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别论元角色的定义和句法、语义特点

各别论元角色的定义和句法、语义特点

这一部分尝试对现代汉语动词常见的17种论元角色,先给出其宽泛的语义定义并辅以一定的例证,再描述其动态的语义特征,给出其比较突出的句法特征,最后列表比较。

1.      施事(agent,简称A)

施事:自主性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例如:

小王吃了一个馒头         弟弟正看电视呢

妹妹笑了                            他们踢了一会儿足球

这些例子中的主语是施事(agent),它们共有的、动态的语义特点是:(1)自主性(independent),即其所指的事物先于动词所表示的事件独立存在;(2)使动性(causation),即其所指的事物施行某个动作、或造成某种事件或状态。其中,及物动词的施事跟受事或结果相对待,因而是施事的典型成员。

 

2.      感事(sentient, 简称Se)

感事:非自主的感知性事件的主体。例如:

老王认识李校长              哥哥喜欢武打片

刘老师太累了                   这孩子又困了

这些例子中的主语是感事,它们共有的语义特点是:(1)自主性,(2)感知性(sentience and/or perception),即其所指的事物在由动词所表示的事件中表现出了某种感知能力。支配感事的动词一定是感觉-心理动词(mental/psychical verbs),其中及物动词的感事比较接近于施事,形容词的感事比较接近于主事。并且,及物动词的感事是跟对象相对待的。

 

3.      致事(causer, 简称Cau)

致事:某种致使性事件的引起因素。例如:

老师的夸奖使孩子们很兴奋                   父亲严峻的脸色叫我们十分害怕

他的成就令同行羡慕                                 这种局势让大家惶恐不安

这些例子中的主语是致事(causer),它们共有的、动态的语义特点是:(1)自主性,(2)使动性,即其所指的事物引发了某种感知性事件;(3)述谓性(predicative),即它直接和间接地指陈(denote)一个致使性的(causative)事件,正是这个致使性事件作为原因造成了作为结构的某种感知性事件;比如,“老师的夸奖”直接指陈老师夸奖孩子们这件事,“父亲严峻的脸色”间接指陈父亲摆出了严峻的脸色。

 

4.      主事(theme,简称Th)

主事:性质、状态或变化性事件的主体。例如:

小王长了一个虱子                   锅里的水开了

小孩掉沟里了                            村后的桥塌了

这些例子的主语是主事,它们共有的语义特点是:(1)自主性,(2)变化性(change of state),即其所指的事物的状态在由动词所表示的事件中发生了变化。并且,及物动词的主事是跟系事相对待的。

 

一般地说,支配施事的动词是动作动词和自主动词,支配主事的动词是非动作动词和非自主动词。支配感事的是心理动词和表示感觉的形容词,可以合称为感知动词(包括形容词);在自主性上,它们介于自主和非自主之间。支配致事的是“使、叫(教)、令、让”等数量极少的致使动词,它们都是非自主动词。在意义上,整个施事、感事、致事、主事可以看作是原型施事(proto-typical agent)的典型性渐减的四个小类。为了方便和周全,我们把主事当作是主体论元的收容所-凡是不便归入施事、致事和感事的主体论元都放进主事。这样,虽然像“是”、“有”一类动词的生活不一定有变化性的特点,但是我们可以从容地把它们纳入主事。

 

5.      受事(patient,简称P)

受事:因施事的行为而受到影响的事物。例如:

老陈吃了一个苹果                   弟弟打了一个茶杯

韩老师批评了小刚                   老兵常常欺负新兵

这些例子中的宾语是受事,其语义特点是:(1)自立性,(2)变化性,(3)受动性(causally affected),即其所指事物承受由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影响。受事一定是跟施事相对的,它们共同成为某种类型的及物动词的两个必有论元(obligatory arguments)。

 

6.      与事(dative,简称D)

与事:动作、行为的非主动的参与者。例如:

张三给了李四一本词典                   老板对雇员发火

小孙问了老师一个问题                   你向当事人打听一下

在这些例子中,动词的近宾语或介词的宾语是与事,其语义特点是:(1)自主性,(2)受动性,参与性(participant),即其所指事物自愿或被迫参与到由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事件中去。与事一定是跟施事相对的,对于双宾动词来说,与事还跟受事相对。施事、受事和与事共同成为双宾动词的三个必有论元。

 

7.      结果(result,简称R)

结果:由施事的动作、行为造成的结果。例如:

妈妈给我织了一件毛衣                   孩子在桌子上踩了一个脚印

爸爸挖了一个菜窖                            他把窗户纸捅了一个窟窿

这些例子中的宾语是结果,其语义特点是:(1)变化性,(2)受动性,(3)渐成行(incremental),即其所指事物是在由动词所表示的事件中逐步形成的,这一点正好跟自立性相反。结果一定是跟施事相对的,它们共同成为某种类型的及物动词的两个必有论元。

 

8.      对象(target, 简称Ta)

对象:感知行为的对象和目标(target)。例如:

爸爸认识刘校长              小王熟悉广告业务

妹妹喜欢芭蕾舞              李小明相信通灵术

这些例子中的宾语是对象,其语义特点是:(1)自立性,(2)关涉性(concerned),即其所指表示相应感事所感知的对象和目标等关联物。对象一定是跟感事相对的,它们共同成为某种类型的及物动词(主要是心理动词)的两个必有论元。

