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特此搬运。
导语: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的时间都很短……我们一生中或许只能做一件真正伟大的事情,并把它们做好。没有人知道自己能活多长时间。我也不知道。但我觉得必须趁着自己年轻,多取得一些成就。——28岁的乔布斯
原创:谭婧
“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其实是一个机器人,学名叫做野外作业机器人,再确切地说是野外作业机器人,第一代。或者被称为,古典派。15年,不短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方用「超长服役」一词来向他告别。足见情深。风萧萧兮,易水寒,“机遇号”一去兮,不复返。此行最遗憾的是,他没有再回到梦想出发的地方——地球。美国官方工程团队决定结束“机遇号”的生命,在火星长眠,享年15岁。
我们想像送别朋友一样送别“机遇号”,但是遥远的距离没有给我们机会,地球命令发出和“机遇号”接受响应之间,会有20分钟时间延迟。也就是在他溘然长逝那一刻,我们说一句再见,等到再见到达火星的时候,20分钟就已经过去了。“机遇号”离去的现实告诉我们,以第一代野外作业机器人的技术路线,彻底落幕,人类奔向人工智能之路已经无法回头。我们已经记不清世界上最后一辆马车如何从公路上消失,那也是历史性的时刻。CMU教授,野外作业机器人之父雷德·惠特克(RedWhittaker)曾经说过,对于有可能改变的事情,一旦改变永不回头。机器人会突然间地震惊世界,激发很多人“可能性”一词的重新理解。现象级的机器人一旦问世,技术将永不倒退。“机遇号”是那个时代的现象级机器人。所有奔赴机器人领域的学者,从业者都会路过“机遇号”的墓碑,因为那也是一座里程碑。
图:野外作业机器人之父雷德·惠特克
人类在创造机器人伊始就已经写下了任务书,代替人类到最危险,到人类肉身不可及的地方,代替人类好好工作。工作是机器人的使命,但是比起用螺丝固定在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人面对的是重复的,规律性的,或者是整齐划一的动作任务,野外作业机器人面对的是广阔的天空,太空,水域。未来不可期,任务很艰巨。
在这别离的时刻,我们对“机遇号”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他从哪里来?他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
第一个问题,他从哪里来?
1979年3月28日凌晨4时,美国三里岛核反应堆发生事故。机器人为清扫核污染物而生。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研发的清理机器人代替人类完成了高危工作。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1983年,同样是卡耐基·梅隆大学。名叫Terregator 室外自动驾驶机器人,配备摄像头和无线遥测技术,在大学的小道上悠闲巡航。
1984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一个类似于神盾局的军事研究机构,启动了“ALV路上自主汽车计划”目标是通过摄像头来观察地形,计算机系统计算出行驶路线,自己导航自己。
这些都是“机遇号”的兄弟,也是这一技术的前身。
他们成功之后,在随后的年月里,野外作业机器人代替人类出席更多的危险场面,1993年,一只名叫但丁的八足步行机器人向喷发的南极活火山入口进发,机器人慢慢地沿着火山的垂直峭壁爬到距离地面260米以下的地方,坐了一夜。在浓烟和高温中收集了10小时的数据。随后,宾夕法尼亚州的煤矿,内华达州的沙漠,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野外作业机器人成了可靠性的代名词。这些战役都是在地球打响,但是人类想让他们去更远的地方——火星。
图:“机遇号”火星自拍
