,由此催生出人类的的生活目标,即趋乐避苦。身体和情感方面都是这样。而且,几乎没有人拥有哪怕极为模糊的,对身体的快感与痛苦的真正源头的认知,这源头就是,心灵决定选择小我和它的罪咎:

但有一件事你却可以确定:在你认为带给你痛苦的所有原因中,你从不把自己的罪咎算在内。(T-27.VII.7:4)

快感与痛苦并非源于身体,两者同出一辙,都源于妄念之心将分裂之罪当真的企图。这一点非常关键,正文第十九章谈到迈向平安的前两个障碍时,不时重复这个观点:

只要你还相信身体能为你挣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身体便成了罪的象征。只要你还相信它能带给你快感,你就会相信它也能带给你痛苦(T-19.IV-A.17:10-11)。

你若想透过身体寻求快感,必会找到痛苦。了解个中的连带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小我就是用它来证明罪的存在。……它只是你与身体认同所导致的必然后果而已,必会自食其果的(T-19.IV-B.12:1-2,4)。

狡猾的小我利用一个问题迷惑我们,它问:身体感觉不到快感和痛苦?这根本与我的直觉不符呀。我们的经验成了「感觉来源于身体」这个似是而非的事实的见证,更不必说快感与痛苦,紧张与放松的确不同了。可是,J  兄在《奇迹课程》中却斩钉截铁地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经验和感官知觉欺骗了我们(比如:「没有比着眼于外形的知见更盲目的了」[T-22.III.6:7]),因为身体根本没有感觉,它只是演出心灵的决定而已。我们来看下面这段很有代表性的话,它掷地有声告诉我们身体的本质:

它无意把痛苦变成喜悦,也无心在尘土中寻找永恒的快慰。它从未告诉过你它的目的何在,也不可能了解自己为何存在。……它不会因着你的惩罚而受苦,因为它没有感觉。它按照你要的方式行事,绝不自作主张。它不生,也不死。它只能毫无目的地遵循被指定的路线而行(T-28.VI.1:4-5; 2:2-5)。

小我费尽心机让心灵瞩目与快乐与痛苦的身体感受,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执着于身体的苦乐感受了。了解其中缘由的另一个方法是省察我们爱与恨的特殊关系。推动我们建立特殊关系的原因也许是存在的剧痛,以及从中解脱的愿望。这个动机下面隐藏着小我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将身体当真,因为如果身体是真的,那么它所源自的分裂之念也是真的了,这反而使我们更相信小我就是我们的真我了。然而,我们却只经验到肉体生命的痛苦,而非心灵选择罪咎后感受到的痛苦。特殊关系就是逃避这种痛苦的工具,它不是小我特殊的恨的牢笼,就是特殊的爱的游乐场。整本《奇迹课程》中,练习第 182  课以最清晰的口吻讲出了我们在世间的存在之痛,在这里,我们感到如此疏远与孤单;从似乎来自生命本身的痛苦中解脱的渴望。这一课开头的三段,囊括了以上的所有内容,节略如下:

你好似活在其中的世界,并不是你真正的家。……你一直感到自己是个异乡人,来自某个不知名之处。……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说的是什么。可是,有些人终日沉溺与游戏里,企图回避那些伤痛。有些人根本不承认他们的悲伤,连自己的眼泪都认不出来。……今天这番话是为所有远离家乡而在世上流浪的人而说的。 他漫无目的地寻寻觅觅,想在黑暗中找出他不可能找到的东西,他甚至不清楚自己在找什么。……他真正在找的家,不是他所造得出的。

(W-pI.182.1:1,4; 2:1-3; 3:1-3,5)。

我们玩的这些游戏,努力营造的家庭,以及特殊关系,无论单个讲,还是统统说,都拥有同一个内涵——终归失败。「去找,但不要找到」是小我的魔咒(请看 T-12. IV),由于分裂的地狱乃是小我不可告人的目的,它将天堂的记忆深埋于一个消沉、绝望和死亡的腐朽存在之下。

我来总结一下,小我成功地使我们相信,我们的问题源于我们在世间所感受到的身体的疏远,与人疏远,也与我们的自我疏远;就像梭罗所言,我们过着「静静的绝望」一般的生活。在充满痛苦的肉体生活中,除了从其它身体(世上的任何东西:包括身体,物质,有形的物体,事业,理想等)取得慰藉以外,我们再无出路。这些元素构成了我们的特殊关系,每个人都将失败,因为小我选择的每一样东西,就是为了让人失败。我们因此陷入了永不休止的痛苦之境,渴望解脱,却又深为注定要来的失败而沮丧:地狱才是小我眼里的救恩,也是颠倒是非的它所以为的疗愈。让我们重申这一重要观点,无论外表如何不同,特殊的爱和特殊的恨具有相同的内涵,即心灵与小我的特殊关系,因为它们的目标一致,想让我们一直处于失心状态。

