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

天净沙·秋思
元代: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历来被称作“秋思之祖”,意象的堆叠与寓情于景手法的运用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

受写景诗传统分析法的影响,我们很容易从分析前面组合的意象推导出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感,可是前四句的景物难道真的是“断肠”的触发物吗?显然,这样的解读不够深入。

于无声处听惊雷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宋玉首开中国悲秋文学的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秋天萧条悲寂之景容易引起漂泊失落的文人强烈的共鸣,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亦是将悲秋与身世的感喟联系起来。马致远实际上也是如此。

本着“学而优则仕”的追求却生不逢时,在元统治者民族高压政策下,马致远一生抑郁不得志,漂泊不定。此小令正是其羁旅途中所作。所以实际上在没有看到秋景之前,他已饱受漂泊之苦,如果就触景生情便肝肠寸断似乎少了点波澜。何况这秋景也不是以“悲”贯之始终。

“枯藤老树昏鸦”,首先色调是阴暗的,营造了一种压抑的、萧条的、冷涩的气氛。

但下一句,“小桥流水人家”却是诗情画意的,特别是在斜阳的映射下,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受。这对于漂泊异乡的人来说,却是一种向往,一份家的温馨的渴求。这时候,马致远的思念更加的浓郁。

可下一句又一转折,“古道西风瘦马”,思念家乡却不回乡,有家不回其实暗含了某种无奈感,继续漂泊啊,在废弃的古道远行,秋风瑟瑟,从“瘦马”我们可以推想作者肯定也在旅途奔波中消瘦不堪。斜阳拉长了游子的身影,显得更加的落寞,孤独的断肠人漂泊在远方。

天涯何时是归程?作者也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儿?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家?可以说,“断肠人在天涯”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茫然与无力。吾安心处是故乡,可是作者内心是迷惘的,他无所寄托,只能漫无目的地继续流浪。而在这种迷惘中他耗费了青春,蹉跎了岁月,并且他无力去终止这种迷惘感。

“枯藤”、“老树”、“古道”、“夕阳”一系列意象都给人以苍老衰败之意,这其中暗含着对时光流逝的喟叹。此时,作者已经由人生感喟向生命感喟过渡,这才更令人“断肠”。

因此,如果把“断肠人”理解为作者本身,即成为“游子”的代名词,而与秋景融为一体,则更好地体现了中国文人“万里悲秋常作客”的特定的境遇与特殊的心绪。

此首小令虽在意象的选择上不算新颖,但在意象的排列与组合上则非常好地体现了其内在逻辑与精妙的艺术。用极简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暮秋游子远行图,并且蕴含了中国文人的传统情感体验,可算得上“于无声处听惊雷”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