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记忆--品读洛阳城

老城夜景

1、童年

老城记忆--品读洛阳城_第1张图片
鼓楼

有人说,老城,是千年帝都洛阳的魂。

而我有幸,生活于此。

我自小在老城长大,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在记忆中并不宽阔,但一直热热闹闹,吃的喝的用的啥都有。

吹糖人儿的,捏面人儿的,租小人书的,卖糖葫芦的,卖油茶的,豆腐汤,丸子汤,不翻汤,牛肉汤,羊肉汤,卖菜的,卖水果的,倒铝锅的,理发店,膏药店,杂货店,眼镜店,点心店,真是要啥有啥。

童年记忆中,每天下午四点过后,环卫工人拉着收垃圾的四轮车,摇着铃,慢悠悠的走过街道。每家门口都有一个小孩或者老人端着垃圾桶,等着垃圾车从自家门前经过。

倒完垃圾后,过一小会儿就会有个大娘推着手推车,车上有一个硕大的茶壶,外面还包着白色的棉被,她拉长的吆喝声和别人都不一样,颇有韵味。卖油茶哟!五香的果子油茶哟!

我最爱喝她做的油茶,一打开壶嘴的盖子,油茶从细细的壶嘴里淌出。炒面的香和黑芝麻的醇,配上五香花生碎,还有新鲜焦脆的炸果子,一点不带油瓤气,一尝就知道是刚刚炸出来的,寒冷的冬日,一碗下去,小时候的我想,猪八戒吃了人参果,胃里也就是这般舒服吧。


春天是最好玩的季节。

那时的老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种满了树。最多的是泡桐树,榆树槐树桑树也不少。我家院里有棵大桐树,一到春天,淡紫色的桐花遍地都是,一层一层的,扫都来不及。风一吹,就落一大片。桐树也是先开花,再长叶。因为桐花状如喇叭,我们都叫它喇叭花。

因为花太多了,我们就把花蒂摘下,放嘴边直接吸花蜜,真的能吸到,虽然每朵花就那么一点点,有时还吸入花粉被呛到,依然乐此不疲。在那个糖只有过年才吃到的时候,我们也算是吃到了纯天然的花蜜。

惊蛰前后,草芽刚发。就跟着大人们去洛河滩挖白蒿,一种野菜。回来洗净晾干,撒上面粉,先蒸再炒,满嘴清香。再后来,先后成熟的还有榆钱,槐花。吃过生榆钱,吃过蒸槐花,炒槐花,槐花鸡蛋饺子。等到天热起来的时候,桑椹也就熟了,酸甜可口,直吃的满口黑牙。

在摘榆钱,摘槐花摘桑椹的日子里,每个半大孩子都练就了一番翻墙爬树的好身手。

而女孩子在摘桑叶喂蚕宝宝的过程里,也练就一身上树的好功夫,巾帼不让须眉。

每天放学后,要么推着铁环,三五成群的大小胡同乱跑。慢慢的我们发现,原来老城好多的街道,小巷,胡同交错相通,不管那条路,最后都能绕回家,很少有死胡同。

我们就这样,每天绕着老城根儿疯跑,探险,奇遇。今天发现一个防空洞,明天发现一条没走过的小路,每个孩子脑海中都有自己的一幅探险地图。

放暑假了,除了大人反复交代不能下水。简直玩的不要太嗨!

我们走到南关菜园里挖麻子菜,学名叫马齿苋。摘回家一大堆给妈妈,用来摊菜饼。我们摘的虽然很多,但大部分都很老,不能吃了,妈妈要花上一点时间择好嫩叶,洗净,摊饼。老实说,我并不觉得菜饼的味道有多么好吃,但是因为是自己走了好远的路,花了一整天挖的,觉得自己特别能干,也就觉得味道格外香。

我们在田间走累了,渴了喝井水。或者在河滩边挖茅草根吃,真甜啊。矫情的我还嫌草根这名儿不好听,非说我吃的是牛奶草。

老城记忆--品读洛阳城_第2张图片
茅草根

有时我们迷路了,实在走累了,大点的孩子会找到农家的玉米地里掰2个玉米棒子,挖个土坑,找点树叶,点着火,把玉米扔进去烤。一群泥猴蹲着吃烤的黑糊却半生不熟的玉米,一脸兴奋和满足。

有时也会去地里顺人家两根黄瓜,大人们对孩子也是足够宽容,被发现了,也就是大声吆喝两声,却并不追赶。还会补上一句:前面有机井,洗了再吃!

我们在前面跑的呼呼生风,莫名刺激与兴奋。听到那句嘱咐,老老实实的停下来,跟人家说谢谢。

不曾在田野里肆意的奔跑,嬉闹,撒欢儿,使坏的童年都不是真正的童年。

4岁的儿子只能看着动画片里的彼得兔,一次次冒险,穿过田野,终于偷到麦格先生花园里的萝卜,兴奋的咯咯大笑。看着小人兴奋的模样,我一时竟不知到底谁的童年会更幸福?