当我们认为我们爱上了一个人,或者找到了能带给我们快乐的某种食物,物质或者事情,世界就成了一个游乐场,在这里我们的需要等到了满足,我们的存在充满了喜悦。当然,若是我们的欲望不在能够获得满足,世间就转而变成了一所监狱,阻止我们融入生活的「乐趣」。这样,我们就一直困于身体中,逃脱无望,就算死亡也无济于事,因为怒气冲冲的上主在身体临死时也不会放过我们。

小我要置于死地的是你,而非它自己。小我那诡异的宗教信仰,必会使你相信,你死后都难逃它的魔掌。它要你死后都不得安宁,而赐你地狱的永罚。它虽告诉你有关天堂的种种,却向你保证,天堂不是属于你这种人的。有罪的人哪有资格奢望天堂?(T- 15.I.3:3-7)

因此,毫无希望可言,小我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拼尽老命,也别想尝到真正的幸福与平安之梦的味道。可是,我们不愿放弃努力,这意味着我们免不了因着无法避免的失败而憎恨自己和世界。

你视自己被囚于个别的监狱中,音讯阻绝,既不可能对外联系,也无法被联系到。你痛恨自己所造的这个监狱……(T-18. VI.7:5-6)。

正文中有这么一段,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我们的生命为何早已被写进了失败的程序:

你眼中的世界就是被罪咎逼疯的心灵所造出来的一套错觉妄想。只要仔细地端详一下这世界,你便会明白此言不虚。因为这世界乃是惩罚的具体象征,它所有的运作法则好似都控制在死亡之律下。孩子们在痛苦中诞生,且活在痛苦中。……他们的心好似囚禁在脑子里面,他们的身体一受到伤害,能力就相形减退。……他们的身体状似逐渐衰萎,一口气接不上来,便是黄土一坯,复归虚无(T-13.in.2:2-5,7,10)。

由于我们的自我好似困在了身体中,看起来真的没有希望了,我们也不知道还能向哪里求助。J 兄告诉我们,小我的思想体系是极为牢固的,然而他同时告诉我们,这个思想体系在上主面前无法站得住脚(T-5.VI.10:6)。确实有一种帮助,可以越过小我内在和外在世界的分裂和特殊性,到达我们(J  兄与上主)这里。要获得这个帮助,我们得转变自己的知见,即认识到不管身体的世界是为何而生的(为了囚禁),它依然可以成为我们向另一个老师(上主之师)学习另一种思想体系的课堂。圣灵教导我们,我们是心灵而非身体,这就是我们从牢狱之苦中解脱的希望。《奇迹课程》指引我们学习心灵之

外,别无他物,这意味着心灵能够认识到身体并非看起来那么真实,天堂与地狱只是心灵基于自身的需求,所做的决定而已。

复仇的渊薮并非你的家园,你为庇护仇恨而腾出的地方,亦非一所监狱,那只是你的幻觉。宇宙性的交流乃是心灵永恒的资产,身体则是硬加在它上面的限制。但交流是内在性的。心灵能通达自身。……在它之内,是无限之境;在它之外,别无他物(T-18.VI.8:2- 5,8)。

厌倦了无休止的幻灭的痛苦,我们至少已经准备好学习另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了(T- 2.III.3:5-6),容许 J 兄教我们,世界是我们学习救恩的幸福真相的课堂。这样,我们营造的憎恨,审判和惩罚之家,就被转化为一个学习宽恕的温馨课堂。

世界即课堂:成为快乐学徒的过程

我们从练习手册的一段话开始,它简明地总结了世界自诞生之初就具有的中性性质。此刻,世界成了一个课堂,在这里,我们的新老师(圣灵)慈爱地指引我们怎样赋予世界另一个目的:用宽恕取代定罪,自由取代牢狱。

既然世界的目的不是我指定的,那么一定还有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我把世界当作囚禁上主之子的牢狱。那么,这世界其实是他能够重获自由之地。我愿去看这世界的真相,将它视为上主之子寻获自由之地(W-pI.57.3:2, 4-6)。

在学习将世界当成课堂的过程中,首要的是学习的愿心。第 185 课一开始就说:

