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片段
相信电影爱好者对《死亡诗社》的这个片段都不陌生。文学老师基廷(罗宾·威廉姆斯饰)特立独行,第一堂课,基廷并未在教室上课,而是组织同学们看校史展,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领悟生命的真谛。他的学生甚至反抗学校禁令,重新成立基廷在学生时代于该校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人生。
※对死亡焦虑的两种基本防御机制
不错,生而为人,我们都不得不面对死亡、思考死亡,并从中探寻生命的意义。死亡是心理咨询中存在主义的四个核心命题之一。存在主义认为,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便是死亡。生命有限,死亡必然,死亡焦虑也由此产生。人类意识到死亡、消逝这一事实终将到来后会产生恐惧、纠结、不解等复杂的思想和情绪,进而导致出现死亡焦虑。而面对死亡焦虑,人类又建立起了两种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①]:
1.独特性。众所周知,在基本的存在边界内,我们和别人差异不大;但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却相信必死的法则只适用于别人,绝不适用于我们自己。此种法则可以使人超越自然规律,超越平凡,让人否认自身的生物属性——命中注定必将死亡的属性。
2.终极拯救者。人类的信念中,存在着一个全能的解救者:永远关注着、热爱着、保护着我们的力量或物质。有些人是在超自然生命中找到拯救者,如各种宗教信仰中中不同的神明、救世主;有些人则会在现实环境中找到某个领导者或是崇高的目标。
数千年来,人们便是以这样的方式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不断追寻生的意义。
不过聊到这里,小香(笔者)认为,无论是对自己的独特性孤注一掷,还是将希望寄托于看不清摸不到的所谓“救世主”,本质上都是一种对死亡的逃避。从平均年龄15岁的原始人,进化至今,全世界人口平均年龄71岁,人们努力利用现代医学和科技来延长寿命,提升健康,但我们依然不得不承认:目前,人类不可能获得永生。与其对死亡讳莫如深,不如坦然面对自己的死亡焦虑。对死亡的恐惧和觉察,其实不失为我们更好地生活,更透彻地看待生命的一个契机。
※CARPE DIEM 活在当下
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知道“Carpe Diem”这句拉丁文的含义,这是基廷老师在他的第一堂课介绍给学生的概念,意为“seize the day”,活在当下,及时行乐。正如他在《死亡诗社》里对他的学生所教导的那样,死亡焦虑的解决之道,大概只有勇敢地承认与接受它,并把握住生命的宝贵时光,扩大生命的广度与深度。“把每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这个流行的说法听起来让人觉得难免沉重,但我们确实应该努力让人生的每一天活出生命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尽兴地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当有一天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才会多一分淡定和从容,少一分遗憾与无奈。
※当我们的人生挚爱遭遇死亡
死亡不仅会使我们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当亲友的死亡变得具象和近在咫尺,我们同样需要学会正确面对、处之泰然。想起一个朋友说过的一句话:“人生是场单机游戏。”那些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看似与我们存在着割舍不掉的爱与牵绊,其实终究也只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客,当死亡来临,我们不得不学着和我们爱的人告别。小香的祖父于去年离世,这是我有生之年第一次面对亲人的生离死别,他去世的那几天,其实我很担心父亲,因为从小到大,我亲眼目睹着祖父与他的父子情深。所以当祖父最终在医院独自一人溘然长逝,哀痛之余,我其实很担心父亲能否承受这样残酷的打击。好在,父亲比我想象得坚强,面对与祖父的天人永隔,我甚至惊异于他的冷静。后来我才知道,祖父在最后的日子里曾经和父亲说起他对死亡的看法:“人终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无论是谁,生而为人,终有一天都会迎来死亡。不论人生几何,最可怕的事都必然造访。虽然死亡终会来临,但那绝不是件可怕的事。”父亲告诉我,他始终觉得,祖父只是先去那里看看而已,他若地下有知,一定会说:“跟我想的一样,没什么可害怕的。”
饰演基廷老师的罗宾·威廉姆斯,在演艺生涯中塑造了无数深入人心的角色,激励着人们活出真我,享受人生。然而他自己最终也难逃对生死的追问和命运的捉弄。罗宾·威廉姆斯不堪严重抑郁症的折磨,独自在家中自缢身亡,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不仅使家人陷入悲痛,更令全球影迷唏嘘不已。他的女儿在 Twitter上发布了《小王子》作者的一段话,来悼念父亲:
您,您会有一颗独一无二的星星代表您自己。在那众多的星星的其中之一我会栖居,在上面我会大笑。因而当你看向夜晚的星空,就会发现似乎所有的星星都在大笑…您,唯独您,会拥有那能够发笑的星星。——圣·埃克苏佩里
我爱您,我思念您,我会努力向前看。
可以看出,罗宾·威廉姆斯的女儿,向我们展示出了面对亲人的死亡,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尊重生命的消逝,铭记它曾经的爱、闪耀与美好,然后重新继续自己的生命旅程,把逝去的生命之魂用流动的爱与微热的心延续与传承下去,给予它祝福。
印第安人有一句谚语:“如果我们长生不老,就不会有勇敢这回事。”[②]人类的标志就是能够意识到死亡,被迫面对自己和爱人不可避免的失去,沉思生命的巨大秘密,决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活出精彩,无所畏惧。
《死亡诗社》片中,基廷老师带领学生们违抗学校禁令,成立死亡诗社,诗社“宝书”扉页上的文字出自梭罗的《瓦尔登湖》:
我到林中去,
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
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
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
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
才发现我根本没生活过。
……
生命在于体验与经历,而死亡,既然是谁也无法绕行的必然终点,何必过于焦虑与恐惧?就让我们像基廷老师一样吧,尽情地活,畅快地过,活在当下,活出真我。这样,即使哪天孟婆真的为我们端来那碗汤,想必我们也能无愧地说:我真切地活过,了无遗憾,死,不足惧。
Tips for a happy life and no fear for deaths:
美国的心理学博士戈登·利文斯顿在其著作《And Never Stop Dancing: Thirty More Ture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Now》中,给出了一些生活指南[③],旨在帮助读者活出生命质量,无惧死亡。在本文的结尾,小香希望与大家一同分享,收获精彩人生:
停止抱怨。如果再早几代,你应该已经辞世十多年了。
如果生活中没有让你忘记时间的活动,那么你需要找到一些东西。
如果你每年看医生的次数超过十次,并且没有晚期疾病,那么就寻找一个新爱好。
30年来他们没有写过什么好音乐,这是真的。但你的子孙不想听这些。
如果有人知道当他们到了你的年龄时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他们会问你的。
不要担心规避诱惑。当你变老的时候,诱惑将会规避你。
永远不要介意有尊严地死去,试着有尊严地活着。
“Carpe diem. Seize the day,boys. 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
“人生就应该是快乐的,要抓住每一天,孩子们。让你们的生活变得非凡起来。”
The Dead Poets was dedicated to sucking the marrow out of life。
死亡诗人(梭罗)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
——《死亡诗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文献:
1.赵晨晨:《由一例心理咨询个案浅谈死亡焦虑及其两种基本心理防御机制》,《求知导刊》,广西出版杂志社,2016年4月。
2.《勇敢的定义就是直面自己的恐惧》,《压力这么大,你该怎么活》,【美】戈登·利文斯顿著,刘建周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2月,第29—34页。
3.《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有勇气面对现实》,《压力这么大,你该怎么活》,【美】戈登·利文斯顿著,刘建周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2月,第37—40页。
4.山野边辽:《死亡终会来临,不要怕,我先过去看看》,,青年文摘微信公众号,2016年6月16日。
《死亡诗社》剧照来源:腾讯视频,豆瓣电影
[①] 关于对待死亡的两种心理防御机制,详见赵晨晨:《由一例心理咨询个案浅谈死亡焦虑及其两种基本心理
防御机制》,《求知导刊》,广西出版杂志社,2016年4月。
[②] 《压力这么大,你该怎么活》,【美】戈登·利文斯顿著,刘建周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2月。
[③] 原文参见《压力这么大,你该怎么活》,【美】戈登·利文斯顿著,刘建周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2月,第39—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