 

9.      系事(relevant,简称Rt)

系事:在事件里跟主事相对的事物。例如:

老赵是仓库管理员                   许先生有三个儿子

这些房子属于地质学院         小平跑第二棒

我们叫她知心姐姐                   郝海东踢中锋

这些例子中的宾语或远宾语是系事,其语义特点是:(1)自主性,(2)类属性(classification/attribute),即其所指表示相应主事的属性、类型等。

 

在意义上看,整个受事、结果、与事、对象和系事可以看作是原型受事(proto-typical patient)典型性渐减的五个小类。为了方便和周全,我们把系事当作是客体论元的收容所-凡是不便归入受事、与事、结果和对象的客体论元都放进系事。这样,像“是”、“有”、“属于”一类动词的宾语,虽然它们没有变化性的特点,但是我们可以从容地把它们纳入系事。

从分布上看,受事、与事、结果和对象在某些句式中是可以同现的,即具有对立的价值;因此,必须把这四个论元角色加以区分。然后,把论旨角色不太明显的客体论元归入系事。

 

10.  工具(instrument,简称I)

工具: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例如:

小王用水果刀切黄瓜~ 小王切这把水果刀

爸爸用显微镜看切片~ 爸爸正看显微镜呢

这些例子中的宾语或介词宾语是工具,其语义特点是:(1)自立性,(2)位移性(movement),即其所指事物在由动词所表示的事件中移动了位置。

 

11.材料(material,简称Ma)

材料:动作、行为所用的材料。例如:

姐姐用毛线结了一件上衣~ 姐姐正结毛线呢

爷爷用米泔水浇花~ 爷爷正浇米泔水呢

这些例子中的宾语或介词宾语是材料,其语义特点是:(1)自立性,(2)位移性,(3)变化性,即其所指的事物在动作、行为中消耗掉了或者由原料变为成品。

 

12.  方式(manner,简称M)

方式:动作行为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例如:

他用低音唱了一首《船夫曲》~ 余子真一向唱低音

这些纸包得捆双十字              这些软糖你还是包小包吧

这些例子中的宾语或介词宾语是方式,其语义特点是:非自立性和附庸性(existence not independent of event),即其所指状况依附于由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之上。

 

工具、材料和方式这三个凭借论元跟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关系密切,一般直接融入由动词所表示的事件中。这跟以处所为原型的环境论元不同,环境论元一般为动词所表示的事件设定外部的空间条件。也就是说,在跟动词的语义关系方面,环境论元可能比凭借论元更为外围。凭借论元和环境论元作为外围论元,它们共有的语义特征是:既不具有使动性,也不具有受动性。这是它们区别于核心论元的地方。

 

我们把环境论元分为场所、源点和终点三种论旨角色。

13.  场所(location,简称L)

场所: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如:

小王在里圈跑~小王跑里圈                     老刘在食堂吃饭~老刘吃食堂

老侯在江湖上闯荡了几十年~老侯闯荡江湖几十年

 

14.  源点(source,简称So)

源点:动作、行为开始的地点或时间。例如:

一个犯人从监狱里跑了~(从)监狱里跑了一个犯人

一块石头从山顶上滚下来~(从)山顶上滚下来一块石头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     这种制度起源于唐朝

他们昨天离开北京去上海              40年代她脱离了党组织

 

15.  终点(goal,简称Go)

终点:动作、行为结束的地点、时间或状态。例如:

他往桌上放了一本书~桌上放了一本书                嫌疑犯跑国外了

我们村来了三个知青              搞阴谋的人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孩子去姥姥家了                       火车正点到达北京车站

 

场所、源点和终点三种论元角色主要跟处所相关,可以总称为处所论元。这三种论元角色的区别是:源点可以用在“自、从”一类介词之后,不能用在“在、到、向、往”一类介词之后,可以通过话题化而作主语和通过述题化而作宾语;终点可以用在“在、到、向、往”一类介词之后、不能用在“自、从”一类介词之后,可以通过话题化而作主语和通过述题化而作宾语;场所则不论起点和终点,可以用在“在”一类介词之后,不能用在“自、从”或“到、向、往”一类介词之后,不能通过话题化而作主语,但可以通过述题化而作宾语。

 

16.  范围(range,简称Ra)

范围: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数量、频率、幅度、时间等相关事项。例如:

一个西瓜卖三块钱         一个小时跑二十公里

渔船偏离了主航道几百米              他老是逃避家务

会议持续了三个小时              双方僵持了半年

他们休星期天                            老王值星期六,我值星期天

为了方便和周全,我们把范围当作是外围论元的收容所-凡是不便归入凭借论元和处所论元的其他外围论元都可以放进范围。

 

17.  命题(preposition,简称Pn)

命题:由主谓结构、述宾结构或动词、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充当的论元,它本身具有一个由谓词及其论元构成的论元结构;在外部的语义功能上,它以整体充当主体论元或客体论元。例如:

大家认为这事不赖小王         小刘跳槽影响了达利公司的声誉

他们迫使小刚逃离家乡         中国女排力争夺取奥运会金牌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元,角色,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