只说这句话(我要上主的平安),不算什么。但真心地说这句话,却涵括了一切(W- pI.185.1:1-2)。

就像哈姆雷特所说:「唉,这就是麻烦所在呀,」因为我们并非总是真心说这些话。拥有上主的平安意味着决定放弃内在冲突,而我们分裂的自我就源自这冲突,小我妄想出的它与上主之间的矛盾。放下我们曾经如此强烈追求,进而保护之的特殊的自我形象才是正念的决定。关于这一点,记住迈向平安的第一个障碍:你想驱逐它的欲望,也会有助于我们的学习(T-19.IV-A)。

我们回归之旅的第一步是接受「学习其实是一个化解(unlearning)的过程」,这是世上真正的学习(M-4.X.3:7)。如果我们看不出自己对此过程的抗拒,我们就没法继续下去。对于这个企图化解我们的存在核心的思想体系或老师,我们可不会高高兴兴地投怀送抱。

那无谓的梦把上主之子吓住了,使他以为自己已失去了纯洁无罪的本性,同时否定了天父,开始与自己交战;再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了。这梦是如此的可怕,看起来又如此真实,他若顿时清醒过来,必然惊怖狂嚣,冷汗涔涔……(T-27.VII.13:3-4)。

对于圣经所讲的他的一生,J  兄指出我们是怎样因着想要保护我们神志不清的自我,而疯狂地认同了一个疯狂失常的思想体系:

许多人以为我在攻击他们,实际上我并没有。疯狂失常的学徒会学到许多古怪的经验。你必须认清一点:一个思想体系若不加以分享,就等于是削弱它的力量。凡是相信它的人,便会认为这是对他们的攻击。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都与他的思想体系认同,而每个思想体系都是以你相信自己是什么为核心的(T-6.V.B.1:5-9)。

正文中还有一段,类似柏拉图的洞穴囚徒的故事,阐明了我们为何需要花费时间学习这一课程:

囚犯由于经年累月束缚在沉重的锁链之下,饿渴瘦弱,欲振乏力;他们的眼睛长年俯视黑暗之境,已记不得光明了;即使在被释放的那一刻,也不会欢欣鼓舞的。他们需要时间去体会自由的意义(T-20.III.9:1-2)。

因此,只有承认我们确有驱逐真理的欲望,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对真理的抗拒,这一步很必要,由此,我们可以接纳学习必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只需踏入这个学习的过程,我们的神圣导师必定因着我们的愿心,每次一小步地带领我们最终完成。练习手册有两处强调了逐步地、慢慢地学习的重要性:

我们只需看清这一点,所学到的就已不可限量了(W-pI.161.4:8)。

勿再拒绝祂要求你的这一小步了(W-pI.193.13:7)。

正是因为我们每次迈出一小步,每天学习一点点,我们才成了的快乐的学徒,圣灵愿我们如此,这样我们才能学会祂那涵容一切,旨在化解小我的宽恕课程:

圣灵需要一位快乐的学徒,如此,他的使命才能快乐的完成。死心塌地甘愿受苦的你,必须先认清自己不快乐的惨境。除非你看得出两者之间的明显对比,否则圣灵无法教你,因你已把痛苦认定是快乐了(T-14.II.1:1-3)。

了解罪咎与忏悔之间的不同,可能有助于我们的学习。罪咎使我们执着于过去;忏悔帮我们记住教训,不再犯同样的伤害自己的错误。承认错误的愿心(忏悔)让我们可以重新选择。与此相反,罪咎使我们我们压抑错误。这必定导致错误不断地重演,即使行为层面上并非如此,内涵上却并无二致,这也就是佛洛伊德所称的「强迫性复现症」。若不能抵制这种机制,我们永远也别想走出小我的罪咎之狱。只有当我们愿意承认错误,对我们给自己和他人造成的痛苦感到懊悔,我们才具备了真实学习的条件:谦逊。

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次经历。那时我几乎是一个纯粹业余的单簧管手,脑子里的音乐总是远胜于实际的演奏。来过基金会罗斯科(Roscoe)之家的读者可能听过一场一年一度的田纳西湖三重奏音乐会,在那场音乐会中,我非常幸运,能与两位杰出的器乐演奏家同台演出,他们是费尔(Phil)和南希.布鲁姆(Nancy Blum),前者是大提琴演奏家,后者是大提琴和钢琴演奏家。从演奏水平上说,我与这个团队太不相称了。费尔,芝加哥交响乐团的资深大提琴演奏家,请乐团里的一名单簧管演奏家劳瑞.布鲁姆(Lawrie Bloom)给我上了几节课。劳瑞不仅是个优秀的音乐家,也是一名好老师。他耐心地示范,指出我的演奏方法如何完全地错了,我把簧片放进吹口以及固定簧片的方法不对,手的位置,指法,嘴唇和舌头在簧片上的动作也错了,更别提演奏风格了。

