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周期中,要让交通数字化成为长期发展引擎

在不久之前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将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的方针,并且对“两新一重”体系的价值给出了“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评价。

“两新一重”体系包括三个建设方向: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如果我们梳理一下这三个建设方向,会发现交通是极少数能够贯穿其中的建设领域:“新基建”体系中的充电桩、电动汽车都直接与交通有关,5G、AI等技术可以通过数字化方式作用于交通体系;而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交通密不可分;重大工程建设中交通高铁、高速公路更是排名最前。

新基建周期中,要让交通数字化成为长期发展引擎_第1张图片

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鲜明的信号,在新的经济发展周期中,交通并没有达到饱和期,反而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而其中一个关键变局在于,5G、云计算、AI、物联网代表的“新基建”体系与物理世界中的交通体系相融合,将通过交通数字化、智慧化的模式,带给交通资源利用率以新的发展。

与此同时,应该客观看到的是智慧交通项目在中国并不鲜见。但在目前阶段,各地方发展不平衡、缺少协同效应、数字孤岛等问题还制约着智慧交通为社会民生提供的发展动力。既然“新基建”周期中,我们将通过新的技术、新的投入建设来改变发展模式。那么此时或许我们也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智慧交通应该发生哪些变化,才能在“新基建”周期中发挥最大价值,真正起到长效刺激经济发展,“调结构增后劲”的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回到问题的原点:智慧交通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交通再升级,是“新基建”周期中的关键机遇

智慧交通的概念圈层,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已经积累了过多的内在条目。比如ETC就被认为是一种智慧交通改革,自动驾驶也可以被视作一种智慧交通方案;小到一个路口提示器的数字改造,大到高速公路体系的车路协同建设,都在智慧交通范畴之内。

而之所以把这些能力统一归类,一方面是因为其中或多或少容纳了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并且相关技术往往直接融合到交通体系内部,组成交通方案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智慧交通项目的目标是相对统一的,即通过多种数字技术的融合,提升交通效率,确保交通安全。

自古以来,交通效率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交通效率的提高,也意味着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步增强。比如秦汉之际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之所以能骗到项羽,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交通资源稀少。而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富甲天下,也是因为水网格局极大增强了交通效率,让社会经济可以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极高速运转。

新基建周期中,要让交通数字化成为长期发展引擎_第2张图片

时间走到今天,陆海空的交通基础网络已经相当完善。新的物理交通建设虽然还有很大空间,但带给社会经济的交通效率提升,显然不如高速、高铁、民航系统刚刚组网时的跃迁幅度明显。这种情况下,数字技术融合到交通体系中,就成为了可以最大化提升交通效率的主要选择。

交通是物理世界的通信,通信是数字世界的交通。在交通空间有限的大前提下,数字化升级就成为了交通体系大幅度提升运营质量、安全水准、产业效率的主要方式。而如何让智慧交通从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变成普惠各行业,支持社会经济持续长期发展的“新基建”引擎,就需要体系化的思考和设计。目前,交通体系的数字化升级转型,亟需进行行业层面的顶层设计,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的创新发展,并辅以交通强国试点项目示范引领,以统筹发展战略,明确建设目标,确定重点任务,谋划实施路径,创新体制机制,制定保障措施,有序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和产业竞争力的构建。

从战略原点到产业落地和创新突破,“新基建”周期中的交通再升级,需要层层打开体系化的思考与洞察。

战略层:智慧交通机遇的宏观思考

在今天的中国,打造一个智慧交通项目已经绝非新闻,甚至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地区竟然没有在建中的智慧交通项目。而新的问题和挑战也随之诞生:快速上马过多的智慧交通项目,在能力上很容易偏向简单和雷同,而在系统和体系上却很可能无法打通,造成一个又一个的系统孤岛和数据烟筒。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是大量项目变为互不相通的铁轨制式,变成“为了智慧而智慧“,缺乏组合协同的可能。

显而易见的是,全国统一的交通网络才能发挥交通的最大价值。这一点在智慧交通领域如此。比如在产业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一个路口的AI红绿灯判断,往往只能解决简单的道路溢出问题。而如果正片区域内进行协同的AI交通控制,则可以应对综合性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升整体交通通过效率。

新基建周期中,要让交通数字化成为长期发展引擎_第3张图片

整体价值大于片面发展、长期战略优于短期利益,这一逻辑直接导致在目前这一阶段,必须关注智慧交通工程的宏观战略洞察以及行业底层思考。从大片区、多张交通网络融合、智慧交通长期发展、交通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角度关注智慧交通的体系化建设。在这个逻辑下,我们可以看到四个智慧交通发展中,必须注意的战略方向:

