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应用系统,读写比例在10:1左右,而且一般的插入操作和更新操作很少会出现性能问题,在生产环境中出现问题的最多
,也最容易出问题
的还是一些复杂的查询操作
,因此对于查询语句的优化显然是重中之重
。说起加速查询就不得不提到索引。
索引在MySql中也叫做“键”,是存储引擎用于快速查找记录的数据结构。索引对于良好的性能非常关键,尤其当数据表中数据量越来越大的时候,索引对于性能的影响愈发重要。索引的优化
应该是对查询性能优化的最重要手段
了,索引能够轻易的将查询性能提升几个数量级。索引就相当于是字典里面的音序表,如果要查询某个字,不适用音序表的话我们需要从几百页里面去查找,这种速度可见有多慢。
索引的目的在于提高查询效率,与我们查字典的用的音序表是一个道理,先定位音节所在的页,然后再定位具体的字。这种查询方式本质上都是:通过不断的缩小想要获取数据的范围最终筛选出想要的结果
,同时把随机事件变成顺序事件
。也就是说有了这种索引机制,我们就可以总是用同样的查找方式来锁定数据
。
数据库也是一样,但显然要复杂的多,因为不仅面临着等值查询,还有范围查询(>、<、between、in)、模糊查询(like)、并集查询(or)等等。数据库应该选择怎么样的方式来应对所有的问题呢?我们回想字典的例子,能不能把数据分成段,然后分段查询呢?最简单的如果1000条数据,1到100分成第一段,101到200分成第二段,201到300分成第三段…这样查第250条数据,只要找第三段就可以了,一下子去除了90%的无效数据。但如果是1千万的记录呢,分成几段比较好?稍有算法基础的同学会想到搜索树,其平均复杂度是lgN,具有不错的查询性能。但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复杂度模型是基于每次相同的操作成本来考虑的。而数据库实现比较复杂,一方面数据是保存在磁盘上的,另外一方面为了提高性能,每次又可以把部分数据读入内存来计算,因为我们知道访问磁盘的成本大概是访问内存的十万倍左右,所以简单的搜索树难以满足复杂的应用场景。
考虑到磁盘IO是非常高昂的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做了一些优化,当一次IO时,不光把当前磁盘地址的数据,而是把相邻的数据也都读取到内存缓冲区内,因为局部预读性原理告诉我们,当计算机访问一个地址的数据的时候,与其相邻的数据也会很快被访问到。每一次IO读取的数据我们称之为一页(page)。具体一页有多大数据跟操作系统有关,一般为4k或8k,也就是我们读取一页内的数据时候,实际上才发生了一次IO,这个理论对于索引的数据结构设计非常有帮助,而对于B+树来说因为我们默认使用自增主键来作为聚簇索引,所以它本身就是有序的,那么数据读取的时候,磁盘预读的内容就会有效,如果磁盘预读的内容使我们不需要的内容,比如说读取多个分散的小文件,那么磁盘预读的内容其实都浪费掉了,因此能不能利用磁盘预读的内容会对索引查找有很大影响。
任何一种数据结构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会有它的背景和使用场景,我们现在总结一下,我们需要这种数据结构能够做些什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每次查找数据时把磁盘IO次数控制在一个很小的数量级,最好是常数数量级
。那么我们就想到如果一个高度可控的多路搜索树是否能满足需求呢?就这样,b+树应运而生
。
如上图,是一颗b+树,关于b+树的定义可以自己百度,这里只说一些重点,浅蓝色的块我们称之为一个磁盘块,可以看到每个磁盘块包含几个数据项(深蓝色所示)和指针(黄色所示),如磁盘块1包含数据项17和35,包含指针P1、P2、P3,P1表示小于17的磁盘块,P2表示在17和35之间的磁盘块,P3表示大于35的磁盘块。真实的数据存在于叶子节点
即3、5、9、10、13、15、28、29、36、60、75、79、90、99。非叶子节点
不存储真实的数据,只存储指引搜索方向的数据项
,如17、35并不真实存在于数据表中。
如图所示,如果要查找数据项29,那么首先会把磁盘块1由磁盘加载到内存,此时发生一次IO,在内存中用二分查找确定29在17和35之间,锁定磁盘块1的P2指针,内存时间因为非常短(相比磁盘的IO)可以忽略不计,通过磁盘块1的P2指针的磁盘地址把磁盘块3由磁盘加载到内存,发生第二次IO,29在26和30之间,锁定磁盘块3的P2指针,通过指针加载磁盘块8到内存,发生第三次IO,同时内存中做二分查找找到29,结束查询,总计三次IO。真实的情况是,3层的b+树可以表示上百万的数据,如果上百万的数据查找只需要三次IO,性能提高将是巨大的,如果没有索引,每个数据项都要发生一次IO,那么总共需要百万次的IO,显然成本非常非常高。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IO次数取决于b+数的高度h
,假设当前数据表的数据为N,每个磁盘块的数据项的数量是m,则有h=㏒(m+1)N,当数据量N一定的情况下,m越大,h越小;而m = 磁盘块的大小 / 数据项的大小,磁盘块的大小也就是一个数据页的大小,是固定的,如果数据项占的空间越小,数据项的数量越多,树的高度越低
