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三杰的悲喜人生

                  珞珈三杰的悲喜人生

                                                          文/丁茉莉

武汉大学,位于珞珈山下,东湖之滨,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校园内有著名的樱花大道,每逢樱花盛开,那里便游人如织。它的盛名不仅是因为它的美景,更多的是因为它的人文历史情怀。

民国时期,武汉大学文风盛极一时,当时袁昌英任外文系教授,苏雪林执教中文系,凌叔华是武大文学院院长陈西滢的夫人,三人惺惺相惜,结为好友,她们佳作不断,享誉文坛,为武大增光添彩,被称为珞珈三杰。

爱丁堡飞出的孔雀袁昌英,文坛常青树苏雪林,中国的曼殊菲儿凌叔华,三个人才华比肩,无需多言,接下来我想说说她们才华之外的家世,学历,家庭,命运。


珞珈三杰的悲喜人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袁昌英

袁昌英的父亲袁雪安,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历任北京民国大学部部长,湖南省代理省长,云南、山东、安徽财政厅长。


珞珈三杰的悲喜人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苏雪林

苏雪林小时候在祖父衙署所设的私塾里跟读,从这句资料中可以看出,苏雪林也出身于官宦之家。


珞珈三杰的悲喜人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凌叔华

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与康有为是同榜进士,官至保定知府,顺天府尹代理,直隶布政使等职。

三个人都出身名门,所以才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

袁昌英在国内上的是上海教会学校中西女塾。1916年,1926年她两次出国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

苏雪林就读于北京高等女子师范,1921年远赴法国里昂留学。

凌叔华毕业于燕京大学外文系,没有留学背景。

1916年袁昌英赴英国留学,在爱丁堡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时,他结识了杨端六。

杨端六,早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堂,后获黄兴资助到英国伦敦大学攻读货币银行专业。袁昌英心仪淳厚、博学的杨端六,恰巧杨端六是他父亲袁雪安的门生,深受袁雪安的器重与信赖。

1921年,袁昌英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返回中国,与长其十岁的杨端六结婚。

杨端六崇尚理性,务实,他被公认为中国商业会计的奠基人。袁昌英热爱文学,有诗人的浪漫气质。他们夫妇交游甚广,拥有一大批社科文艺界的朋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令人羡慕的一对学者伉俪。

袁昌英的家庭生活中,有一件趣事,读后让人难以忘怀。

战乱岁月,原本大教授,大作家,大小姐的袁昌英,入难敷出,不得不辞去佣人,自己下厨操持柴米油盐。为了学会做菜,他用小本子记上十几种做菜的方法,如″烹鸭”一条,他写:一、把鸭子捉来,二、用刀将鸭子杀死,三、在沸水中去毛……她这么做,曾被友人讥笑为书呆子。

心疼袁昌英,一个堂堂的大教授,不擅长做家务,很可笑吗?

解放前夕,不少知识分子去了台湾,袁昌英夫妇留了下来。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选择同样决定命运。

本来他们夫妻恩爱,育有一儿一女,应该是三人之中最幸福的一个家庭。然而,接连的政治运动令他们的晚年异常凄惨。

1957年,袁昌英被划为右派,后夫妻双双被判为历史反革命。

1966年9月,忍受着身体与精神的极度痛苦,杨端六病逝。75岁时,袁昌英被遣送回湖南醴陵乡下,三年后去世。

苏雪林原名苏小梅,学名苏梅,因欣赏明代诗人高启咏梅佳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而取″雪林"之字。

苏雪林16岁定亲,男方是在上海做五金生意的江西南昌张家二少爷张宝龄。张宝龄毕业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后又留学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当时,苏雪林在法国里昂求学,两人异地,靠书信联系。

苏雪林对这桩包办的亲事并不满意,几次拒婚,都没成功。

1925年初,苏雪林为了却病重母亲的心愿,与张宝龄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们在苏州安家,也过了大概一年平静的生活。

苏雪林是职业新女性,而张宝龄却对自己的才女妻子很冷漠,他喜欢的是勤俭持家,贤妻良母式的伴侣,但是苏雪林做不到。

另外,苏雪林性格直率,口无遮拦,而张宝龄沉默寡言,冷若冰霜,两人渐生矛盾。

1949年夏,苏雪林远赴香港,后定居台湾,而张宝龄留在了大陆,夫妻俩就此诀别。他们结婚36年,但共同生活不足四年,两人没有子女。

两个人可谓门当户对,但彼此之间没有感情,又相互耽搁,晚年都孤苦无依,处境堪怜。

1924年5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作为北大教授兼英文系主任的陈西滢负责接待,凌叔华也在欢迎的代表之中,凌陈由此相识。

之后,凌叔华不断在陈西滢主编的《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

1926年6月,凌叔华从燕京大学外文系毕业,7月与陈西滢结婚。

老北京一套有着28个房间,连带花园的四合院,是父亲给她的陪嫁。

凌叔华本人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但她的丈夫陈西滢却是16岁赴英国留学,先后入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学政治经济,获博士学位。

1929年,陈西滢离京赴武大任人文学院院长,凌叔华也随夫前往。

他们夫妻俩只有一个女儿,取名叫陈小滢。

在武大时,凌叔华曾出轨文学院的外籍教师,英国诗人朱利安,当时,朱利安28岁,凌叔华36岁。他们的婚外情被陈西滢发现后,凌叔华理智地选择回归家庭,但夫妻二人已有感情裂痕,再也难以弥补。

1946年,陈西滢受国民党政府委派,赴巴黎出任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随后,凌叔华带女儿到伦敦与陈西滢团聚。从此定居欧州。期间,凌叔华先后赴新加坡南洋大学,加拿大任教,与陈西滢分居两地,聚少离多。她一心经营事业,疏于照顾家庭。

凌叔华曾对女儿说,"一个女人绝对不要结婚"。对自己的婚姻,她该有多失望,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有些夫妻,只是看起来很幸福。

细想三人,谁比较幸,谁比较不幸。

袁昌英家庭美满,却深受国内政治运动的迫害。从1957年一直到1973年,16年间,身心遭受重创。昔日爱丁堡飞出的孔雀,最后,孤独地地魂归于醴陵乡下的骆家坳小屋,令人唏嘘。

苏雪林去了台湾,三人之中,她最长寿,活了一百零三岁,但夫妻两岸分离,无儿无女,晚境凄凉。

凌叔华一家三口移居国外,生活安定,可是夫妻感情失和,也有遗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你可能感兴趣的:(珞珈三杰的悲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