1、统筹规划,系统推进数字基建在交通领域的落地

交通数字化包括基础设施数字化和业务流程数字化两个层次,两者涉及的关键技术各有侧重。基础设施数字化的技术特征是全方位的感知与传输,主要涉及IoT、5G、机器视觉、雷达等感知联接技术;业务流程数字化的技术特征强调融合、智能、可视,典型的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AI等。这就要求智慧交通发展需要统筹认知与感知技术,围绕业务场景以应用创新为目标的智慧应用生态体系。以数字平台的形式,将认知和智慧沉淀为交通数字化进程中的发展原动力。

2、统一布局,构建产业竞争力,以实践沉淀标准

智慧交通体系的建设,必须解决统一顶层设计和标准化的问题。以重大项目、重点合作、具有产业领先意味的数字平台为依托,尽量构筑统一的一张网、一朵云、一张运行图、一套系统等特征的智慧交通项目。在此基础上推动各地方政府和产业链的生态化融合与高效协作,建立起行业标准,以最低试错成本推动产业实践。

智慧交通作为一个快节奏发展、高速进化的产业领域,随时都有出现技术和能力迭代的可能。当我们需要一个新能力时,就将此前的系统和能力推到重建,或者多套系统平行使用,只会造成大量成本与人力的浪费。这就要求智慧交通项目,除了在横向拉通顶层设计,推动行业标准化之外,需要在纵向上定位于长远发展。尤其关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人工智能大规模参与城市交通智能化体系等领域的进展情况。比如华为自由流收费一体化智能站点解决方案,就通过“Huawei Inside”合作模式,支持自由流收费-车路协同-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业务长期演进,助力智慧高速数字化转型。智慧交通的长期发展,需要借助国内的广阔市场培育完善的产业生态链,并通过规模效应,构建产业链上的关键能力。试点示范,建立行业标准,引领国家乃至全球一体化综合交通数字化建设。以标准技术和实践经验,有效地推进交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向全球贡献中国方案和标准。

新基建周期中,要让交通数字化成为长期发展引擎_第4张图片

3、构建安全基石,支撑智慧发展

智慧交通的发展,离不开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和应对。随着交通效率的不断提升,交通体系也需要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来进一步提升安全能力。智慧交通产业发展,需要重视三方面的安全体系建设:在生产运行安全领域,数字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安全保障工作效率,比如,通过精确的监测相关基础设施、运载工具和装备的运行状态,以数字技术分析故障和潜在风险,并根据数据模型做出提前预测,相较于人工巡检、计划维护的模式可以大幅提升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安全性;在公共安全领域新的电磁技术、高清视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应用,将以无感的形式完成对人和物的安全扫描及比对,排除公共安全风险因素;在网络与数字化安全领域,ICT基础设施的安全非常关键,决定了整个“新基建”的地基,这些技术能力决定了包括智慧交通在内的各类“新基建”体系的起点。

4、建立创新发展激励机制和技术试点容错免责机制

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建立新技术试点决策免责和应用容错机制。采用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尊重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发展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纳入容错范围,责任认定为非人为责任的可以考虑免责,构建创新风险容错机制。在产业重大项目和应用示范的决策程序、管理模式、创新激励、标准体系重构等方面,构建有利于智慧交通产业创新发展的保障体系。

在“新基建”纳入国家战略和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产业周期里,智慧交通也应该在国家宏观层。

智慧交通领域的和技术提供方和项目执行者,必须本身具备长期发展、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观念体现。“为未来留好插座”,是我们既能在今天推动智慧交通快速建设,又能享受“新基建”长期红利的不二法门。

产业层:智慧交通在“新基建”中的落地实践

我们知道,“新基建”提供的最大技术红利,其实不是5G或者AI,而是多种新一代数字技术同步走向产业成熟的技术交叉与融合红利。多种技术互为底座的组合与再创新,让智慧交通摆脱了发展初期仅能提供交通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的发展阶段。主动的感知、理解与交通决策,以及大量的交通端侧设备,开始成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重心。

而这种情况下,智慧交通产业首先需要的是具备统一、包容性、能够承载技术融合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平台。从而让产业实践中发生的跨越式创新稳定于统一的技术底座,确保能力充沛与未来可升级。在深圳市的大量智慧交通项目中,背后技术体系就有相关逻辑的落地。比如深圳的智慧机场项目中,就基于华为沃土数字平台,实现了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并且通过数据使能,将分散的多源数据进行融合。仅仅是在机场统一的数字化运行图背后,就有大数据、AI、融合通信、视频云等多项技术,从而才能全场景、全流程、全要素实现高效协同。最终成功推动了深圳机场的航班靠桥率提升了5%。

新基建周期中,要让交通数字化成为长期发展引擎_第5张图片

稳定的技术底座、充沛的行业实践、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融合使用方式,都是智慧交通项目在汲取多技术营养中必须推动的事项。多技术融合的红利当然不止出现在智慧交通中。“新基建”体系下,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5G、卫星通信、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将不断融合和再创新,其数字溢出效应将普惠各行各业。而技术融合与创新,让智慧交通在新基建周期中的产业落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核心层: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基建”,建设服务于交通运输的5G行业专网、云计算平台、交通大数据系统、交通智慧应用等体系,以数字技术建设智慧交通数字平台,形成面向安全、效率、体验的数字化智慧交通系统。

