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蹲是为了更好地起跳,
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数据来源:中国平安财报)
一季度比较特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考,把真正属于市场的企业检验了出来,平安是其一。虽然受卫生事件影响,部分业绩指标出现了短期回调,一季度平安实现净利润有所下降,而营运利润实现了同比增长5.3%至359亿元;尤其是寿险及健康险,营运利润同比大幅增长23%至245.56亿元。(数据来源:中国平安财报)
大象再大,它也有轮廓。平安的轮廓里,保险板块依旧是必看的,尤其是寿险改革。
但这两年的平安有点焦虑,焦虑也是从寿险改革开始的。
保险股真的无矿可挖了吗?我们认为,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为什么改革,原因很简单。市场在变化,传统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变化催生寿险改革,2020年突发的疫情也印证了寿险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正如马明哲先生所说,平安并不满足当前取得的进步,面对未来的变革,平安应该走在市场变革的前列。
作为寿险行业的“发动机”,中国平安的寿险就像一尾鲶鱼,搅动着寿险这个行业。寿险业务是平安业绩的风向标,也是整个寿险行业的灯塔。平安寿险业务打个喷嚏,可能就是整个行业动向的调整。
所以平安有义务,也有必要,去做这个引路人。
正如:先知,先觉,先行。
本次改革作为训象者的马明哲亲自挂帅指导,开启的是全面数据化经营转型思路和行业前瞻性布局。但之前外界疑惑,作为寿险改革重要一员的李源祥离任后,平安的寿险改革将如何推进。
就在昨天,平安“三剑客”再次形成合力,姚波出任平安联席CEO,作为创始人的马明哲仍然是平安这艘金融航母的核心人物,领导地位不变。未来一段时间,平安集团管理层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减少了不确定性因素,寿险改革的进程或将提速。
而改革到底怎么改,已经很明晰。
两个思路:渠道和产品。
1)渠道:对代理人渠道、线上渠道、银保渠道进行改革,追求有质量的人力增长和业务增长,强化平安未来的发展势头。
2)产品:以客户需求导向,重点利用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系统化改造寿险+、金融+、服务+。
但改革总有代价,阵痛是避免不了的。
尤其是去年三季度以来,平安寿险的主要业务指标出现了不同于对手们的新变化,让市场误以为“不行”,尤其是新业务价值的回调。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但市场忽略的是,排除一季度的影响,2015年至2019年,平安寿险的新业务价值率,从38.8%上升至47.3%。正是得益于寿险改革中的渠道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优化。
新业务价值,咋一听上去可能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举个例子,刘备、关羽、张飞没买过保险,但是最近要打仗了,决定去平安买个保险,但是他们买的保险金额不同、保障年限不同,交钱的方式也不同,这些五花八门的保险,平安需要把它们全部折算、折现一下,看看能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就这么着,有了个概念叫新业务价值。
以及平安寿险代理人队伍的缩水,被许多分析师认为是导致其新业务保单增速下滑的主因。
但我们认为,这恰是开始重视代理人收入(渠道改革)、提倡“健康人海”的正常收缩。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自新一轮寿险改革提出以来,寿险代理人数量已经连续6个季度收缩规模。 (数据来源:申万宏源研究)业绩此消彼长、指标有增有减的背后,是寿险改革之路进入了深水区,为后续强劲增长打基础。
目前只是起跳前的一个深蹲。深蹲的大象还可以站的起来吗?答案是肯定的。
深蹲是为了更好地起跳,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寿险业务之于平安的庞大引擎动力,模糊了市场对平安其他业务板块的认识。
很多人说,没有看懂平安寿险到底怎么改革,竞争优势在哪里?
