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墙上写6个字,60多个国家的人回应

她在墙上写6个字,60多个国家的人回应_第1张图片



2009年,Candy失去了一位挚爱的亲人,在她不断想着死亡是什么的同时,那些曾经走进过自己生命里的人,原本想做却未做的事,都一一浮现在脑海里。

可人们总是太容易被日复一日的琐碎困住,而忘记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这件事让她开始想要去寻找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比如让人与人之间,靠得更近。

2011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Candy在社区那栋废弃房子的一面墙上,订上了一面面巨型黑板,然后开始在墙上印字,“before I die,I want to……”上面写满了这同一道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填空题,“在我死之前,我想⋯⋯”

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可以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留下一些他们人生的痕迹,分享他们内心深处的愿望。

谁都不知道该从这个实验中期待什么,可第二天,整个黑板都被填满了,不断有人走过,写下自己的答案。

坐着轮椅的老人,在黑板上写下:在我死之前,我想靠自己养活自己。

在我死之前,我想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

在我死之前,我想种一棵树。

在我死之前,我想过隐居的生活。

在我死之前,我想再抱她一次。

在我死之前,我想成为某个人的骑士。

在我死之前,我想要做完全真实的自己。

看着墙壁上密密麻麻的粉笔字,她看到了每个人平凡又简单的小心愿。每个人都想要爱和被爱,想要看到世界,想要尽可能地帮助别人,更想要了解自己究竟是谁。

后来这个创意跨越6个大洲,60多个国家,2016年4月3日我在深圳宝安区树立同样的黑板,可是没有人留言,或者是没有人敢留言。

我们总是没有勇气谈论死亡,甚至没有勇气去想着死亡。

可为死亡做心理准备,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最有力的事情之一。

你看生命只有三万天,甚至你现在连三万天都没有,在死之前,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如果现在不敢想,难道你要临终时悔恨难当吗?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电影《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改编自杰妮·唐纳姆(Jenny Downham)的小说《我死之前》(Before I Die)。故事的主角Tessa是一个17岁的小女生。四年前诊断出不治的癌症之后,她选择了治疗,列了一个要做的事清单,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完成清单上的事件,了却此生。 

        然后就在她生命剩下不多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朴实的邻居Adam走进她的生活。Tessa于是除了要完成自己的事件清单, 还想收获一份爱情,同时还需要应付时时刻刻病魔的各种纠缠,以及父母的紧张关系等等,Tessa却以自己独有的冷静和淡定,去面对这一切。

美国著名的心理分析医生伊丽沙白.库伯勒.罗斯通过对大量晚期患者的访谈及研究患者临近死亡前的心理活动,将濒临死亡的过程分成五个心理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

第一阶段:Denial 否认与隔绝

大多数患者无论是在一开始就被明确告知病情或是起初不明真相、随后意识到自己患有绝症时,第一反应往往经历否认这一阶段,产生不同程度的否认情绪,会在心里想:不,这不可能。否认是暂时的自我防御机制,它的意义在于抗击痛苦,帮助重拾自我,激发出其他的、稍平和一些的心理防御机制,不久就转为在一定程度上的接受态度。

第二阶段:Anger 愤怒

当最初的否认无济于事,愤怒、狂燥、嫉妒、怨恨之情便开始出现,会自然而然的想:为什么会是我。愤怒的根源是由于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无法充分享受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计划等。常常把怨气撒在他人的身上。

第三阶段:Bargaining 交涉

这个阶段其实即是与残酷的事实讨价还价、做交涉和拖延时间,自我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实现一桩心愿、完成一件自我的承诺。

第四阶段:Depression 抑郁

当晚期患者对自己的状况再也无法否认,当他出现越来越多的征兆、变得越来越虚弱时,他无法做到一笑了之、无动于衷,也无法做到怨气冲天时,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焦虑,这种焦虑来自对生活、情感、工作等的焦虑,也来自病人在等待与这个世界永别的过程中产生的悲伤。

第五阶段:Acception 接受

经历了前面的几个阶段,最终进入到对死亡即不感沮丧又不感愤怒的阶段,这时候,不再惋惜自己将失去精彩的人生美景,而是开始默默守候离去的那一刻,睡眠也不再是为了逃避现实或是病痛折磨间隙的短暂休息,这一阶段的睡眠变得象婴儿一样单纯,对一切事物都不再有任何兴趣,重新找到了安宁。

        Tessa也经历了这个过程,不过还好,她完成了自己清单的大部分内容,我多年前也写了自己在死之前要做的8件事清单,那么你呢?

敢不敢做你自己的你?

敢不敢拿着清单和死神赛跑?

敢不敢用向死而生的方法让自己的生活更多彩?

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我把它改编成:再不疯狂,我们就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她在墙上写6个字,60多个国家的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