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云开始的支付宝五年刷脸历史

支付宝“蜻蜓”五年始长成,最早做刷脸的支付宝,第一张就是马云脸,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看脸买单”。

迄今五年,支付宝刷脸支付已服务过数亿用户。

从线上实名认证、找回密码、支付风险校验等场景,到现在的线下公共场景应用。支付环节的应用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场景越来越复杂,人脸识别到人脸支付,走了一段很长的路。

人脸识别到人脸支付为什么这么难?

首先,刷脸支付的开通是由于世界网上业务的需求。

支付宝作为中国的首家“云”上银行,网商银行在用户开户问题上,因为没有线下实体网点来当面核实,就必须得想出一个办法来解决线上身份核验的问题。当时在对市面上主流的未来生物识别技术几乎全都试过一遍后,最后人脸识别胜出。
从2014年开始,支付宝开启了与旷视科技的前期合作,搭建起了中国最初的人脸识别的产品形态。

其次,线上线下应用不仅是场景的不同,产品逻辑、技术难点几乎是天差地别。
线上应用的时候,用户已经认证登陆的情况下,人脸识别所使用的技术是1:1,算法只需要判断镜头前的人脸是不是账号对应的人脸。
但是线下应用的时候,算法则要根据镜头前的人脸,在茫茫十几亿人脸库中找到对应的人的信息。为了避免“撞脸”,就需要进一步缩小比对范围。所以在目前的刷脸支付中,在刷脸的同时还会请用户配合上输入码,相当于从大海捞针变成了江河捞针。

因此,刷脸支付的识别准确率也尤为关键。
支付宝“蜻蜓”刷脸支付设备采用的是3D人脸识别技术,以及活体识别等多个识别因素叠加,通过软硬件的结合,由智能算法与风控体系来综合保证准确性和安全性,目前识别的准确率高达99.99%。

刷脸支付作为移动支付市场上一块不可多得的肥肉,入局者当然不止支付宝一家。市面上刷脸支付风头最盛的,除了支付宝的“蜻蜓”,还有微信支付的“青蛙”。生物链中“青蛙”吃“蜻蜓”,两者之间的火药味不言而喻。

任何新战场的开启,抢先比金子还可贵。补贴、快速迭代、先入为主,一向是互联网大战中永恒的真理;产品落地、技术储备、产业结盟则决定了生态稳固程度。

从技术基础等各方面来看,两家的产品相差无几。

从技术储备看, “蜻蜓”背靠拥有多年生物识别经验的支付宝;“青蛙”则有擅长图像识别与技术的腾讯优图——即插即用。利用深度学习能力,可以让高频用户不输码就能刷脸支付,两者大同小异。

两者的区别从产业结盟和市场覆盖上拉开。

在产业结盟上,在3D光技术是现在刷脸支付产品的主打概念。 在和上游核心的3D摄像头厂家合作中,支付宝的伙伴是奥比中光(研发出了国内首颗3D感知芯片MX400),合作的是华捷艾米(据称正在紧密筹备登录科创板)。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支付宝在杭州肯德基KPRO餐厅的支付宝刷脸支付机具上,配备的是3D红外深度摄像头;到了去年12月支付宝发布“蜻蜓”时,就已经升级搭配业界领先的3D结构光摄像头。

在市场覆盖上,支付宝的先发优势越发明显。 一方面,“蜻蜓”们的“圈地运动”已经形成,从大型的饮料机刷脸、中型的点菜机,小到烟杂店、小菜场也能用的“蜻蜓”。支付宝的刷脸支付超过内地300个城市,刷脸办事覆盖超过170个城市,大小产业链已经形成。而微信支付方面还没有切实的数据公布。

号称“刷脸支付元年”的2019年即将落幕,随着刷脸支付全球化大战开启,2020年,你是否准备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刷脸支付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