所幸,我做到了不防卫,接受了劳瑞的所有纠正。这样,我才得以开始修正自己错误的艰苦工作。这里的关键在于我对学习所持的态度,而不是演奏本身。这也反映出《奇迹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谦逊 vs.  傲慢,伟大 vs.  卑微。傲慢乃是小我对其自惭形秽的防卫措施,它从不认为有什么需要学习的,只是一味地宁愿自己是对的,而不是幸福的(T-29.VII.1:9)。与傲慢截然不同,谦逊的人乐于承认错误,他们知道这样做会让心灵选择小我的秘密决定暴露出来。没有这些错误,也就没有修正那个基本问题的机会。这样的态度使我们得以成为快乐的学徒(T-14.II),乐于将世界视为它当真可以成为的课堂,在圣灵的温和指引下,他们一步步化解小我罪与咎的课程,最后必将忆起自性的庄严伟大。

我来重新表述一下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需要认出我们在「形式」层面上的错误,形式上的错误反映出「内涵」层次上心灵所犯的错误。如果我们傲慢地坚持我们早已学会了,我们还能学到什么?J  兄在练习手册里这样说:「你通常不会反问自己已经界定明确的东西」(W-pI.28.4:1)。

练习手册为期一年的训练课程的核心,乃是促使我们认识到修正的必要性。我经常说的真正有意义上的完美练习(不幸的是,相当多的学员都以此为目标),其实是做得不完美,然后宽恕你自己。有一件事对学员们很有诱惑力,就是大家往想遵照文字的描述,想尽办法做到形式上的正确,而不去实践练习手册的精神,即从错误中学习。这样一来,学员们就败在了特殊关系的石榴裙下了,特殊关系就是要用「形式」取代「内涵」。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自己一直在抵制平安,又怎能看到自己微弱的对平安的渴望?我们若是不相信自己曾经做了一个决定,又怎能从我们所做的错误决定中学到任何东西呢?

关于这一点,我经常笑那些购买会报时的腕表的学员,他们这样做以便不会忘记照练习要求每个小时,或者每小时六次地想到上主。不要过于信任自己纯正的动机。这还不够(T-18.IV.2.1-2),这种方式往往会破坏应有的学习机会。这些精进的人们确定他们是「好」学生,始终不让圣灵插手他们的学习。这正是 J  兄在第 95  课要告诉我们的重点,整部课程中,他只有这么一次如此深入地讨论妄心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我要讲的重点是,我们种种的「小」错误,正是那唯一的与我们的生命源头分裂「大」错误的缩影:上主之子忘了一笑置之的疯狂观念 (T-27.VIII.6:2)。所以,问题并不在分裂之念的本身,而是我们把它当真了,相信它有毁灭爱的能力。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选择了小我,我们都在重演那个最初的错误:

每一天,每天中的每一分钟,每分钟内的每一刹那,你只是不断重温那恐怖的时间幻觉取代爱的那一瞬间罢了(T-26.V.13:1)。

因此,生活中我们对人对事的反应可以帮我们化解本属于小我的反应模式。因为犯错而内疚,把它看成罪过,掩饰它以否定它的存在,假装它从未发生过,亦或因为害怕犯罪,故意避开某种环境,这样做只会使任何的疗愈无从发生。这就是 J  兄在这一课中要告诉我们的。因为篇幅的关系,我们不能全文引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读。

你很清楚自己的心思缺乏训练到什么地步,也明白自己多么需要在心念上下功夫。你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它确是你进步的一大障碍。……这是你最常面对的诱惑:一旦忘了规定的练习,便认定今天彻底失败而予以放弃。其实你只需认清这个诱惑的本质,它存心剥夺你修正错误的机会,故意让你不想重新开始。

圣灵不会因你的错误而耽误祂的教诲。只有当你不愿放下那些错误时,祂才无法可施。因此,让我们下定决心……心甘情愿地宽恕自己的不精进……宽容自己的弱点,有助于我们忽视它的存在,不再赋予它任何力量来阻挠我们的学习。……你若未能达到本课程的要求,你不过是犯了个错误罢了。错误有待修正,如此而已。允许错误继续下去,只是错上加错,使原有的问题变本加厉。我们需要舍弃的就是这种心态,因为那只是你保护幻相而抵制真相的另一种借口(W-pI.95.4:4-5;7:4-5; 8:1-4; 9)。

