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望梅花开了没?

——客家山歌研究学者江城老师素描                              

                                              □胡赛标

      《江城诗文集》(上、下),静静地摆在我的书桌前,书页里散发阵阵质朴的馨香……  

厓望梅花开了没?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是江城老师新近出版的作品集。虽然江城老师与笔者曾是古竹中学同事,但我素来视江城老师为文学恩师。江城老师在“卷首语”中引用诗人何其芳的诗句,写道:“我身边落下树叶一样多的日子,为什么结的果实却这么稀少?……”

厓望梅花开了没?_第2张图片
2004年江城老师游览黄山

      它如一块细石扔进心湖,激起相识相知成为忘年交的涟漪,让我想起江城老师的点点滴滴往事。江城老师,原名江国联,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33年6月,他出生于福建龙岩永定高头乡高东村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江子铭系清光绪年间乡荐副举人,民国时期曾任福建省参议员、监察委员、政务委员(副省长)等职。江城老师幼承庭训,家学渊源,勤勉聪慧。侨育中学70周年校庆,我翻阅旧校刊时,看到各科比赛获奖名单,江城常列榜中,心中暗自惊喜。

厓望梅花开了没?_第3张图片
在黄山旅游

     1952年,他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才华初露。第二年开始,在《人民文学》《新观察》《文艺学习》《甘肃日报》等发表作品。当时《人民文学》的主编是丁玲,他发表新格律诗《红梅树》时,同期有胡风、丁玲、孙梨、骆宾基等人作品。文学圈人视《人民文学》为一个品牌,一种高度,多少人努力多年甚至一辈子,都无法进入它的堂奥,而一个初出茅庐的在校大学生却亮相刊中,如果不是天赐其慧,勤勉好学,又谈何容易?1954年,他采访川陕一带的民间故事,四易其稿,创作了民歌体叙事长诗《阳雀的故事》和《逆龙盘歌》,分别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与上海文化出版社,于1955年11月出版发行。一个月后,他采写的民歌专集《客家情歌》与民间故事集《三个糊涂蛋》,亦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客家情歌》印刷7次,发行11万册。

厓望梅花开了没?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个年仅22岁的在校大学生,一年内出版了四本书,让我惊叹、敬仰,可谓才华横溢,名冠学界。更让人惊奇的是:1958年3月,《阳雀的故事》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编为连环画,风行全国……2011年11月,《阳雀的故事》又被中国文苑出版社再版,显出民间文学的永久魅力。

厓望梅花开了没?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正当江城老师怀揣美丽梦想,要大展文学天才时,岂料晴天霹雳。1958年8月,他被错划为右派,梦碎涕零,踣踬惆怅,返乡务农,痛失读写权利二十年。待恢复教职,提笔为文,已过“不惑”,两鬓染白。这时,江城老师的业余写作,由前期的主要创作民歌体叙事诗、客家山歌,转变为大量创作新格律短诗以及民间文艺理论、地方文史等。新近出版的《江城诗文集》,洋洋大观,无论数量与质量,都让晚学有高山仰止之感。

厓望梅花开了没?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他治学谨严,真诚正直,有时听他说某事好像是“天方夜谭”,但后来一一得到实证。比如,一般人都说洪坑村的如升楼是“最小的圆楼”,但他说不是,目前最小的圆楼是振田楼。原来,他与政协文史委一班人马经过实地测量,证实:如升楼的直径是23.73米;而高北村的振田楼直径是23.3米。后来,他将它写成文章刊于第20辑《永定文史资料》上。

图片发自App

     再如,他花去几月去调查统计高头乡五个村的土楼,总数、现况、楼形、各层数、建楼时间、现住人口一一列出,史料如此翔实,求真如此执着,没有第二人做到。他写《我夯筑了世界文化遗产——南靖河坑永庆楼》,为“土楼之根在永定”提供了独特证据。他写客家墓文化、巫文化、《鸡与客家文化》等系列文章,选材独特,旁征博引,论述精深,让人叹服,堪称永定“文史泰斗”,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等。

厓望梅花开了没?_第7张图片
2012年参加土楼文学院挂牌仪式后在水源楼留影

      江老师身材高俊,气宇轩昂,说话风趣。我感觉其学识渊博之外,性情中更具君子气、鲁迅风。他提携后学,诲人不倦,培养了一大批文学青年。那年,他谈起中国现代散文名家,个个学贯中西,风格独特,各有面目,各具神韵……其感叹的语气,仰慕的眼神,我记忆犹新。写小说时,我曾一度困惑于故事情节“扣”的编织,经他详细讲解,我茅塞顿开。其文学理论修养之高,本邑文坛尚无出其右者。这自然与江城老师走遍长江南北,博览群书,尤喜研读《写作》与收看《走遍中国》有关。因为精神气度中有鲁迅风,不说假话,不说无聊吹捧话,偶尔调侃浅薄者,所以他会被猜忌,伤感、愤懑、怅惘……此时,我为之揪心:弄才者易得,有胸襟者难寻,世道敬畏殆失,先生能不伤乎?

