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二)夏本纪

点击可看上一篇

史记(二)夏本纪_第1张图片

这一篇本纪说是一个朝代的历史,其实就是大禹的历史。因为朝代过于久远,很多事件都没有被人记载,肯定会有很多历史小说家说:“既然无法考察,那我们就编啊!”但是,我们的大司马先生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也是很有原则的人,只要是有争议的历史,他宁可删去也不愿意加入史册,所以你在夏本纪中可以看到一个朴实无华的年表—中康逝世以后,他的儿子帝相继位。帝相逝世,儿子帝少康继位。帝少康逝世,儿子帝予继位……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太史公偷懒,不想多费笔墨,但其实是这段历史真的无从考究、无法记载,只好以这种方式写夏的本纪了。

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有登临帝位,而是给天子做大臣(他们家族的辈分还真是非常复杂啊)。

当年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游的百姓民不聊生,都为此非常忧愁。尧帝四处寻找能够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这个人会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的,用不得。”四岳都说:“比较起来,众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的,希望您让他试试。”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鲧的治水方法十分的愚蠢,他治水的方法就是用堵,所以水位还不断在升高,最后堵都堵不住了。九年时间过去了,洪水仍然泛滥不息,治水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这时尧帝在寻找可以继承帝位的人,找到了品行特别好的舜。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到四方巡视。舜在巡视途中,看到鲧治理洪水干得不成样子,下令把鲧流放到羽山,最终鲧就克死在那里了(看来伟大的帝舜也有那么令人恐惧的一面)。天下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正确的。

尧帝逝世以后,舜帝问四岳说:“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大家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舜说:“嗯,好!”舜又举用了鲧的儿子禹,让他来继续他父亲鲧治水的事业,去完成他父亲未能完成的使命。

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史书记载,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为人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一起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披荆斩棘,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全力为了治水的事业。在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件家喻户晓、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那时候大禹已在外面十三年,一直没回过家。在治水的途中,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进去,就连妻子生孩子的时候也没有回家,凭着他这股坚定的毅力和决心,最后终于把洪水治理住了,令人由衷敬佩。

之后的历史就稍显枯燥了。因为夏朝之后的皇帝除了禹的儿子启外,其他都不算是什么有名的皇帝,有些甚至比较昏庸无能。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夏朝末代皇帝桀,帝桀在位时,不修德行而用武力伤害百官之族,无恶不作。所以汤把桀囚禁在夏台,但汤以仁慈出名,后来又放了桀。汤修行德业,诸侯都来归附,汤率兵去征讨夏桀,夏桀恐惧万分,逃到鸣条。桀对人们说:“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最后被后放逐而死。自此,汤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总之,夏朝灭亡在于君无道,臣无忠。这也更加体现出华夏文明初期,尧舜禹之德行之盛。历史上记载的都是最高级的政治斗争,其权谋力量对抗,因素颇多。但无论谁胜谁败,都不重要,而在于谁能真正为百姓谋福、为社稷着想吧。我相信,那遥远的圣祖贤君如此奋进,心里一定是充满着对华夏这片不灭热土的深爱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记(二)夏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