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 慈善项目“春蕾计划”疑似诈捐,惊起平地一声雷。
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网友经历了“郭美美”等一系列慈善丑闻,对“诈捐”这两个字尤为敏感,再加上这次涉及“春蕾计划”,一连串的万转微博将事件推向风口浪尖。
事件的来龙去脉很简单:专注于帮扶贫困女生读书的“春蕾计划”,帮扶名单里出现大量男生。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声明中给出了明确数字,在1267名受援助高中生中,有453名男生。(比例高达36%)
如果是一般的慈善项目,这样的捐赠名单你根本挑不出毛病,甚至还要为机构鼓掌叫好。但放在“春蕾计划”里,大部分人都无法接受这个结果。
并不是说男童就没有资格接受捐赠,而是因为“春蕾计划”的特殊性。
别模糊受众,别找任何借口。针对的就是贫困地区女童因性别歧视等原因导致的高失学率。
想帮助男童完全可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有75个扶助儿童的公益项目,覆盖全国。不能因为“帮谁都一样”,就混淆捐助人的意愿。
公益这东西就是一板一眼,每一个程序都应该焊死,没有一点弹性余地。专项就是专项,有其他情况里重新走新立项程序。因为有一点弹性,都能给某些人从中操作的可能。
“2020全球性别差距报告”里面有一项婴儿性别比数据,中国为0.925。也就是100个男孩出的同时只有92.5个女孩出生。换句话说,她们没来得及出生。
哪怕女孩们逃过了生育的劫难,她们仍要面对着重男轻女的社会现实。这种不平等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小到一块糖,大到一件新衣,更别说教育这种稀缺可贵的资源了。
贫困地区女童的弱势,超出人们想像。贾平凹那个住在24小时热水的楼房却吹了一辈子窑洞的美好的老家伙,《极花》里胡编了被拐卖的媳妇在被解救后怀念农村淳朴的人情和简单的生活回到了被拐卖的农村的故事。然而在现实里,即使证据没那么确凿,我也完全相信这是可能发生在农村的事情。中国很多贫穷的农村,真的会吃人。还记得《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吧?真实情况比她惨100倍。
在贫穷的农村,穷人相对富人是弱者,女人相对男人是弱者。这种地方为什么喜欢生男孩?因为很多时候武力就是解决一切的保障。女人,只是一种资源而已,所以要收高昂的彩礼。为什么没读书?因为没机会读书。即便是获得了上学机会,女童的辍学率也远远高于男童。
以此为前提,“春蕾计划”显得尤为可贵。这项计划的项目资金全部来源于无偿捐助,捐款者除了广大热心群众,还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各界。
有75%的捐款者为女性,整个事情中,最愤怒的,同时也是最心疼的也是她们。
知乎上,一个网友的留言让人动容:
我本来是对那些女童说“姐姐来了”
姐姐想给你们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姐姐想让你们接触知识的海洋
姐姐想带你们探索未知的世界
姐姐想为你们准备生理期用品
姐姐想教你们面对未知的恐惧
姐姐想告诉你们女孩子要为自己而活
姐姐想告诉你们努力挣脱身上的枷锁
姐姐想得很简单,就是想帮助一下妹妹,仅此而已。
谁会想到,这一切却又变得不那么简单。
不要透支人的善良。
就像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一样,我们希望:
被资助的女童,一个都不能少;
而我们的善意,一分都不可以被滥用。
爱心和女童,都应得到认真对待。
她们知道社会艰难,做个出身贫困的女生更难。所以她们才会慷慨解囊,一点一点捐助。为什么自己不富裕还要帮助贫困女童读书?她们比谁都知道,教育真的能改变命运,尤其是女性。
她们深知,在那些偏远的山村,有营养的东西弟弟先吃,女孩要少上几年学赶紧回家干活,要早点嫁人成为彩礼收割机和生育机器。她们无法改变性别不平等的大现状,她们只是想让这些妹妹有机会受教育,有机会使用卫生巾。用知识走出贫瘠的童年和充满歧视的原生环境,去做工程师,去做老师,去做科学家,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以自己的名义活着,而不仅仅是生育的机器。为自己的价值骄傲,而不仅仅是人口红利的工具,或是谁的妻子、谁的女儿、谁的丈夫。
所以我们能看到,相关捐助的评论下,无数个“姐姐来了”。
这些女孩写下无数的“姐姐来了”,希望能让贫困的女童们看到,感受一点温暖,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
你根本不是孤掌,你一点都不孤单。一个弱者若想崛起,若想为自己的权利抗争,你唯一的方法,就是尽量发光。这个光并不能照亮一切,但是黑暗里的一点点光,在远处会特别耀眼,其他的光会看到你这扇光。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我们相互找到,一起发光。这种光才能把压榨的阴霾照亮。”(by 奇葩说 熊浩)
愿所有女孩都能有光明的未来。
微信公众号:一只鱼的大海
欢迎大家关注,不定期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