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手册(10)【八识 六根 六尘 六识 十八界】

佛学入门手册(10)【八识 六根 六尘 六识 十八界】_第1张图片

二十七、八识简表及图解

佛教的唯识学,把一心分八识,它的道理很深,只能从浅易的分析八识作用的互相关系,将八识归纳为一简表及八识图解列下,附加说明,作为研究“心识”的门径。

八识简表

佛学入门手册(10)【八识 六根 六尘 六识 十八界】_第2张图片

【备注】

无记是非善非恶,没有记别,第八识是无覆无记,异于第七末那的有覆无记。

八识图解

佛学入门手册(10)【八识 六根 六尘 六识 十八界】_第3张图片

【附说明】

⒈根本识

阿赖耶识是含藏外来六尘缘影所薰习的善恶种子,所积聚含藏的种子在此识中不失也不坏,将来遇到外缘的激发时,又会生起现行,故华译将阿赖耶识叫做藏识。(即含藏种子如库藏),又名根本识。这根本识就是前七转识生起之根,故名根本识。

⒉七转识

第六意识、第七识末那及前五识共七识叫做第七转识。

⒊第六意识

意识是依第七末那为根(意根)生起。所缘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之法尘,发生认识的作用,叫意识。

⒋第七识

梵语末那(MANO),华译思量,又名为“意”。(第六识因依意根生起,称为意识,第七识即是“意”,依梵语则称为未那。)在唯识学上,说它是从无始以来,常执第八阿赖耶识为自内我,恒审思量没有间断,是因为是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许多烦恼是第七识的执著而引起的。

⒌八识中哪一个是生命活动的中枢?

有情生命活动的中枢是在“意”处。因为由意(末那)的意根生起前六识(第六意识及前五识合称为六识),第八识阿赖耶又为“意”所执,这“意”便是引发业力的主人翁。由它的活动引生识向外攀缘六尘境界;由识的攀缘而又集起种种善恶种子,含藏于内心,使阿赖耶识成为生死流转的生命原动力。

⒍八识中,哪一识活动最强?

第六意识活动力最强,因为我们日常工作,整个生活活动都是用第六意识。

⒎心、意、识这三个名词的意义有何区别?

⑴“心”梵语是质多(CTTTA),“集起”为义,指阿赖识含藏积集的善恶种子。

⑵“意”梵语末那(MANO),“思量”为义,是指第七识的恒审思量执取第八识为自内我。

⑶“识”梵语毗若南(VIJNANA),主要的意义是“了别”为性,是指依“意根”生起的前六识之了别的作用。

心识是有情生死的根本动力,唯识学所说都是关于心识的问题。以“万法唯心观”的理论去破我法二执。

⒐阿赖耶识---华译藏识,藏字有三义:

⑴能藏:阿赖耶识能含藏一切法的善恶种子。

⑵所藏:阿赖耶识是前七识薰习的杂染法所覆藏。

⑶执藏:阿赖耶识为第七识所执为自内我。

⒑八识中哪一识能缘过去、现在、未来法境?哪一识执持根身?

第六意识能缘过现未法境,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执持根身,才能生存。

⒒八识中哪两识的作用最微细?

第七识、第八识的作用最细微,不很为人了知。

⒓如何转八识为四智?

⑴首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

⑵次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⑶终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⑷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

⒔转识成智的妙用:

⑴成所作智:能现种种化身说法。

⑵妙观察智:能契机说法,恰到好处,使听者不退转。

⑶平等性智:已证自他平等,无我法二执,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没有亲疏内外之分。

⑷大圆镜智:如大圆镜,现诸色相。即如来镜智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且依大悲,恒缘众生;依大智,观诸法性平等,常能执持无漏根身,为一切善法功德所依。

⒕意识分为五俱意识和独散意识

⒖五俱意识:即当前五识现起时,意识一定随同俱起,故名五俱意识。

⒗独散意识:独,是它能独起思构,独自分别一切法,或独作回忆过去的事,独生出极猛利的势用。散,是凡夫心常散乱,故名独散。因它不必和前五识俱起,又称独头意识。

                          ■卍■卍■

二十八、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合此六根六尘六识,叫做十八界。

六根,又名内六处,“处”是出生之义,谓出生六尘之处,指六根缘六尘,是由六根生起六尘的处所。双名六入,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或根境均为识之所入的缘故。

“根”是能生义(即知觉神经),识依根而生,故六根缘六尘而生六识,正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一样。六根生六尘,各有其界限,不相混淆,例如眼根只能缘眼尘生眼识,并不能缘声尘生耳识,余可类推。

诸根皆有浮尘根与胜义根之别。浮尘根亦名扶尘根。地水火风四大所成,虚假不实,故名“浮”,昏翳真性,故名“尘”。又名扶尘,是因此尘能扶助胜义根之故,此浮尘根,即六根表现于外的器官。胜义根,又名净色根(知觉神经),此根以净色为性,虽不可见,然诸根各依其增上胜力,照境发识,以成根用。故此浮尘胜义二根,须互相为用,才能发生功效。如眼根以色为镜,净色为性而能见,耳根以声为镜,净色为性而能闻,余类可推。

