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有选择恐惧症?

痛苦和空白,你会选择什么?

读KY作记录,以便学习

一. “选择”的负面感受:

1.过度的自由让人失去确定性:

2.过多的选项,使“效用最大化”原理难实现。

3.有时作出的“选择”并没让自己最幸福。

4.误以为想要

二. 选择越多越痛苦,选项越好也会越痛苦

1.更多的“选项”导致“认知负担”加大,会“降低动力”。

2.容易不理性地计算机会成本。

3.选项少,满意度高。

三.怎么克服“选择恐惧症”

1.“有所牺牲”

2. “减少可选项”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驴子站在两堆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干草中间。它完全可以在两堆干草中自由选择,但最后,它因为无法决定到底应该吃哪一堆而活活饿死了。

这头驴子有一个名字——布里丹之驴。Jean Buridan是十四世纪唯名论哲学家,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有时,自由意志反而会导致“无法作为”,即一种由“不确定性”和“过量的选项”造成的“选择决策能力的丧失”。——这就是这头驴子名字的由来。

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和这头驴子一样,是糟糕的选择者——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考虑自己要选什么”不仅会让他们烦躁,有时还会造成极大的痛苦。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很多证据,从抱怨菜单太长、网购推荐的物品太多,到专业、工作的选择。


为什么“选择”会带来负面的感受?


1.过度的自由让人失去确定性:

一般来说,当人们被允许为所欲为时,其实也包含着一种不自由——一种“消极的无穷无尽感”。如果你对自身没有明确的把握感,你很容易会迷失于“一切皆有可能”的幻觉中。例如,当你想买一件衣服,你觉得不看完选项就不敢买,但可供购买的衣服太多,怎么看都看不完,你因此陷入烦躁,最后甚至可能就放弃了购买计划。

当你面对着各种诱人的选项时,你会发现,你无法在较快的时间里认定其中任何一个。并且,就算你真的选择了,你也会为你可能失去的机会感到焦虑:也许另外一堆干草会更美味呢?

2.过多的选项,使“效用最大化”原理难实现。

社会科学家Barry Schwartz著有一本书《选择悖论》。他通过研究发现,虽然古典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做选择时,往往希望遵循“效用最大化”原理——也就是说,我们希望自己所做的选择,是所有选项中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然而实际的情况从来都达不到这样的目标。消费世界的选择是无穷尽的,而人类的理智却是脆弱有限的。

如果用公司来举例,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rbert Simon曾经观察到,那些希望获得“最大化”回报的公司,最终会因为无休止地寻找最佳选项而破产。人类现在面临的巨量选项,丰富的产品和多元的生活方式等,都正在把我们变成“最大化追求者”,无休止地寻找更好的选择——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却更容易觉得自己的生活糟糕,以及容易抑郁。


人为什么会有选择恐惧症?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3.此外,人们有时做出的选择,并不是那些他们认为会让自己 “更幸福”的选择。

比如:

情况一:你月收入3万5,但你身边的人月收入全都有3万8;

情况二:你月收入3万3,但你身边的人月收入全都只有3万。

当研究者问,“你觉得你在哪种情况下会更幸福?”有62%的人选择了第二种,只有38%选择第一种。但如果研究者的提问方式是,“你会选择哪一种?”只有16%的人选择了第二种,仍然有84%的人选择了第一种。这说明,很多时候“我要选择什么?”和“我在什么情况下更幸福?”,在我们的头脑中是两个不一样的问题。

4.“误以为想要”

你可能认为你很想要一件事物,可当你得到后,你发现自己并没想象中那么想要它,甚至完全不想要它。反而是另一些你从未意识到的事物,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一个miswanting的例子。

心理学家把“wanting”定义为“一种对喜欢的状态的预测”。然而预测总是充满偏差的,尤其是对于感觉的预测。刚吃饱的时候去超市买食物容易买少,很饿的时候去买则容易买多,就体现了这样一种预测的偏差。

