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一位读者写了一段信息给我,讨论关于中文诗英译的问题;虽然文学方面我是绝对外行,但是很乐意互相切磋讨论一下,也欢迎方家指正。
己为生活故 现从事与翻译有关的工作 向来很喜欢中文古诗词 亦曾以81曲文字记尘事 很想将其译成英文。
中文诗题﹕佳人
译文﹕ Alone in Her Beauty
(注:这首诗的英文全文,来自杜甫的〈佳人〉一诗。)
Alone In Her Beauty的译文﹑实在不知何解﹑如果试着了解﹑将译文读成: She is alone in her beauty.‥‥佳人的词义﹑只需包括了“不丑” “中等以上”的美﹑但还要有点“良好的出身和品行”﹑ 佳人并没有一定要是“绝世美人”的含义﹗
所以﹑为什么”佳人”﹑形容词加名词﹑不就简单的译成﹕A Fair Lady ?
先就“Alone in Her Beauty”这一句来说说我的想法好了。
就意境而言,我觉得“Alone in Her Beauty”是个不错的翻译,比直来直往的“A Fair Lady”多了点写意白描的趣味;也就是从定义周遭的气氛入手,间接写女子之美。
“A Fair Lady”用来译“佳人”是没有太大疑义的;主要是因为就中英字面对译而言,“Fair”其实有点模棱两可──它并没有直指女子是“美丽”、“气质好”、“可爱”、或是其他优点。
换言之,即使是容貌平常,但只要气质高华出众,仍然可以称为“fair”。
不过以这首诗表现的“美人闲废”情境,尤其杜甫先后用“绝代有佳人”和“新人美如玉”来形容容貌本身,所以佳人之美似乎还是必须强调一下。
在英译诗题的时候,像中文一样只用简短的“佳人”两字来破题,似乎也简单了点。所以在英文题目中,“alone”(或是类似意思的字)是蛮重要的。
换言之,如果要用“A Fair Lady”来当英文题目,也许变成“A Lonely (Unfortunate/……) Fair Lady”或是“A Fair Lady in Her Solitude”之类的说法会比较完整;但以后者而言,就又不如“Alone in Her Beauty”的怨艾气氛了。
其实“in…beauty”是有例可循的,像是拜伦(Byron)的〈She Walks in Beauty〉就是个经典。我对英诗的涉猎非常浅薄,不过这首刚好读过,而且非常喜爱,所以就忽然想了起来。
此外,我也很喜爱的余光中〈等你在雨中〉诗末最后一段的“……你走来”,跟“She Walks in Beauty”的意象非常类似;也是不直接写人,而是从周围气氛中让人出场的写法。
也许这是个人偏见啦,不过相对于直接写人,某些时候我颇为欣赏这样的写法。
谢 傅先生详细回复 先生的理解颇切原诗意
以本人之解 子美写此曲是有深意的 言似有所指 以其生平遭遇来看 似有述自身处境之意 以 佳人 之志 来寄托 怀才不遇 而 不改其志 的理想和抱负
己前曾言 按 高级汉语词典 佳人有三种解释 此处的 佳人 仅解为 容貌美丽 似有不足 全诗的重点在于描述 佳人 之志 这种写法倒有点类似 屈子 于 楚辞 中的 香草美人(喻楚国君王) 的比兴写法
英译 与 中文相比 因语言结构和文化不同 中文喜简略 而 英文有时较重逻辑 可能会描述得详细一点 对诗题的诠释 Alone In Her Beauty 与 A Fair Lady 似乎均重在容貌之描摹 英文中能否有表示人 内外皆美 之词呢
另 按 Mr. Rovi 所言 fair 亦具下义
fair — — (in old English) it means beautiful.
在英文中有两个形容人的词很难翻译,一个是前述的“fair”,一个是“fine”(例如“He is a fine gentleman”)。
这两个词的意思都好,但又有点刻意将意思弄得含蓄。这种含蓄有时候自有它的好处,有时候(例如翻译时)却令人颇为困扰。
如同前述,如果不用“in…beauty”的形式,将“佳人”写成“A Fair Lady”是很难推翻的译法;不过如同读者所提的,这是一首以美人自况的抒怀诗,就让翻译用词的选择有些微妙了。
先声明一下,我在诗词方面的造诣是很低的,只是依个人想法胡诌。
以美人来暗喻自己的处境,是中国文人诗中常见的手法(尤其是失意文人或遭到贬黜的官员),小弟先前用了“闲废”这两个字,正是在暗喻这种可能性。
然而正因为是“暗喻”,所以在描写反映自身的美人时,不能带有太多提到“才德”的褒词,只能专注于形容美貌婉约;试想一下,如果诗中表达的是“才德兼具的佳人(士子)不见容于上位者或家主”,一来与古时的社会气氛不符、二来怨气过于明显,轻者遭致物议、重者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不过,因为这类隐喻诗在中国文化中有它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所以要解读并不困难(知道“是某人在某时做的”就是一把钥匙),但在英译之后却会因为失去这种理络(context)而变得没有深度而怪异(一个如此如此的美人却被抛弃,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以,把一些原本模棱两可说法或暗示放回英译中,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只是如此一来,英译者的功力就必须相当高才办得到。所以,与其在英译中强将每个中文字都译到,不如在这方面花点功夫。
傅先生此言甚是
本人认为 中文古诗词 歌赋 类文字的英译 首先应基本完整地将原文之意用英文的相应形式表达 再顾及用词的凝练 句式排列的工整 音韵之和谐 优美 琅琅上口
但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 有些 谐音 隐喻 讽诵 类的文字译成英文后予人的感觉 流于 浅薄 世俗 而与原诗风格不符 这时 译者以何种方式来处理译文 是比较能见其创造性的
Composed while pacing seven steps [Mr.Rovi 译]
煮豆燃豆萁 Beanstalks burned to cook beans,
豆在釜中泣 But in the pot beans weep,
本是同根生 Why boil me so cruelly so soon?
相煎何太急 why bully me so cruelly so soon.
刚才爬楼梯时来了点灵感,于是以有押韵的“童诗体”将这首戏译如下:
煮豆燃豆萁 Beanstalks burnt,
豆在釜中泣 Beans fried;
本是同根生 O Brethren,
相煎何太急 Why oh why?
很多次要的字都没有翻译,改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例如“釜”,反正有fried就不一定需要釜了,不过这不是重点,学者通人不必深究。
之所以说是“童诗”,是因为用了比较精简的字数、浅显的用字、以及押韵和仿古英文体。
游戏之作,大家看看好玩就好。
傅先生 上楼梯时 亦会有灵感 看来属于天才型人物是也
从整个诗意的理解来看 全篇译文倒是比较符合 也合写作此诗时的背景 因是在七步之内诵出 可谓于生死之际 由急智而出矣 言语必简练而生动
后两句译文 文字简约而形象 与当时那种急怒之景暗合
本是同根生 O Brethren,
相煎何太急 Why oh why?
天才不敢,不过这个译本倒也是(上楼梯时)七步成诗。
开玩笑的,大家切磋。
(写于2006年5月12日,2017年4月9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