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育儿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每天都会接触到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育儿方法,说的人都信誓旦旦亲证有效、无效提头来见,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伪科学?我到底是在科学育儿还是在伪科学育儿?相信大家心里都打过嘀咕。
下面我就说说我个人的分辨方法:就是从科学思维的几个维度去判断这些方法是否符合科学。当然我说的不一定全面,只希望对大家独立思考有所启发。
科学思维的五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可描述性
一个科学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确定可以描述出来的。以现代医学为例,其核心研究方法是研究病理找到致病原因,再针对这个原因找到解决方案,逻辑关系非常清晰。
什么是可以描述?用容易理解的话说,就是在你的脑海中能形成具体的形象的。以引领人类进入现代医学史的青霉素为例,其作用机理就是青霉烷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因此起到杀菌的作用,这个抗生素的基本原理我们是可以在脑海里呈现出来的。人们以此作用机理为启发,开发出了一系列其他破环细菌细胞的不同组成部位的抗生素,大大提高了人类对抗细菌的胜算。
第二个特征:可重复性
一个科学方法会把实验过程和方法全部列出来,无论谁去做实验,都是一样的结果,这个特征也可以叫做一致性。
那我们如何看是否具备重复性?我们也不可能去验证啊?一个判断方法就是大家可以去看这个方法最原始的出处,引用的文章是否经过专家同行们的评议并在权威渠道发表。没有证据支持的话,说得再好听我们也是要打个问号的。
以育儿方法为例,对某个方法有疑问,那最好就是去查查行业权威的出版物是怎么说的,例如各种医学指南、专家共识、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等等,因为那里的知识都是同行们评议过才发表的,是重复实验有效的,不是某一个专家的意见,相对来说可信度较高。
第三个特征:可预测性
一个科学方法的最实用之处就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法预测未来的情况,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
例如发烧的科学知识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正是因为我们知道发烧的原理是人体的正常免疫应激反应,发烧的正常病程是2-5天内大部分自己自行退烧,发烧的治疗吃退烧药不是为了退烧而是为了舒适,等等。
知道了这些科学知识,能够大致预测会发生什么情况,我们对待发烧才会那么淡定。又如PET为什么是一种科学的沟通方法,因为使用这个方法后达到的效果是基本可以预知的,只要你用这种方式说话和交流,对方的反应也是基本可以预料的。
第四个特征:可证伪性
这也是科学思维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特征,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卡尔波普尔甚至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与非科学的边界。
所谓可证伪性即:
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是可以被证明错误的,并且仍未被证明是错误的
。
以刚才的青霉素为例,抗生素杀菌的理论是破坏细胞壁。那只要有人发现抗生素再也破坏不了细胞壁了,那这套杀菌理论就失效了。因为这套理论有被证明错误的可能,所以我们认为这个理论是科学的。
又如某产品宣传能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几率,这个免疫力如何衡量量化?减少疾病几率又如何证明?我们无法证明这个方法有效,很无奈,我们也无法证明这个方法无效,但根据可证伪性原则,只要我们无法证明它无效的,那就不能归类到科学的范畴。
这个特征非常好用,很多宣称万能的方法都可以用这条去反驳。
第五个特征:可修正性
科学方法是不断完善可以被不断修正的。大家可能也有这种感觉,育儿知识更新太快了,前几年的说法现在又被推翻了,甚至前几年一直吃着的药现在突然说不能吃了,这还有什么科学可言?恰恰相反,这才是科学的应有之义,人们对各种事物的研究、认识都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之前被推翻的方法之所以能被推翻,正好说明了这个方法是具有可证伪性的,在当时的认识背景下是成立的,只不过随着大家研究和认识的进步,发现了更科学的方法。