人们是根据过去的经历,来预测自己是否想要一件事物。然而,人们对于过去经历的记忆却不那么可靠。研究显示,那些最近的经历中最后期部分的体验,能够最大程度影响你的选择。它显然增大了我们做选择时候的风险。


人为什么会有选择恐惧症?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选择越多越痛苦,选项越好也会越痛苦

更多的“选项”会“降低动力”,因为“认知负担”加大。

几年前的一个研究,给了一批被试6种果酱样品,给了另外一批被试24种果酱样品,结果显示,尝试了6种样品的被试更有可能挑选出一种去购买。学生可以选择话题进行写作以获得额外的分数,比起给他们30个可选话题,在给他们6个话题的情况下,学生更有可能进行写作。这两个例子中,都是因为更多的选项,造成了人们实际行动的动力下降。

《选择悖论》中把这种现象和“认知负担”的概念结合起来,过多的选项造成了对认知过大的需求,使人感受到认知的负担,从而降低了去做选择的动力。

这种动力的降低,还和人们不理性地计算了机会成本有关。

应当只把“除了这个之外最有吸引力的一个选项”计为机会成本。但非理性的人们,会把所有的备选项全都计为机会成本,因此当他们看到许多可能的选项时,他们不但不会觉得开心,反而会为自己将要失去如此之多感到难过。

同时,选项少的时候,人们对于所做出的选择满意度也要高于选项多的情况。

那些有着许多好选择的人,比那些没有太多好选择的人,感到更焦虑。

“当你有更多充满吸引力的选项可选时,你并不会感觉更好,你只会感觉更焦虑”。诱人的选项越多,人们做出选择就越困难;同时,做选择的过程越困难,做完选择后就越有可能出现“我选错了,好后悔”的感受。

令人渴望的备选项越多,冲突就越强烈——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正是在一个“过度充足”的世界里,布里丹之驴的阴影才猎捕着我们。


选择恐惧症怎么办?

既然我们如此不擅长于做选择,我们似乎只有两种可选的应对策略:改变我们做选择的方式/思路;或者限制/减少可选的选项。

1.“有所牺牲”

如果在做选择时,总担忧自己是否已经选出效益最大的选项,你会被过多的选项压垮。你会担心还有更好的选择在后面,而迟迟不敢行动。而事实上,这样的考虑是永无止尽的。

Schwartz建议我们从“追求最大化效益的人” ,转变为“有所牺牲的人” 。“有所牺牲的人”是指能够对“还不错”的选项感到满意,并不追求绝对的“最佳”的人。如果眼前的这个选项能够让我感到还算满意,我愿意选择它,专注于它,坚持自己的选择,不为自己没看到的选项感到沮丧或懊悔——因为你没有为选择浪费过多的时间,这一点本身已经足以弥补很多不足。

处在一个“有很多好选项”的情境中时,要相信不管选择哪个选项,你都会差不多程度地获得价值感,同样也可能都会一定程度地留有遗憾。接受这一点,你的选择恐惧症可能就会极大缓解。

2.“减少可选项”

而减少可选项的关键,则在于自我约束(self-binding)。

在“超市”购物研究中,只有一种人在饥饿时也不会过量购买食物:就是那些随身携带了购物清单的人。

而“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兴起,也显然与对抗选择的焦虑感有关。极简主义的实质是决定什么是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然后把其他东西坚定地排除在外,从而把自己从无止境的焦虑中证据出来,在重要的事物上投注更多的精力。

克服选择恐惧症,过上更简单的生活,归根结底无法回避开更高程度的自我规训和自我坚定。同时也需要对欲望的节制,保持合理的期待,接受缺憾。

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情。

没选择不痛苦,有选择才痛苦。愿你不会在那么多既美且好的人和事物中迷失。找到你舒服的生活方式,做你认定的一份事业,用一生的时间爱重要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为什么会有选择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