谬误:多才多艺,苛求全面发展

  常人都说,艺多不压身。人们也常常羡慕那些多才多艺的人,可是现实生活当中为什么却出现“艺多压身”的现象呢?难道真的说,多才多艺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答案当然不是“是”与“不是”这么的简单。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懂得聚焦自己的精力。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爱好太多,难免要分散精力,精力过于分散,就难以在一个领域里取得好的成绩,歧路亡羊就是这样的道理。

  全面发展的实质是特长发展

  李玉琴从小就喜欢写作、画画和唱歌,而且在这几方面她都极具天赋。她的作文常常被老师拿来当作全班的范文,画画也在各种比赛中频频得奖,嗓子也不错,每次她唱歌都会引发听者由衷的热烈掌声。其实除了这几项爱好之外,她还有很多的爱好,譬如说跳舞。总之,在别人眼里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她也以此而自豪。但是,后来这些才艺却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进入高中,首先她就面临着发展方向的难题。她对写作、画画、唱歌的爱好程度不分上下,因此,对于一般人轻而易举能够决定的事情,却让她左右为难。最后,她听从父母的意思,选择了画画。从高中开始,她参加了美术培训班。凭着自身的天赋,最后考上美院的艺术设计系。

  大一的时候,她凭着自身的天赋,她的专业成绩常常是系里最好的,而且有多幅专业作品留校。可是到了大三,她就明显的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她的专业水平从上等水平落后到中下等水平,直到大四毕业,她在专业上已经不具竞争力,属于一般的水平。其中的原因,她自己其实心知肚明,那就是她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写作和唱歌方面。没有办法,她难以割舍写作和唱歌,每次的校刊校报上,总是有她的文章出现,而且在大三时,她加入了学校的校刊编辑部,最后还竞选上了校刊主编。学校组织的每次音乐活动,也都会有李玉琴的身影。她后来组织一个乐队,她任主唱,为了锻炼乐队的水平,他们在各种酒吧“跑场”,虽然他们的演出都是免费的,但他们乐此不疲。

  所以,直到大学毕业,她一直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很多同学都由衷地称为“才女”。

  毕业后,让李玉琴刚到庆幸的是,因为自己的多才多艺,她可选择的职业范围明显的比一般人多。至少也觉得自己可以选择广告设计、编辑、歌手方面的工作。在其他同学感慨找工作难时,李玉琴已经找到一份杂志社编辑的工作。她在杂志社干了一年多,由于她懂广告设计,因此杂志的一些平面设计也是由她负责设计制作的。有了平面设计的工作经验,所以一年多后,李玉琴又应聘到一家广告公司从事广告设计工作。在广告公司干到不到一年,经朋友介绍她跳槽一家大型娱乐公司担任专职歌手。烦恼也由这次跳槽开始,李玉琴突然发现当歌手并不是自己想像的那么好,所谓歌手,只不过是整个娱乐场里的摆设一样,很多的时候,她充当却是主持的角色,她觉得自己根本就不适合“灯红酒绿”的那种工作氛围。所以不到半年,她就辞职不干了。

  在失业的一段时间里,回顾这两三年来的工作经历,李玉琴蓦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多才多艺,只是自欺欺人罢了。在杂志社做了一年多的编辑,她也突然发现,她也并不是特别的喜欢与枯燥文学打交道的工作。对于广告设计,她倒觉得还有些兴趣,但是因为大学期间写作和唱歌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所以也没有学扎实,因此,在广告公司的表现很一般,跟那些真正专业的设计人员无法相比,这也是她辞职的主要原因。至于当歌手的决定,只是她一时心血来潮的结果而已。其实到现在,她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究竟最擅长什么,自己最想要的工作是什么,以至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她都是一片茫然。

  很显然,上面故事主人公的尴尬遭遇正是盲目追求多才多艺造成的。

  木桶效应的理念由来已久,说是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但是这个理论用在人的身上就不适合了。比尔?盖茨是因为他的软件而非他的哲学水平而享誉世界。试想,如果比尔?盖茨将花在软件上的时间抽出一半用在研究哲学上,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吗?有积极的学习精神是对的,技多不压身本身也没什么问题,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能找到各自的擅长之处,如何能真正有一技之长,毕竟这个世界的知识量太大了,就是一个神童穷其一生,也不能将所有中意的知识与技能学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Shadow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