        作为客家山歌研究学者,江城老师除在早前编著《客家情歌》外,2003年又编写了《艺海明珠•客家传统歌谣集》,并且创作了《客家传统歌谣概述》《客家山歌鉴赏十五篇》等系列理论文章,奠定了他客家山歌研究的学者地位。

厓望梅花开了没?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江城老师是如何与客家山歌结缘的?在《客家情歌》后记中有清楚的记述。他从小就经常听本村歌手江广基、江松英演唱优美动听的客家山歌,婉转苍凉的曲调深深地拨动他敏感的心弦……1946年上初中后,虽然对民间文学没有概念,但觉得歌词优美,他开始用本子记录山歌。四哥江川看见,也帮他记录。到1948年积累到4000多首,大部分是情歌。

        1949年,他参加了游击队,又记录了有政治内容的山歌,但因每天要背行李爬山,就将山歌存放家中,后来,散失很多,只留下1000多首。客家人爱唱山歌,在如伞的榕树底下,在茂密的森林里,在镜子一样的水田中,人们用山歌来减轻劳动的疲乏,表达自己的爱憎。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生活斗争的真实历史,而客家情歌则是他们爱情生活的史诗……

     《客家情歌》按恋爱的曲折过程,编为五辑,前有“歌头”:第一辑写男女青年的慕恋、爱惜、惧怕的心理;第二辑写追求、羞涩、等待的情绪;第三辑写猜疑、埋怨与和好;第四辑写离别、相思与重聚;第五辑写真挚、专一、反抗。每辑之后,选取典型情歌,分别分析它的构思、歇后语、意境、想象、风格。

图片发自App

    《客家传统歌谣概述》,从客家歌谣的主要形式(山歌、小调、竹板歌、民谣等)、思想内容(劳动歌、时政歌、情歌、生活歌、儿歌、长篇叙事歌)、艺术成就做概要介绍分析,文中时时闪射出江城老师对客家传统歌谣的驾轻就熟与真知灼见。《客家山歌鉴赏十五篇》,是江城老师从《客家情歌》中精选几十篇情歌,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艺术鉴赏,其中有《事象组接的蒙太奇》《歌体的微型小说》《错觉派生的情趣》……

       不少客家山歌有音无字,各地语音又有差异,为了将客家山歌原汁原味地采录下来,江城老师在语音与语义之间反复推敲、斟酌,尽量提炼出形象生动、音义兼具、普遍接受的“方言词”。“讲哩恋妹是奔波,暗头暗角企得多。蚊虫咬来唔敢打,横来顺去用手摸。”他说,这首山歌中,“企”字是音义兼美的。

厓望梅花开了没?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看这首,以前用‘聊’,现在用‘嬲’,哪一个好呢?”他凝视着我。我喃喃念道:“阿哥阿妹坐下来,嬲到两人心花开;嬲到鸡毛沉落水,嬲到石头浮起来。”当然是“嬲”字更好,我说。以前我研究过这二个字,“嬲”字在普通话里是贬义词:戏弄或纠缠之义。而在客家话里,它读二个异音,还含有“玩乐”之义,是个中性词,它能准确表达客家话的含义与韵味。而“聊”只是谈话,失去了“嬲”的味道。江老师微笑,颔首。

        有一首描写姑娘机灵泼辣个性的山歌:“介边后生目恁歪,翻去翻转来看厓;放个大方畀恒看,日后相思莫怪厓。”他说,“恁”字顾义难顾音,这是无奈的事。他的神情有些落寞。 是的,我看见有的山歌将“恁”字改用“咁”、“盎”。客家山歌的采录者、研究者,有时需要自己依据客话,创制一个方言词语。江城老师也是这样,为了留住客家山歌的独特神韵,查对各种词典,参阅古代刻本,在赏玩掂量中,遴选字词,妥贴地表达客家山歌的内在意味,甚至自己采录的山歌,每个版本都有一些词句的微妙嬗变……

  “哥在山上打石头,妹在山下放花牛;石头打在花牛背,看妹抬头不抬头?”《客家情歌》是江城老师的代表作品,也是客家山歌的艺术精华。这首情歌,捕捉生活瞬间,融情于事,结尾留下丰富的悬念,不写之写的空白,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意境……

厓望梅花开了没?_第10张图片
考察下洋永康楼

 “高山岽顶一头梅,手攀梅树望郎来;叔姆问厓望嘛个?厓望梅花几时开。”这首被江城老师称赞为“歌体的微型小说”的爱情短歌,故事曲折有致:一位婀娜少女,站在山顶之上,手弄梅枝,翘首踮足,含情脉脉,眺望心上人的到来。不料,碰上喜欢八卦的叔姆,而少女却机巧应答……

     暗香浮动的爱情,聪敏风趣的少女!少女对梅花盛开的痴情画面,让我想起江城老师手执钢笔,低头坐在客家山歌手面前静穆的身影......

(注:客家方言“厓”字,左边加一单人旁。由于上传后变为?号,只好以厓代替。)

你可能感兴趣的:(厓望梅花开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