。这就是为什么每个数据项,即索引字段要尽量的小,比如int占4字节,要比bigint8字节少一半。这也是为什么b+树要求把真实的数据放到叶子节点而不是内层节点
,一旦放到内层节点,磁盘块的数据项会大幅度下降,导致树增高
。当数据项等于1时将会退化成线性表。
当b+树的数据项是复合的数据结构,比如(name,age,sex)的时候,b+数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来建立搜索树的,创建的索引包括(name), (name,age), (name, age, sex)三个索引。比如当(张三,20,F)这样的数据来检索的时候,b+树会优先比较name来确定下一步的所搜方向,如果name相同再依次比较age和sex,最后得到检索的数据;但当(20,F)这样的没有name的数据来的时候,b+树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查哪个节点
,因为建立搜索树的时候name就是第一个比较因子,必须要先根据name来搜索才能知道下一步去哪里查询。比如当(张三,F)这样的数据来检索时,b+树可以用name来指定搜索方向,但下一个字段age的缺失,所以只能把名字等于张三的数据都找到,然后再匹配性别是F的数据了,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性质,即索引的最左匹配特性。
索引根据它们的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组合索引占用的空间更小,过滤效率更高。组合索引的底层实现是对多个列进行排序,正常单列索引是对单列进行排序的,但是多列索引是对多列进行排序的。
我们可以在创建上述索引的时候,可以为其指定索引方法:
不同的存储引擎支持的索引类型也不一样:
CREATE TABLE 表名 (
字段名1 数据类型 [完整性约束条件…],
字段名2 数据类型 [完整性约束条件…],
[UNIQUE | FULLTEXT | SPATIAL ] INDEX | KEY
[索引名] (字段名[(长度)] [ASC |DESC])
);
CREATE [UNIQUE | FULLTEXT | SPATIAL ] INDEX 索引名
ON 表名 (字段名[(长度)] [ASC |DESC]) ;
ALTER TABLE 表名 ADD [UNIQUE | FULLTEXT | SPATIAL ] INDEX 索引名 (字段名[(长度)] [ASC |DESC]) ;
DROP INDEX 索引名 ON 表名字;
在InnoDB里,每个页默认16KB,假设索引的是8B的long型数据,每个key后有个页号4B,还有6B的其他数据(参考《MySQL技术内幕:InnoDB存储引擎》P193的页面数据),那么每个页的扇出系数为16KB/(8B+4B+6B)≈1000,即每个页可以索引1000个key。假设每条数据大小是100B,那么叶子节点上,一页可以存储的数据为16k/100B≈160条,那么再在高度h=3时,s=1000^2 * 160≈1.6亿!也就是说,InnoDB通过三次索引页的I/O,即可搜索1亿的数据。通常来说,索引树的高度在2~4。当然,这也跟要索引字段的数据类型有关,如果是int或short,索引效率更好,而如果是varchar(100),那扇出系数就低了,索引效率自然要低些。所以我们在索引字段时,字段的类型越简单效率越好。
如果要计算一个B+树的高度,那么需要首先知道这个树的索引键的大小,以及每条数据的大小,这样我们大致可以评估出来索引页存放的索引数量,以及数据页里面可以存放的数据数量。
下面对通常情况下数据做一个简单的汇总:
序号 | key长度 | row长度 | 索引高度 | 数据量 |
---|---|---|---|---|
1 | 8 | 100 | 3 | 索引页容量=16*1024/(8+4+6) = 1000 数据页容量=16*1024/100 = 160 数据量=1000 * 1000 * 160=1.6亿 |
2 | 8 | 200 | 3 | 索引页容量=16*1024/(8+4+6) = 1000 数据页容量=16*1024/200 = 80 数据量=1000 * 1000 * 80=8kw |
3 | 8 | 500 | 3 | 索引页容量=16*1024/(8+4+6) = 1000 数据页容量=16*1024/500 = 32 数据量=1000 * 1000 * 32=3200w |
4 | 8 | 1000 | 索引页容量=16*1024/(8+4+6) = 1000 数据页容量=16*1024/1000 = 16 数据量=1000 * 1000 * 16=1600w |
|
5 | 4 | 100 | 3 | 索引页容量=16*1024/(4+4+6) = 1170 数据页容量=16*1024/100 = 160 数据量1170 * 1170 * 160=2.1亿 |
6 | 4 | 1000 | 3 | 索引页容量=16*1024/(4+4+6) = 1170 数据页容量=16*1024/100 = 16 数据量1170 * 1170 * 160=2100w |