2003年夏天,名为“机遇号”和“勇气号”的机器人两兄弟从地球出发,舟车劳顿的跑了好几个月,终于在次年抵达火星。在大量的美国新闻媒体,包括美国宇航局本身的报道中,经常将机器人“机遇号”和“勇气号”表扬为“机器人探险家”。但是,以如今的技术历程看来,显然它们不是。既不是自己探索,也不自己做出判断。因为自主能力较弱,所以它们更像是远程操作的,而不是来探险的,只能通过太阳能板供电。虽然火星和地球距离遥远,虽然20分钟延迟,但是这两位古典机器人的火星首战非常成功。
第二个问题,他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
第一、探索与发现。
火星是地球之外,太阳系中最有可能支持生命存活的地方,人类对于火星的探索从未止步,半世纪以来,美国、前苏联、欧洲、日本等陆续向火星发射三十八艘探测装置,其中二十一艘失败,十七艘成功,五个着陆器先后登陆,获空间、地面照片二十多万张,数据三万多份。但是只有勇气号和机遇号的探索价值最大,他们花费其一生时间告诉我们,火星曾经是一个温暖湿润的环境,那时候的火星,或许是适宜生命存在的。自此,人类对火星有了全新的认识。
第二、应用机器人自主技术。
火星探测流浪者的成功帮助推动了美国宇航局火星计划的发展,为轨道飞行器和新型火星车提供支持。双胞胎机器人展示了火星上的移动机器人如何与地球可靠地通信,使用三维视觉导航火星地形并进行自主科学观测。
图中,红色区域是由人类探测车建立的“禁区”(火山口附件)。白色代表未知区域。绿色表示基于流动站的导航摄像头可以安全穿越的区域。移动的紫色的点,代表了“机遇号”他自己。蓝线是通往目的地的最有效路径。
但是,比双胞胎机器人兄弟晚八年到达火星的“好奇号”,是首次使用自主导航技术的英雄。这种能力让火星车自己决定如何在火星上安全驾驶。自主系统确实可以自己做出选择。它试图在不受人干预的情况下在当地实现其目标,即使遇到不确定或无法预料的事件。智能自主系统使用比其他系统更复杂的机制进行选择。这些机制通常与人类使用的机制相似。最终,一个自主系统的智能水平取决于它所做选择的质量。简而言之就是,下一步干啥机器人自己动脑子,脑袋聪不聪明看自己做决策的质量。“好奇号”在软件的帮助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决定行走路线。
因此,机器人可以减少宇航员执行载人任务的工作量。宇航员有限的、宝贵的时间不应该花在验证参数和航天器管理、导航任务上。机器人能干的,都不能留给宇航员。
在火星上,“勇气号”号陷入松软的土壤结束自己的一生。“机遇号”在火星的全球性沙尘暴失去信号。英雄的时代终将落幕,如果有朝一日人类到达火星,一定会将他们带回来安放到博物馆中。
地球上,太空探索不分国界,中国人民一样很关心“机遇号”。
数据来源:微热点(wrd.cn)
数据来源:微热点(wrd.cn)
人类第一次生产力解放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时代,现在轮到了机器人。在人工智能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学界,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已经成熟,自研的激光传感器系统和传感设备,能够提供精准的位置信息给机器人,甚至计算机视觉的技术路线也已经成熟,自动驾驶出现了激光路线还是计算机视觉路线之争论,但是成本问题是最难克服的问题之一,车顶一个激光雷达的成本可以高过汽车全车造价。无人驾驶汽车也是机器人技术的一种,以移动为特长。无人驾驶现在已经是人工智能最热门的赛道。
图片:本文作者,自己邀请自己出镜,2017年冬天,摄于百度无人车前。
火星英雄传奇史,已经彻底结束,如果再出师火星,人类会派出具有自主能力的机器人。2019年,野外作业机器人之父,惠特克教授说,三十年前,机器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机械化装配生产的一种手段, “用螺丝钉固定在工厂流水线上”。而今天的机器人,用模拟数据训练直接发布到现实环境中就可以跑、跳、踢腿,但是仍然面临精确、高效地服从指令的挑战。人类,机器人与科技宏大的交响乐已经奏响,“机遇号”的乐章虽然已经落幕,但是机器人自主技术、运动规划、场景解析、姿态估计、强化学习的序曲正踏着轻快的节拍向我们走来。科技伦理将划出这乐章的五线谱,以人为本,科技、社会和谐将会是未来的旋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