2、成长

老城记忆--品读洛阳城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老城的孩子长到七八岁时,父母就会隆重带着出门参加亲朋好友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尤其是大家庭中的长子,长女。小一点的孩子可以不去,但老大必须得去。父母说,你是老大,这些事都得经经见见。

老洛阳人对于礼数格外看重,那些年的日子虽然清贫,但对于婚姻的祝福,新生命的庆祝和亡者的尊重,仪式礼数都是格外周到的。

经历过数场红白喜事,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对生命有了敬畏,对生活开始有了思索。

年复一年,有天父亲有急事,不能去帮着料理人家的喜事,儿子说:我去。礼式我心里都有数,知道啥该办,啥不该办。

恍惚间那个半大小子就长成了挡门立户的男子汉。

母亲忙碌一天突然想起,几日后上坟还缺好几样东西,女儿浅笑着说:我放学回来路过东大街就买了,省的你再跑一趟了。

当日的假小子早已长成善解人意的好姑娘。家里亲戚聚会,不动声色间,已将众人口味喜好记录于心,想着下次轮到自己家宴请时,可要和妈妈一起商量好菜式。将一家老小,亲戚众人照顾妥贴。

儿时一起翻墙爬树的小伙伴,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很少说教,父母也不大懂得讲道理。反而给了我们自由成长的空间。

我们和父母那代相比,我们太擅长也太急切想和孩子讲道理了,可偏偏忘记了,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潜移默化的教育。

老城的角落里到处散落着古迹,孔子问礼碑,四眼井,文峰塔,山陕会馆,我们上中学时后院临街,就是老城隍庙,那时很斑驳破旧,彩绘颜料早已脱落,可那梁上龙的眼睛和鳞片却栩栩如生,每条龙的姿态和眼神都不同,每次我们都要盯着看好久。

年幼时台湾电视剧巜昨夜星辰》火了一把,很多人知道了寇家大院,因为剧中男主角寇世勋祖籍就是洛阳寇家。


离开



我们渐渐长大,开始向往外面更大的世界,读书,工作,一个个陆续走出了洛阳。天南海北,甚至是大洋彼岸。

离开家,才更想家。有一个腼腆的姑娘,在遥远的南方,人生中第一次尾随一个男生两条街道,红着脸鼓足勇气问那男生:“可不可以告诉我,你这油旋哪里买的?”

还有一个男孩,思乡情切,几经琢磨,硬是在战斗民族的厨房里,鼓捣出了一锅胡辣汤。从此一战成名,被同乡敬为大神。

多年前,有个对魔都爱恨交加的女孩,吐槽魔都的不好,恨恨的说:"这里的凉皮居然放香菜!放香菜!

同样这个女孩,后来在魔都找到一家豫菜馆,终于吃到了洛阳卤面,那激动的语无伦次的口气,让我以为是10个铂金包从天而降砸到了她。

每年过年回家,漂泊在外的宝宝心里苦啊!回来的晚,走的早,好多汤馆都木开门啊。


回归

老城记忆--品读洛阳城_第4张图片
老城西大街

不经意中,洛阳的风土人情就这样注入了我们的血脉,潜移默化中铸就了我们的品格。

经历过千年历史的积淀,老洛阳的饮食也同这座城般,不急不徐,静静的绽放着力量。

我一直觉得,洛阳的汤透露着一种生活哲学。

豆腐,青菜,姜,最普通不过的食材。煎黄的豆腐块和白豆腐,配以姜末和简单的调料就能做出醇香可口的豆腐汤。

在清贫寒冷的岁月,能滋养全家老小的胃。即使只有青菜豆腐,照样把日子过的热气腾腾,毫无颓败之色。

老城记忆--品读洛阳城_第5张图片
洛阳豆腐汤

洛阳的不翻汤中的不翻儿是绿豆面糊做的,丸子汤是豆面炸的,所有的食材都再普通不过,随手可得。做法也并不过份讲究,简单易学,家常中不乏精致。一个萝卜也能做出花儿,比如牡丹燕菜。既可登堂入室,也可日常随意。

老城记忆--品读洛阳城_第6张图片
牡丹燕菜

既不像上海螺狮壳里做道场那样的刻意,也不似广东人口味的喜爱猎奇和数不尽的花样。

洛阳城,阅尽了繁华和沧桑。她平和的,不动声色的,一点点把琐碎庸常的日子发掘出生命力和美。

无论环境的好坏,都努力让生活过的丰盛和美好。如同老城西大街的变迁,物质略微好转时,整条街便成为书画,艺术品聚集之地,充溢着墨香和书香。时代环境一平和,人们自然知道什么是极好的。

就如同中国式智慧,外圆内方,心中自有力量。

老城记忆--品读洛阳城_第7张图片

这就是洛阳,她守护着我们的童年,包容着我们躁动莽撞的青春少年,如今漫步在西大街的青石板路上,品读着她的过往,竟有种时光交错的恍惚和惊喜。我们曾习以为常的,不在意的,忽视的地方,竟蕴藏着如此的美好,智慧和力量!

突然之间理解了,为何人一定要认祖归宗,溯本求源。只因为,生养我们的地方,底蕴丰厚,她始终会滋养我们的身心,给予我们力量。

推开城门那一瞬间,我以为我不会有感动和惊喜,可春光正好,炊烟袅袅,老人在笑,孩子在闹。

人间烟火,不胜温暖!

有温热的泪滑过脸庞。

世界很大,

我们,总要回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城记忆--品读洛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