从上面可以看到,对于索引列的大小对数据量的影响是指数级的,而每一行数据量的大小对数据量的影响是数量级的。所以一般来说数据量在亿级别的一般索引高度在3左右(行数据量小,索引小),如果行数据量大,并且索引字段大的话,一般在索引高度在5左右。
create index ix_name_email on s1(name,email,)
select * from s1 where name='egon'; #可以
select * from s1 where name='egon' and email='asdf'; #可以
select * from s1 where email='[email protected]'; #不可以
比如a = 1 and b = 2 and c = 3 建立(a,b,c)索引可以任意顺序,mysql的查询优化器会帮你优化成索引可以识别的形式。
区分度的公式是count(distinct col)/count(*),区分度表示字段不重复的比例,比例越大我们扫描的记录数越少
,唯一键的区分度是1
,而一些状态、性别字段可能在大数据面前区分度就是0,那可能有人会问,这个比例有什么经验值吗?使用场景不同,这个值也很难确定,一般需要join的字段我们都要求是0.1以上,即平均1条扫描10条记录。
保持列“干净”,比如from_unixtime(create_time) = ’2014-05-29’
就不能使用到索引,原因很简单,b+树中存的都是数据表中的字段值,
但进行检索时,需要把所有元素都应用函数才能比较,显然成本太大。
所以语句应该写成create_time = unix_timestamp(’2014-05-29’);
这样的索引文件更小,同时可装载更多的索引键
举个例子:现在有个user表,列 family_name varchar(50) 保存的是英文姓氏(我也想用中文姓名来举例,但是不大适合,看下去就明白了。。。)
要取得设置前缀索引最理想的”prefix_length”,我们首先要取得整列的选择性,如下:
SELECT COUNT(DISTINCT family_name)/COUNT(*) FROM user;
假设这里得到值是0.188。
然后我们继续去看看该列前1个字符的选择性又是多少
SELECT COUNT(DISTINCT LEFT(family_name,1))/COUNT(*) FROM user;
假设这里得到的结果是0.532,和整列的选择性出入太大,不可取,继续:
SELECT COUNT(DISTINCT LEFT(family_name,2))/COUNT(*) FROM user;
SELECT COUNT(DISTINCT LEFT(family_name,3))/COUNT(*) FROM user;
…
假设直接到“prefix_length”为5时,得到的值为0.189,非常接近!
而取6时得到的值为0.18891,这个选择性和5并没有太大的偏差。
再结合减少索引文件大小的这个思路
“prefix_length”值设置为5才是此处设置前缀索引的最优方案!
组合索引能减低索引文件的大小,使用速度也优于多个单列索引
因为除了磁盘空间的开销外,每次增删改都需要重新建立索引
若组合索引包含NULL值的列则整个组合索引无效
分析一下就能发现,索引是从左向右匹配的,左边的第一个字符是%的话,索引就不知道它改匹配什么了,因此就会失效。
select * from tb1 where reverse(email) = 'wupeiqi';
如果组合索引为:(name,email)
name and email -- 使用索引
name -- 使用索引
email -- 不使用索引
这种情况很隐蔽,我们通过这样的查询语句是可以查询到结果的,但是索引却失效了,因为这个执行过程中mysql需要对每一列的值进行转换,把varchar转换为数字之后再进行比较,索引自然就失效了。
select * from tb1 where email = 999;
对普通索引进行”!=“查询操作索引会失效,如果判断的对象是主键索引依然生效,不过即便是主键索引也不建议这么查,因为这意味着对索引进行范围查询,效率也很低。
如果排序条件和查询字段必须同时为索引则select字段必须也是索引字段,否则无法命中
select name from s1 order by email desc;
如果name列没有建立索引将会导致索引失效
select * from tb1 where nid = 1 or name = '[email protected]';
对于查询单条数据来说Hash索引效率明显要高于BTree索引,但是对于使用主键来进行范围查询的情况来说BTree的查询效率可能要高于Hash索
引,因为BTree的主键索引和数据存放位置是在一起的而且是顺序存放的,而Hash索引和数据的存放是分散的,分散意味着在定位到数据之后还需要分别去取数据然后合并返回。因为存放位置不连续就需要进行多次IO操作,前面我们已经知道IO操作速度很慢,IO操作的次数越多效率越低,而对于BTree索引来说因为数据存储都是按顺序来的,所以一次IO就可以取出很多数据,显然IO的操作次数就会减少,因此BTree的范围查询不一定比Hash索引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