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二)

社会心理学(二)_第1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2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3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4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5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6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7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8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9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10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11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12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13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14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15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16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17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18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19张图片
image.png

成就动机,事业心,择业,钱不是唯一标准,实现价值,给机会建功立业,不甘心


社会心理学(二)_第20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21张图片
image.png

个体有意伤害他人,攻击行为,暴力行为,故意伤害他人
被认可伤害,制止行为,以暴制暴


社会心理学(二)_第22张图片
image.png

死本能
挫折导致的结果,没有挫折就没有侵犯--多拉德
联想模仿强化学会--班杜拉

向内,侵犯自己
向外侵犯
退缩


社会心理学(二)_第23张图片
image.png

印度对强奸惩罚小
社会心理学(二)_第24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25张图片
image.png

亲社会动机,他人在场减少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二)_第26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焦虑,羞耻,内疚


社会心理学(二)_第27张图片
image.png

嫉妒-羞愧,愤怒,怨恨。
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社会心理学(二)_第28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29张图片
image.png

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映倾向


社会心理学(二)_第30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31张图片
image.png
社会心理学(二)_第32张图片
image.png

依从-认同-内化


社会心理学(二)_第33张图片
image.png

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


社会心理学(二)_第34张图片
image.png

海徳态度平衡理论
P个体,O他人,X第三方
若干者可能性,负负得正

PO+强平衡,PO-弱平衡
+平衡
-不平衡
强平衡,弱平衡

社会心理学(二)_第35张图片
image.png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 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 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赞成与反对。

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

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 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 就产生不平衡状态。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 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 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

现将上述的P--O--X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以符号“+”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表示负的关系,那么, 共有8种工,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如图(P-O-X关系形式):

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现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 今有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


社会心理学(二)_第36张图片
image.png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心理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