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你能做什么

一、教师,你是什么

教师能够做什么?教师能在什么方面发挥作用?教师的作用到底可以发挥到什么程度?怎样的教师才算是师德高尚的好教师?所有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首先都必须要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关于教师的定义,我国《教师法》第三条是这样写的‘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但是古往今来,,自苏格拉底倡导“产婆术”以来,关于教师的论述不计其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人们对教师所应扮演的角色也有着不同的期待。这里仅挑选几种常见的隐喻发表一下拙见。

1.人类灵魂的设计者

类似的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英国著名学者培根曾把教师称为知识种子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不可否认,教师这项职业确实有其特殊性,有着很大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信息不是很发达的过去,教师是知识的掌握者,把知识传递给大众,可以这样说,正因为有了教育和教师才是只是得以保存传递和发展,但是在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开放,学生获取的信息并不会比教师少,以至于美国一个历史教师向校长抱怨,学生知道的比自己还多,课没法上了。所以在现在教师就不能只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多的可能是精神上的,也就是所谓的“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殊不论,灵魂是否应该是被设计的?先假设灵魂被设计也是道德的,那灵魂要如何被设计?在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之下,尚且不敢去想象在现今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怎样设计人的灵魂?更何况单凭教师一己之力,这未免太过夸大教师的影响,更何况,每个人的灵魂都应是自由的,自在自觉的,应该由个体自己来决定。

2.辛勤的园丁

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语,学生是含苞待放的花朵,而教师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园丁,辛勤地工作,照料着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用这个隐喻来形容教师的辛勤和认真,也是无可厚非的。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也必须向园丁般辛勤,但是却不能把它奉为金科玉律,真的把学生当做花朵,自己是园丁,就是不妥的。想一下,园丁,是做什么的?在公园、花园、果园等植物园内,负责栽培护理园内植物的工作的人。看到杂草就要拔掉,长得不整齐就要修剪成为一样的,难道作为教师的我们真得可以像园丁一样,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就置之不理,或者干脆“拔掉”吗?学生是有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独特个体,总是在动态地发展着,学生又是复杂立体的存在,每个个体都是特别的,我们更不能像对待植物那样简单地对待学生。

3.蜡烛

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对于这句话我们都不陌生。而“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更是从小背到大,无私伟大,只讲奉献,不计回报……这些词语仿佛就是教师的标签。我们这样要求着教师,教师也这样对外承诺着。可是教师首先也是一个人,作为人就必然会有需求,物质的,精神的。有人会说,教师怎么能讲回报,将物质呢?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也曾论述过,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在低的需求未得到满足前怎么去实现高层次的需求。就算教师真得无私伟大到这样去做了,那当老师这根蜡烛燃烧殆尽时学生要到哪里去学习?换一位教师吗?教师全都燃烧完了呢?这样的一个社会会持续长久吗?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学生真得可以自由全面地发展吗?越来越多的人不愿选师范专业,师范生千方百计考公考研,另谋出路,又该如何解释呢?

二、教师,你做不到什么

教育无论是对社会各方面发展还是对于学生个人的作用都是不可磨灭的,教育作用的实现,教师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我国古代先哲们对此有很多论述,如韩愈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国外,教师被认为是最共荣的职业,前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我们把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教师的作用如此巨大,可是教师的能耐到底有多大呢?能否实现这些作用呢?应该是能的吧,要不为什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一豪言壮语经常出现在我们视线呢?可是事实呢,真的如此吗?或不尽然吧。什么算是“好”的标准呢?姑且用流行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来分析一下吧。

首先,来看思想品德方面。必须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育实践中,确实有很多教师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个原先思想品德有所不端的学生“改邪归正”。更应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青少年阶段,学生的思想并不成熟,这时候教就有必要也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之道德就算谈不上高尚,至少可以做到,不会很“恶”。但是,我们同时却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现今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少管所里仍然有许多未成年的学生。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遇到会教的好教师。好的教师就能教好所有学生吗?《放牛班的春天》里那位教师绝对可称得上是位好教师了吧。可是不是还是没有教好一位学生吗?这应该就是因为能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太多了吧。除了学校,还有社会、家庭、社区,除了教师,还有父母,学生接触到的人,更别提是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只凭教师一己之力,恐怕是做不到的。

其次,来看智力发展方面。反映在学校和教师相关的应该是学习了。不提学生的学习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仅在学校来说,恐怕也是不能说,教师可以教好一切学生的吧。我们都知道,学生的智力是有差距的,而且一般来说,这种差距是天生的,虽会改变却很难也不多。智力不能说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因素,但至少是发挥作用的一个因素。在这种先天差距下,教师还能教好一切学生吗?还能把一切学生都教成适应社会标准的好学生吗?更别说,每个学生都存在着“擅长领域”的差别,有的学生文学方面才华横溢,数学方面却是近乎低能,有的学生数学思维有如神助,文学十分欠缺。所以教师的能耐再大,也很难使学生在不擅长领域领先。若真有此能耐文学泰斗钱钟书考入清华时数学成绩也就不至于只有15分了。除外,学生的成绩必然的还要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等等,却是教师很少能发挥作用的。

