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涓涓细流《在远远的背后带领》2

【day16】今日阅读《在远远的背后带领》P40-100

读这本书有种疗愈自己的感觉,都说育儿育己,自己最近痴迷育儿学习的状态,可能更多的是想拯救内心脆弱的自己。

01 对孩子不评判

这个是对的,那个不对,是我们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我们对于评价有着强大的惯性。然而评判带来分离,使我们很难与他人产生亲密感。

当我们着急去评判对错好坏,或者下意识的否定孩子的当前状况时,可能有一个深入了解孩子的绝好机会,就这么错过了。

有个妈妈儿子18个月了,最近突然开始耍脾气,一不顺心就满地打滚,还打小朋友,这个妈妈严肃的批评过他,也温柔的用积极倾听去温柔的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但是我们可以用别的方式去表达”这些都不奏效。

作者觉得这个妈妈描述的是突然发生的状况,最好先不要对孩子评判,或者想尽办法阻止行为,而是去好奇发生了什么事,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

这个妈妈思考了一下,原来是最近和老公不停的争吵冷战,对孩子造成了影响。

我们经常评判孩子“不乖”,对于“不乖”,托马斯·戈登博士是这么解释的

“不乖”是父母的语言,与父母看待子女的传统方式密切相关。当孩子的行为和父母的期待相违背时,父母就会说孩子不乖。

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合理的,没有不乖这回事,只有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要被看见;也没有所谓的偏差行为,那是孩子爱的呼唤。


02 对自己负责任

很多人会觉得,我现在的总总,是因为父母在我小时候那样对待过我。这种符合受害人心态的观点,通常会收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感,他们都有一颗不愿为自己负责任的心。

自己的事情自己全部负责才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一位印度灵性导师也说过:“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这是我的责任。无论发生了什么,都是我自己造成的。”

对于曾经,无论好坏对错,我们都应该全盘接纳。我们可以选择去疗愈,对于曾经产生过一些错误的信念,成年的你有能力再次客观的看待这些信念,并作出调整。对于曾经的挫败、悲伤、恐惧或者愤怒,学会负责任,去表达呈现出来。


父母首先要接纳自己,才能更好的接纳孩子。我相信孩子的哭闹总是有原因的,当你复述孩子的情绪和事实,总会有一些奇迹发生。晚上儿子半夜醒来没看到我,着急的直哭,我对他说:“宝宝睡不着,感觉很烦躁”。然后他就秒停止了哭声。积极倾听和我信息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与孩子沟通的工具,我需要继续实践来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21天|涓涓细流《在远远的背后带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