将这段话转译为我们日常的经验,训练「心思」和「心灵」的必要性反映在生活中就是:监控小我的念头,认出它们的防卫本质。关键是不要因它们而内疚,而是要把它们交给 J 兄来修正。每当我们发现自己烦恼、愤怒、内疚、恐惧、焦虑或消沉时,我们只须记得,所有这些反应都是阻止我们忆起自性的防卫措施,我们的自性只知道天堂之爱的一体性。

我来总结一下刚才所讲的内容,若不能看着小我和它错误的思想体系,进而宽恕它,我们就会因为重复小我的模式而给自己定罪。因此,这个旅程的关键在于认出错误的真相。由于小我的思想体系深藏于潜意识,而我们已处于失心状态,我们就需要通过错误的投射,从而认清心灵选择了小我。现在我们来读正文中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

你判定自己是受天谴的,且将这观点投射到世界身上。一旦把世界视为天谴,你就只会看到自己对上主之子所造成的伤害。……你看到的若是神圣及希望,表示你已加入了上主的旨意,切愿他重获自由。在这两者之间,没有其它的选择。选定了某一方,你就会看到这一方的见证,并从中认出你所作的选择(T-21.in.2:1-2,4-6  )。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正文中有这样说:「我必定作了错误的决定,因为我并没有活在平安中」(T-5.VII.6:7)。只要我们感觉不到上主的平安,以爱环绕着所有人的平安,我们就可以确定心灵已经选择了小我。

概括起来,当我们认识到唯有心灵的决定才能将我们置于天堂或地狱。我们就会看到到世界并没有伤害我们,唯一能伤害我们的只有我们的欲望和心愿。自由就在这个体悟中,我们不再「受制于超越我们之物,非我们所能控制的力量,罔顾我们的意愿而径自冒出的想法」(T-19.IV-D.7:4)!我们用练习手册第一个复习课中的一段话来结束这一节的讨论:

只要我愿意,就能彻底化解这个世界,我怎么可能成为它的受害者?我的桎梏已解开了。只要我真心愿意,我就能甩掉它。监狱的门已经开启了。我只须走出来,就能扬长而去。世上没有什么扣留得了我。除非我自愿留下,否则不可能沦为囚犯。我愿放弃神智不清的愿望,而迈向阳光之境(W-pI.57.1:2-9)。

现在,我们终于能高高兴兴地离开黑暗的世界,进入 J  兄的已获宽恕的光明之乡,我们的日常生活变成了引领我们回家的,闪亮的指南针,璀璨的星河。

结语:「星河」

当我们终于学完所有的课程,高高兴兴地跨出小我的牢房,我们已经做到了圣灵引导下的质的转变(T-5.I.7:6),这是我们从小我恶梦般的分裂,特殊性和死亡的地狱中解脱前的最后一步。这一转变因宽恕而来,在宽恕中,我们认识到,我们并不是世界和特殊关系的悲惨无助的结果。丢开各怀鬼胎的分裂之梦,只去分享利益一致的快乐梦境,我们就会看到分裂的上主之子固有的同一性。在《心理治疗——目的、过程与行业》中,有这么一段优美的话总结了所谓的质的转变:

两位弟兄结合在一起;不妨深思一下其中的意义。然后,再把世界以及它所有微不足道的战果和死亡之梦一并遗忘。它们是同一回事,那充满罪咎的世界如今已不复记忆。房屋变成了圣殿,街道也成了星河,轻轻扫过所有的病态梦魇。救治业已完成,因凡是完美的便无需救治;罪既不存在,还有什么需要宽恕?(P-2.VII.8)

我们的日常生活被转化为星河,引领我们进入生命的圣殿,学习结束梦境的课堂。这样,我们的念头,感觉以及经验发挥了它们转为神圣的潜质。奇迹已经降临,取代了所有的痛苦,宽恕的光芒驱散了罪的阴影,我们只会听到上主的天音,在下面我们对天父的祈祷中,祂宣告了上主之子的真相:

宽恕乃是真理的倒影,它告诉我如何施予奇迹,藉此我才能由自己心目中的牢房脱身。祢向我指出自己的圣子,先是在我的弟兄内,然后在我自己内。你的圣灵耐心指点我如何聆听祢的圣言,以及随受随施。今天,当我注视祢的圣子,就会听到祢的声音,指引我找到通往祢的道路;祢所安排的道理即是:

「瞻仰他的无罪本质,你就会得到治愈。」(W-pII.357.1)

注:1.Phil,我所见过的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在世界一流的管弦乐团工作 54  年后,他最近因为癌症仙逝了。我始终对我们的友谊,以及能与他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共同演奏而深深感恩。他对我的演奏所抱持的耐心一直鼓舞着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肯恩问答系列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