六尘又名外六尘,尘是污染之义,谓能污染情况,使真性不能显发。亦名六镜,谓六根所缘的境界。

六根各有其界限,名眼根界,乃至意根界;六尘亦各有其界限,名色尘界,乃至法尘界;六识亦各有其界限,名眼识界,乃至意识界;合三六成十八界,各不相越。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其关系如下表:

佛学入门手册(10)【八识 六根 六尘 六识 十八界】_第4张图片


【备注】

1、法尘:意根所缘之境,意根对五根所缘之境,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是名法尘。吾人日常动作,虽已过去,而前尘影事,忆念不忘。是意缘法尘界的作用。

2、六根表现于外的器官。经云: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

                          ■卍■卍■

二十九、心意识的研究

心意识的研究,是学者重要的课题。佛法以有情为本,谈佛法是必谈有情问题,而心却是有情问题的核心。心识是有情的特征,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有情的生命相续,业果缘起,乃至一切活动的情状,有特别精细的发挥。全部唯识学,都谈的心识问题。

俱舍论说:“集起为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同是有情精神主体的情识,但在有情心理的作用差别上,就分为心、意、识的三个名词来说明。

心”是梵语质多(eit ta),义为“集起”。就是积集种种善业和不善业的“习气”所在。习气是种子的异名。我们的内心,平日受外来的六尘缘影所薰习,使遗留下的习气种子心内,积聚一起,含藏不失,亦不灭坏,将来遇到外缘的激发,又会生起现行的果法。所以在唯识学上,把这心名“阿赖耶识”(藏识),就因它能含藏受薰的种子功能,永远不会失坏,因此得名为心。

但是这心内的许多种子从何而来呢?是从前六识的攀缘外境而来的。所以从六识攀缘方面说,又把这心叫“识”。识的梵语是“毗若南”(Vijnana),主要的意义是“了别”为性。了别有粗有细,粗的了别多在前六识,是以了别为性的,细的了别则在七和八二识。现在说的前六识是以了别为性的,因它善于攀缘外境,侧重所能对的境界,起内在的生起能了别的认识功能。如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鼻识了别香尘,舌识了别味尘,身识了别触尘,意识了别法尘。尘就是外境,因识是要依根缘境而生起的。由于能依有六根和所缘有六境,所以中间生起的识亦有六识。这好像生理学上说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的道理一样。只不过在心理学上很抽象的名词,在佛学上就把六根、六尘、六识的畛域,很具体很精细的分划出来了。

六根虽为六识所依,使识生起了别的作用。但眼等前五根是属于生理的物质机构,只不过是有为识所依而有生识的作用,却不是生识的源泉。产生心识活动的源泉,是即潜在里面的意根,也就是现在所指的在心意识中独得意名的“意”。意的梵语“末那”(Ma No),华译为“思量”。在唯识学上,说它从无始以来,常执第八阿赖耶识为自内我,恒审思量,没有间断,所以独得意名。因它恒有审察思考的功能,前六识遇到外境依根生起时,它对于所缘的行相,就生出深刻了别的作用。所以经中说:“依意生识”,可见意的特义,是能生六识,为六识所依,也是外界一切认识活动的枢纽。

意在精神界的主要任务,向内执取根身,向外是认识境界。根身是指眼、耳、鼻、舌、身的五色根(这五种都是有形色可见的)。所以我们人的身心自体,为六根的总和。前五色根,是物质的生理机构;后之意根则为精神的,属于心理的。为物质的生理机构的五色根,必依心理的存在而起作用,假使意根一旦放弃执持的功能,生理的五色根也即时变坏了,例如眼等五根能为眼等五识生起的增上缘,就因为有意根的执持,如果意根放弃执持的任务,眼等五根也失去活动的能力了。生人和死人同样有五根存在,生人的五根有灵活的作用,死人却没有。关键就在意根的存在与否。所以说意根在内的功能,是执取在外的根身。同时,意根不但执取内面的根身,亦是由于意根的存在,五根就产生认识外界一切活动作用。如果没有意根,五根宣告崩溃腐烂,更谈不到发识而认识外界的活动了。

总之:有情生命的中枢是意处,而意处是从精神界统一性的心而来的,即由于心的集起五识外缘谢落的影像,承受意识内取根身的积习余势(习气),引发业力而策动意处,而生起生命活动的用;又由意的活动而引生识的向外攀缘六尘境界;由识的攀缘而又集起种种净不净界的种子,而充实于内心。这样识从意生,而又生于心,心是种种的积集和统一,故说识是了别,意是动力,而心是精神界的总和。由外而内,从识到心;由内而外,从意到识。无始以来,这心、意、识就不断地交流,成为一切有情心理活动的现象,世界生命不绝的源泉,和业力不灭的所在。明乎此,知生命相续,生生不已,业果缘起,循环无息,我们应不忽略现实行为的努力!

佛学入门手册(10)【八识 六根 六尘 六识 十八界】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学入门手册(10)【八识 六根 六尘 六识 十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