寿险改革的背后是平安全面深化综合金融与科技战略的驱动,这次寿险改革的关键就是利用科技,科技赋能之下,实现的渠道更加技术化和数据经营化,本质上其实是从量到质的转变。
但寿险的增长逻辑并没有变。
一季度的“内部消化用户”比例就说明了一切。
2019年,平安新增了3600多万客户,其中有1490万是来自平安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而截至2019年末,在平安的5.16亿互联网用户中,尚有3.4亿互联网用户未购买过中国平安的金融产品。
2020年一季度,平安个人客户的规模持续增长,截至3月31日,平安个人客户数2.04亿,第一季度新增个人客户871万,其中有34.7%来自集团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互联网用户量较年初增长3.7%至5.34亿。
可预测的未来,金融科技赋能之下,平安五大生态圈带来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将继续增加,带来可观的转化。
但却很少人把平安的科技估值认知到位。就好比大象很大,导致很多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一眼就能看到的鼻子上,但是象牙却很少人看到。
寿险改革只是中国平安的引擎之一,强大的综合金融业务模式,科技赋能(科技业务短期不能用利润来衡量)是另外两大引擎,是驱动中国平安增长的“三驾马车”。
综合金融不用说,作为一家坐拥全牌照的金融航母,对寿险改革的驱动是毋庸置疑的。
科技业务的开展,是平安从资本驱动转为科技驱动的关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平安给市场的印象都少不得“舍得在科技上投入”这样一个印象。
对于一家技术驱动型的企业,科研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科研投入占营收的比例,被视为衡量许多科技企业后劲的核心指标。一个很亮眼的数字就是,平安过去十年累计科研投入已达70亿美元,并且高利润高收益的核心金融业务推动
科技投资、每年将收入的1%用于科技研发,预计未来十年将继续投入150亿美元。
但从企业利润的角度,科研投入短期内必然会减少企业当期的利润。虽然这是共认的事实,但是作为投资者还是希望科研投入能尽快有所产出,产生回报——无论估值还是利润。
在这一点上,平安也没有让投资者失望。
从最早一马当先的陆金所,到平安好医生、平安壹账通、平安医保科技的科技事业群越来越庞大,单从估值来看,平安科技板块的市值贡献比已经成为仅次于寿险的第二大估值来源。
2020年第一季度,平安科技战略持续深化,各项业务保持快速发展,科技业务实现总收入198.44亿元,同比增长6.0%。
10年,70亿美元的科研投入,对于中国平安这样有着巨大雄心的企业,当然远远不是缔造“科技事业群”那么简单。
用科技为传统业务赋能,提升用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让传统业务插上科技的翅膀,这才是平安对于科技驱动增长更大的企图。
随着公司寿险业务转型持续深化,同时立足科技优势创新业务模式,疫情后的客户转化和业务发展正在积蓄新动能,助力新业务价值修复。
寿险改革向左,金融科技向右,再加上平安生态作为护城河,大象平安,目前不错是在各业务板块进行深蹲, 暂时的回调不代表什么,调整后续发力的姿态才是重点,夯实更好起跳的基础。中国平安的利润还能增长吗?答案也是肯定的。
整个中国平安的增长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再说回前面的寿险改革,它更像是平安的“二次创业”。
1)行业属性分析:
客观看待平安寿险,还要回到“保险姓保”的问题上来。
尤其是134号文之后,保险业经历了一场洗礼。平安由于准备早,行动快,影响相较同业而言,已经很小。这也是马明哲亲自上阵,率领平安新一轮寿险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急迫的而是,保险正从非需品向刚需品过渡,行业潜力巨大,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个望远镜也看不到天花板的行业,是一条黄金赛道。
“保险们”卯足了劲,下足了功夫,争相在赛道上奔跑。
就保险密度而言,中国与美国、日本相差了10倍以上,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就保险深度来说,虽然近几年中国的保险深度在不断增加,但是也远低于6%的世界平均水平,未来的增长空间很大。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2)企业属性分析:
寿险之于平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也正因此,平安寿险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市场无限放大,甚至曲解。
改革并没有改变寿险业务的增长逻辑,只是实现的渠道更加技术化和数据化,短期的疲软是换挡增速的必经阶段。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代理人的粗放式增长时代不再,量质提升是关键。
过去几年保费大幅增长主要是代理人快速增长带来的结果,随着市场对代理人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要求变高,再通过增员去实现保费的增长已经不现实,核心的逻辑是引进优才,提升人均产能。
从寿险行业龙头历年的市场份额就能看出,2019年平安的寿险改革效果就有点“小荷露尖角”的意思了。
(数据来源:申万宏源研究)既然寿险改革是大趋势,竞争对手自然也不甘落伍,争相变革。那么,平安凭什么可以改革成功呢?
——归因于“1+4”。
所谓“1”,是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影响会存在,线上营销有所影响,但也同时是机会,下半年很快会恢复过来。结合这次改革,平安明年有望实现常态的稳进持续增长。
所谓“4”,是平安寿险特有的四大优势。
拥有超过25年的经验、在市场上有良好记录的、最丰富经验的管理团队;
拥有市场上素质最优秀的代理人队伍,其产能过去二十年,一直是行业两倍水平;
强大的综合金融产品体系去支持代理人,让他们去增加收入、开拓视野,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职业计划;
强大科技能力的支持。
“三驾马车”的拉动之下,再加上“三剑客”的协同推进,中国平安“二次创业”,有望迎来二次增长曲线。
那么,如果现在买中国平安的股票放10年,行不行?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回归一下平安的业务。
寿险,是平安的里子。但是扒开里子,平安未来发展中,科技注入才是很大的看头。
平安在BrandZ榜单的排名不断上升,正是寿险业务改革、医疗科技、智慧城市科技等业务为平安的品牌价值提升做了背书,才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认可。
疫情对整个行业的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对平安造成的影响是有限且短期的,平安向上发展的逻辑和趋势是不变的。
后疫情时代,平安寿险改革之路,往大了看,也是中国寿险改革之路,路途中的艰辛和阵痛是必然的,我们只需静待花开。既然目标是星辰大海,就不必为眼前的一点波动去困扰。
未来已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2020年,是平安深蹲起跳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