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与“消灭问题”

转载于王垠个人主页:http://www.yinwang.org/blog-cn/2013/03/19/eliminate-problems/


一直以来,人们都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视了另一种重要的能力:“消灭问题”的能力。各种各样的竞赛,分数和排名,让很多人从小就片面的认为,能“解决问题”的人,就是最厉害的人。拿到一个问题就埋头求解,很少考虑这问题到底有什么意义。这种呆板的思维方式,不仅存在于低级的“应试”和“解题”过程,而且蔓延到了很多艰深的研究领域。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难题”,其实是“人造”出来的,而不是“必然”的。它们的存在,往往是由于一些早期的“设计错误”。人造的东西里面往往有设计上的错误,如果你把这些东西看成是不可改变的东西,那你就会遇到很多不必要的问题。打个比方,如果当初轮子被设计成方形的,而没有人质疑这样做的“必要性”,那么也许人类早就因为“能源问题”而灭绝了。有点夸张,但它却形象的说明了,为什么错误的设计会导致不必要的难题。

其实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或者改变一下“设计”,很多问题就可以不解自消。这就是我所谓的“消灭问题”的能力。这种“消灭问题”的能力,表面上容易其实难,有点像脑经急转弯,所以经常受到人们的忽视。看到一个问题轻而易举的消失了,总有人满不在乎的说:“这个容易。我也能做到。” 可问题就在于,你怎么没想到?说这种话的人,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思维里面其实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东西。由于喜欢炫耀自己的“头脑暴力”,他们经常解决(甚至制造)错误的问题。

所以,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这问题是否真的“存在”?

也许你已经看出来了,很多问题,即使众人都认为它存在,其实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在这一点上不能相信任何人或者机构,不管他有多么的“权威”。就像小马过河的道理,只有靠自己的实践。

  1. 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会给我和他人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

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也不存在“无穷”。如果一个“科学算命家”花100年才能算出我的未来,那我还不如坐等“未来”的到来。所有的人,都不过是来这世界上做短暂的旅行。所以,问题的答案,应该能在合理的时间之内给人带来实际的好处。

  1. 这问题是否可以在简单的改变某些“设计”或者“思路”之后,不复存在?

很多问题的“存在”,其实是因为人们的“思维定势”。他们看不到问题的“根源”和因果关系,而是经常在下意识里假定某种“先决条件”(A)的存在,然后坚定不移的相信由此“导致”的问题(B)的存在,如下图:

        A -----> B

然后,他们开始呆头呆脑的解决 B,完全忘记了质疑 A 存在的必要性。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如何消除 A,或者切断 A 与 B 之间的关系。他们没有发现,一旦这前提 A 不复存在,问题 B 就可以不解自消。

对这一点,我想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人在饭桌上给大家出了一道“难题”,要他们把自己盘子里的鸡蛋立起来,最后只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个人把蛋壳打破了。所有其他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做法,却说他“犯规”。可是应该检讨的其实应该是他们自己,因为出题的人根本没有说不能打破蛋壳,他们却对此做出了错误的假设。

我经常发现计算机科学界存在这样的问题。研究了几十年,结果到最后才发现,辛辛苦苦解决的问题,其实包含了错误的假设。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者稍微改一改设计,这问题就基本不存在了。其中一个例子,就是编译器里面的“语法分析”(parsing)问题。

语法分析成为一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很多人错误的以为程序语言应该有复杂的语法。正是这些复杂的语法,造成了这个问题研究了很多年,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可是一旦语法设计被简化(比如像 Lisp 那样),语法分析就变成一个非常容易的问题。实际上计算机系统(比如 Unix)里的很多问题都是由此引发的,想要利用字符串来进行数据交换,却又设计了一些非常不方便的“数据格式”。简单的语法设计,会让这些问题一并消失掉。关于这个问题,我不想重复发文,细节请见另一篇博文《谈语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也许就是这个道理。没有想象力的人,经常钻牛角尖,走死胡同,忘记了自己其实还有另外的路可走。

(后记:在原文里面我举了“P=NP?”问题作为“消灭问题”的例子。但是仔细一想,其实它不是一个好的例子。要“消灭”的问题需要首先存在,并且有必要消灭。“消灭问题”并不意味着光说不做,相反,它可能包含巨大的工作量。“P=NP?”不符合“被消灭问题”的范畴,因为它其实基本不是一个问题,所以连消灭的必要都没有。我会整理之后发另外一篇博文,专门讨论“P=NP?”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