外延层: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人流、车流和物流服务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基于数字平台将交通的旅客流、货物流、行车流、运行流等业务流程数字化,从而支撑更高效率的运营、更科学的决策、更个性化的服务。

新基建周期中,要让交通数字化成为长期发展引擎_第6张图片

辐射层:使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交通体系,主要针对已经建成的交通基础设施、载具和装备,使用数字化技术赋能,使“哑设施/哑设备/哑终端”数字化,并最终融入智慧交通。

未来,在三个层次的扎实建设下,智慧交通将不再仅仅是城市背后的技术和科幻影视中出场的场景。交通、装备、路网、枢纽、场站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将不断提升,交通体系将对人、车、路、环境、信息等交通要素进行全面感知与社会联接。而当每个人的出行都或多或少沉浸在智慧交通的世界中,创新和再利用技术融合红利的机遇也将随之升起。

创新层:智慧交通如何突破性发展

在“新基建”周期中,我们将迎来的最明显改变是网络、计算、存储、智能等基础能力在易用性、成本合理性、能力边界上的进一步突破。那么随之而来智慧交通体系可以在垂直场景中合理利用技术的发展,达成向深度突破的能力,从而完成持续的创新突破。

对于交通体系而言,每一个场景能带来的价值优化,组合放大起来的价值最终都会成为时代所需。5G+云+AI的方案可以在网络、算力、使用价值等方面为交通产业带来全新的价值。而关注智慧交通的持续发展,也需要关注不同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潜力。比如:

1、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可规模部署的交通感知技术

在交通领域的端侧体系中,视觉、雷达、射频等交通传感器技术与算法,正在带来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实时化、全天候采集、识别、监测及安全保障。高精度定位技术正在面向不同交通主体,实现室内室外、地上地下、高速移动等多场景下的高精度定位,开发低成本、易部署的卫星、基站、蓝牙多技术融合的综合定位系统。而边缘计算技术则通过边缘计算,实现智慧交通的近端综合感知,决策与控制。这一系列感知技术的改变,将重新定义交通场景的诸多能力边界。比如在华为去年发布的高速公路自由流收费智慧站点方案中,可以通过软件定义AI摄像机、收费稽查大数据平台、高度国产化的ETC门架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等产品和能力,组成全面迭代的高速公路收费站智慧场景。从而精准解决稽查透漏费、环境适配、站点全周期管理运营等问题。

新基建周期中,要让交通数字化成为长期发展引擎_第7张图片

2、高可靠、大带宽、低延时的通信系统

交通中的联接技术正在日益重要,面向车路协同的C-V2X通信系统可以满足交通场景中人、车、路间高可靠连续覆盖,面向自动驾驶车辆提供通信支持。而下一代轨道移动通信系统与下一代航空通信系统,都将在不同领域带来智慧交通的联接升级,成为各场景交通智慧化升级的新数字抓手。

3、高可靠、开放的交通行业数字平台与算法模型

智慧交通的统筹长期发展,离不开数字平台对技术融合、行业智慧、产业标准的沉淀与复用。在这个领域,交通行业数字平台正在不断被搭建,包括云平台、大数据平台、视频服务平台、物联网平台、GIS/BIM平台等基础平台之间的协同联动, 以及交通行业数据治理、主题库、专题库、数据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等,正在帮助智慧交通产业长期有效发展。

而基于大数据与AI技术,交通产业需求与运力相关等相关算法模型库正在不断被搭建和完善,从而实现交通流精准预测,辅助科学决策。此外,物联网数据分析与管理技术与算法、车路协同算法模型、自动驾驶与自动导航算法,在为交通产业的智慧升级铺平道路。

4、构筑基于开放创新的基础软硬件之上的行业生态

智慧交通带来的生态聚合效应与产业链优化升级,将是长效化与连锁形态的,智慧交通是交通强国建设的切入点和主要抓手,而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也将成为智慧交通建设,迈向交通强国的核心驱动力,将有助于智慧交通突破传统技术局限、发展模式、发展速度,有助于提高智慧交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催生交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等一系列重大变革。

新基建周期中,要让交通数字化成为长期发展引擎_第8张图片

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显示,交通行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和拐点,未来几年将会呈现爆发式的发展。虽然受到疫情黑天鹅事件的影响,全球交通和车辆市场受到了明显打击。但是在后疫情时代“新基建”启动,技术持续发展、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持续迭代的加持下,未来智慧交通市场依旧将持续向好。

过去历史上,我们的国家曾经是丝路上的中国、运河上的中国、铁路上的中国,那么在未来周期中,我们将是智慧交通上的中国。交通从来都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命脉。而为了提升这条命脉,中国经济也会尽一切可能去创新和探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基建周期中,要让交通数字化成为长期发展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