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为旧金山艺术宫,前情回顾:
看完《硅谷之谜》,马上登机
硅谷行之一,整体感受,多图
硅谷行之二,关于产品经理与运营
回到技术人员身上,硅谷公司的“技术驱动”确实与国内有巨大差异,而能形成工程师文化也印证了那帮技术人员确实很强。
硅谷的典型项目——从一个突破性技术、专利出发找应用场景;
国内的典型项目——从需求痛点出发,去改进现有的解决方案,多为优化商业模式。
主导驱动力不同,使得我们总结了一句话——硅谷做科技创新,中国做应用场景。
这点也推导出为什么国内对工程师、技术不那么重视。但我们想了解的是这个区别背后的原因,试着分析。
第一,商业基础设施的完善。
这使得美国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带来的额外价值较少,公司和用户都动力不足。
中国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因为过往商业环境太不成熟,比如支付,原来用现金,或者流程繁琐的假·信用卡,而美国刷信用卡已经很方便。这次我试过用信用卡自助买火车票、自助买电影票、自助交停车费,都很方便,不用密码、不用签名,这背后是多年的信用体系建设。所以,对他们来说,从信用卡改变为手机支付,带来的额外方便就没那么明显。
当然,这一点对美国来说,也算陷入了“创新者的窘境”,变成了中国的机会,要好好把握。
第二,早已没有人口红利。
没有人口红利,一是体现在人力成本上,二是体现在用户数量上。
美国人力成本太贵,使得一些创新业务无法成立,比如各种上门的O2O,虽然有不少在国内也不成立哈哈。
这点我们有个切身体会,打车 vs 租车。我租一辆普通的国内售价十几万的车,一天大概三四十美元,加油费停车费也没多少,临行前的最后一晚把车还了,打个车回酒店,只是5、6公里,就花了20多刀,这意味着,去一个5公里的地方一个来回,费用就和租车一天差不多了。我想,这其中的差别,就是出租车司机的人工太贵,扯一句,共享经济的uber我们也试过,费用只有打车的1/3到1/4,但依然没有租车便宜。
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上面图中的各种自助服务的业态,我们还去了好几次自助投币的洗衣房,也是相当方便。
用户数量上,中国的“人多”也确实是一个特色,还处于粗放式发展有效的阶段,国内很多产品,随便搞搞就百万用户,当然,现在也越来越不容易了。而美国一是人少,而是人贵,所以,投资人也不太认同补贴换用户的做法,于是,经常有些技术创新要到中国来找市场。
最近,不少观点说国内的人口红利、资本驱动、粗放式发展也差不多了,但至少比美国好得多。
第三,科研与产业结合紧密。
这点与科技创新的现象互为因果,全球顶尖高校里,研究人员,教授、学生与产业的互动更多。
这次和一位中学同学交流,他现在在斯坦福做教职,他本身在研究Biotech,胚胎干细胞相关的课题,但非常关注产业,给说了很多生物与产业结合的例子,对癌症的突破性进展,基因层面的医疗应用也是侃侃而谈。
而这背后的促力,是校方对研究成果的态度,与国内相比,是拿走1%和50%的区别,Google就是很好的例子。
硅谷很多公司的创始团队,也呈现了一个商业奇才,一个大学教授的组合。
说了上面这些,其实也就顺带回答了行前的这个问题。
关于技术岗位:这些公司技术人员的工作氛围如何?他们的年龄分布情况?整个硅谷超过四十的技术现在待遇如何?
技术人员很受重视,公司给他们提供了各种让人羡慕的福利,而因为研究事业大有可为,所以年纪大的,专心做技术的人才也比比皆是。
关于对年龄的态度,我觉得Pinterest的一位工程师说得很好:
当你不再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你就老了。这不是生理的事儿,而是心态。
Pinterest的餐厅一角,免费提供优质的一日三餐是很多公司的标配。
而这样的高福利,其实很难学,国内的网易已经不错了,但最早在杭州研究院提供的各种餐饮零食,据说后来也退化成了简单的碳酸饮料,这里背后的思考,咱们下次说说“精英”这个话题。
-----------------------------
iamsujie,前阿里产品经理,写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淘宝十年产品事》,现在做创业者服务,『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B12』合伙人。更多信息可以关注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