再次,来看身体方面。医学遗传学研究结果早就表明,人的体形、体质、生物功能等身体发展状况,首先取决于他的遗传基因。“我就不信有哪位教师能让有家族病史而血压奇高的学生从此变得血压正常,能让患有遗传性肥胖症的学生成为合格的学校体操队队员,甚至能让心脏供血功能先天不足的学生面不改色心不跳地一马当先跑完百米。”更别论,在各种考的压力之下,教师根本就很少会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即使有一些教师要关注下,在学校、家长、社会、甚至学生自己的压力下,也只是感叹下爱莫能助了。

最后,来看美育方面。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高中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不知还有多少初中的此类课程还能正常的按课时计划上?不知还有多少小学有专业的艺术教师?经历这样的教育成长起来的教师,其自身有多高的艺术素质不得而知。而艺术比起学习方面更加需要天赋,两个学生同时学习声乐和绘画,就教于相同的教师,花费同样的精力,其中一个学生乐感超群,张口便引注意,绘画却是乱七八糟;另一个学生虽色感出众,极具美术天赋,唱起歌来却是跑音走调。比起体育的遭遇,艺术在学校受到更加冷落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又是如何发展学生的美育呢?

如此来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应属大话行列了,“教师的能耐不是无限的,教师的作用终究不是万能的,因此,如果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可以算是一种承诺的话,那也只是一种虽然庄严却难兑现的承诺。”

三、教师,你能做什么

否定教师万能论,否定甚至在贬低教师能耐,绝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否定教师,也不是为教师教不好学生找借口,更不是否认师德和教师的崇高追求,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一大批优秀教师在感动着我们,为我们人类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人才,推动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教师职业也越来越退去了神秘和高尚的光辉,教师专业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对于这种趋势自有其道理,不做评论。就算是如此,也没有人能否认师德,否认仍有一大批教师在追求高尚的师德,并时刻践行着,可是,却不得不承认,仍存在师德不好的教师存在,一方面固然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关,但另一方面,不可不说,与社会对教师过高而抽象的师德标准有关。看似伟大的师德标准,实际却是很少有人做得到,既然如此,都做不到,何必去追求呢?只要时刻高喊口号就行了。既然如此,是不是就不应提倡师德了呢?窃以为万万不可,试想一下,当教育也完全市场化,以市场商业的规则运行,当学校只是一个盈利场所,当教师以赚钱为目的,当师生关系完全变成雇者与雇员的关系,当教师以赚钱为目的,我们如何期待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更别提建立温暖友爱的社会了。所以对于师德我们不仅不能忽视,更应该提倡,只是关于师德的标准却应该是确实可行,教师可以接受,能够追求的。学者厉育钢认为“从教师传授知识和育人这种职业的特殊性出发,师德表现为德性和规范两个方面,德性是教师对自我生命道德意义的蕴涵与表达,规范是教师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前者是内在于教师个体的品性,具有个体性,师德规范则是特定的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整体规定,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而教师自身,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从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入手,做自己能做之事,做好能做的事,以下从几个方面谈一下。

1.角色定位

普遍来说,教师至少应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这是最低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应具有,但如何去做,却不应有一个标准。教师对自己的定位关系着如何去做,做什么,教师应对自己有一个理性清醒的定位。即教师应明确地知道作为教师的我应是什么样的,实际中我会是什么样、能是什么样的,也就是所谓的期望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对于这些不同层次的教师角色,教师自己要能够处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针对到个体的教师,就更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与能力,对自己定位,并能很好地调整不同角色间的矛盾。教师也要认识到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认识到了这一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或许会更现实点,对待学生可能也就多了点尊重。

2.传授知识

教师最基本的角色就是“传道者”,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完成这项任务。究其原因,是多样的,而教师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硬却是重要的一个原因。怎样的教师是有道德的莫衷一是,但若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一定是一位不道德的教师,纵使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是不可饶恕的,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教师。更何况在现在信息发达,学生了解渠道的多样,教师就更要夯实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但同时不能要求教师什么都要知道,什么都要比学生要早知道。教师自身也要避免这样想,要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与学生传授知识者与学习者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孔早有论述“学而不厌”,“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今的教师可以思考,借鉴。

3.以身作则

当然教师不能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育人也是教师的责任。但如何育人却值得教师深入思考,否则很有可能与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也不能一概而论,大量的研究值得教师借鉴,教师也会据实际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但是,以身作则,我想是必可缺少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的正是如此。很多时候,教师说一万遍,不如做一遍,学生更看重的也会是教师做了什么。言传身教,身教更胜言传,因此教师就要注意自己的举动。能够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事事无绝对,教师就真的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展现吗?也不尽然,马卡连柯“真的愤怒”也曾教育过一位犯错的学生。我认为,教师应该真诚,所做的应是所想所信的。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德性。

4.师生关系

普遍认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民主,教育也应是双主体,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平等是普遍认可的,教师也确实要平等地与学生相处,但是教师却不能因为这样就真得认为学生与自己平等,自己不用负责了。师生关系存在着隐蔽的不平等性,这种隐蔽的不平等是天然存在的,且顽固地存在着。教师是“大人”,在师生关系中理应是负责任的一方。有人提倡师生应是朋友关系,窃以为不可如此。教师的权威一般来源有两种: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试问朋友关系下,如何发挥制度权威?教师的个人权威又如何得来?

教师对师德的追求应是孜孜不倦的,但是教师却不能以不切实际的师德要求自己,到最后什么都不做。作为一位教师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自己能做到的,并为之努力,不能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能放低对自己的要求。清楚地认识,一步步脚踏实地去做,我们可以期待有道德的好教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师,你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