举个天文学的例子,托勒密的地心说是用四十个小圆套大圆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了所有行星运动的轨迹,他解出四十个套在一起的圆的方程(现在的超级计算机都很难做到),非常精密严谨,他真正创建了天文学,定义了球坐标,定义了包括赤道和零度经线在内的经纬线,他提出了黄道,还发明了弧度制.,在当时可以说这是代表科学的巅峰了。但是由于当时观测的限制,很容易作出把地球当作宇宙的中心的假设,因此地心说具有历史局限性,后来随着人们认知发展才慢慢被日心说和椭圆轨道代替,因此科学界一致认为地心说本身而言也是一套科学的理论,只不过后来被证伪了,被更科学的理论代替了。反而,那些宣传流传几千年的沿用至今号称一直有效的但却无法证伪,更无法被修正完善的方法我们才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上面说了科学思维的五个特征,下面我再来说说思维容易犯错的四个误区:
思维的四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迷信权威
我的偶像之一吴军老师说过,对于普通民众来讲,“科学精神就是反对盲信盲从,反对迷信权威。不是挂上一个专家头衔,他说的就是对的。科学精神在于,人要多思考,提出可能的疑问,再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论证。”各大网红育儿专家,说的并不一定完全100%就是正确的,也不可能每一句话都完全正确,对于有疑问的点我们要去查证思考。因此,某某专家说了XXX,对于我来说,XXX这个观点本身是否科学是关键,谁说的并不是关键,谁说的也不代表就一定是科学的,谁说错了一点也不代表这个专家不靠谱。
第二个误区:把个案研究当作科学论证
以下说法大家肯定经常听到过:“我的一个XX亲戚,得了XX病,跑遍各大医院看遍各种专家做遍全身检查吃遍各种药不见好,后来偶遇某祖传神医,吃了XX药就痊愈了。”根据可描述性和可预测性的原则,这个药的作用机理描述不出,对于第二个人有没效也无法,你可以作为玄学去尝试,但有价值的个案研究最终必须要上升到作用机理和理论的层面我们才能认为他是科学的。否则个案永远只是个案,不管是七大妈八大姨还是王大爷,都与科学论证无关。
第三个误区:把见证论述当作科学论证
什么是见证论述?通俗来说就是“亲测有效”,就是某人见证了某事的存在。但是,由于安慰剂效应的存在,不知道是这个方法起的作用还是安慰剂效应。无法重复无法预测,所以我认为不具备科学性。
所谓“安慰剂效应”,指的是在不让病人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假药,但病人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在病人中安慰剂效应是较易出现的,大约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会出现此种效应。(PS.19世纪以前的医学史绝大部分可以说是安慰剂使用史)
以盐蒸橙子止咳为例为什么我觉得这个不是科学的方法:第一步:我搜了一下出处,基本都是网文,证据没有可信度。第二步,大致看了下作用机理。按照可描述性来衡量,描述的东西我看不懂也在脑子里想象不出,所以姑且归类为胡说八道。第三步,作用效果基本都是什么亲测有效,没有其他可信的数据和科学样本统计作为支持,亲测有效对于我来说就是有没效只有鬼知道。亲测有效?你算老几?你说有效就有效?那你岂不是药圣分分钟拿诺贝尔医学奖?有没效我们还是要看有没经过严谨的医学临床实验认证。综上,这个方法我认为不科学。
第四个误区:轻信利益相关方的信息
对于信息的可信度的一个重要判断准则就是:来自利益相关方的信息的可信度低于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的可信度。所谓利益相关方,就是如果此信息为真,某人或某个组织可以从中获得利益。举个例子,药店卖药的,你进去说哪里哪里不舒服,很多时候在推荐完对症药物后还会给你推荐些利润高的安慰剂(少数有良心的药店除外);又如某些微商,在推荐产品时会说这个东西我做了几十年啦,卖出去的数量可以围绕地球几十圈了,大家买回去用了都说好。对不起,正因为是你在卖,所以你的话没有可信度,我还是得去分析产品本身具有什么成分,有何功效,是否科学。
结语
育儿知识早晚是会过期的,但建立科学思维是受益终身的事情,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训练科学思维和独立思考有一丁点帮助,在看五花八门的信息时保持头脑清醒。就酱,谢谢大家。
我的公众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