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拾遗——略评红楼四钗
黄磊
引言: 早前七八岁时,读红楼梦,只识沉浸缠绵于宝玉,黛玉及宝钗三人的关系之中;今日再看,方知少年果真难懂红楼。因少年总易以情感为先,而忽略了书对现实的影射,这便致使终究难懂红楼。其实红楼梦仿似超越了小说,更像写实,写作者的人生。
再度翻看时,便不由得去拾遗,拾之前错过的东西
秦可卿——宿孽由情生
把秦可卿放第一个,是因为我是在蒋勋先生的书中才算读到这般人物。于是我忍不住写,就似一孩童突然发现新奇玩意儿一般,一定想要说出来。
我真未曾注意到这个人,直至蒋先生书中提及,因为在十来回对她的叙写便算完了。于是对她的研究,集中在小说开始。
第五回的红楼梦里,宝玉梦游仙境,翻阅仙籍,其中便有可卿,连同后来的曲子,一并道出了她的命运。小说中她是金陵十二钗中最早印证自己命的一位。她的配画是高楼大厦里有一美人自缢。蒋先生提到,小说中秦可卿是病死的,这与画中相违。后经考证,秦可卿应是被公公贾珍逼死的。贾珍爱上了她,逼奸她,可卿活不下去,便上吊自杀。人们认为这是在写曹雪芹的叔叔。不过后来曹雪芹为免家丑外扬,把“淫丧天香楼”这段删了,不过留了画没改。后来有关这一段的稿本也找到,证实了这事。可见作者何等大胆,在尊儒崇道的社会风气中,这些富贵之家中的乱伦之事也敢写进书中。
其实可卿可谓很重要。她是宝玉梦里的警幻仙姑,是宝玉爱慕的对象,身兼贾蓉的妻子,公公所爱之人。她美到后来宝玉闻知她去世对心如刀戳,执意起身前往宁府,尽管宝玉只见过她一面罢(至少书中如此)。她的美,恐怕就是她难的根源。她美,美到可以抓住那么多人的心,但她不可以控制别人,不可避免别人生情。于是这生出的情,才是祸孽的真正成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美。这儿便提出一点:这部小说中,美和情就是祸孽的根源,也是最终的走向。从繁荣昌盛,到曲终人散,中间这漫长却短暂的过程,便围绕美与情展开。所以可卿之重要便体现在这其中。
再探讨其现实意义。每个人物都具备其现实意义,这也是作者写作的目的。看回秦可卿的人设:一个能干的,极美的小媳妇。这几字已是高度概括,缺一不妥。然其最后的悲剧下场,在让我们慨叹的同时,也生出莫名的悲哀:美极了的人儿最终竟是命中注定的悲惨,甚至可以说导致家族的败亡。细细分析,其实贾家的衰败,可是说源于宁国府的闹腾。她体现的不只是一种美,也道明了家族盛衰之道,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在小说开头,就已告诉大家:兴衰不过一场空,红楼只是一场梦。只不过未到结尾,未与贾家经历那么多事之前,我们没能领悟罢了。
这样秦可卿就变成作者对美的寄托,蕴存了作者对于太美感到的悲哀。再深入挖掘,读出的就是无奈了。多少人做梦都想美,可又怎么知道,美有美的苦,有美的无奈,有美的命!
于是这样一个在文学意象,小说结构,现实意义上都如此重要的人,竟似不起眼的人儿,却也注定开篇不久就离去。她是作者点明主题的第一个牺牲品。作者对这个角色应是有爱怜的,只是在此她太重要,不得不牺牲以点题罢了。
黛玉与宝钗——一人,两身
小学时读,心思当然就只放在了宝玉和这两人身上。这也是因为故事主线似乎就是他们之间的情感变化。
我始终觉得,黛玉应是宝玉的原配,因着他俩的前世情缘。一个是神瑛,一个是绛珠草,这缘分便冥冥中牵上了。且两人一见如故,相看眼熟,这不是前世因缘是什么!我们注意到,黛玉这趟俗世旅程,就是来还泪的。我们搞不懂这小女孩为啥总是哭,大事哭,小事哭,开心哭,伤心更哭,哪来那么多愁思,哪有那么多眼泪呢?但却又觉得她是该哭的,本就是哭的,不哭反而不正常了。相比之下,宝钗姐姐更懂事些,她常常是那个劝的人,那个劝的角色。话说回宝钗,戴着副金钗,大家都说道金玉良缘,她年幼时也有个癞头和尚预言她将嫁给一个有玉的人。那人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么,不是宝玉是谁!这还能上哪找这样一个带玉的人。那到底谁会成为宝玉的夫人呢?于是故事的主线就围绕这展开了。之所以说这是主线,是因为我们看时总在心里留个念头,悉心观察体会文字,想找到迹象。这便起到主线的作用了。
那作者写这两个截然不同却又才貌双全的女子,用意何在?说仅在于制造悬念,创造故事主线,总是不能服人的。隐隐约约的,我们总觉得有些别的关联。我觉得,蒋勋先生的评论就极好。他说,对于作者来说,她们一直是一个人。他把一个人写成两个人,其实黛玉和宝钗根本就是一个人。
何出此言?我们细看文本,或许能找到些许依据,但都是极隐蔽,又无结论性的,毕竟作者本就要写成两个人。但从第五回的判词仙曲看来,或可略知一二。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在夸赞二人的良德情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薛)里埋。“这里便点明白了二人。”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此处更是直接预兆结局:黛玉仙逝,宝钗入门,然宝玉心念的还是黛玉,空留宝钗守空房。其实最终结局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两人身上的品质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用蒋勋先生的话:一个的善良是一种美,一个的才华是一种美。这两种美没能统一,变成作者的一个遗憾。亦即是说,这两种美应是统一的。
因此我们看出:这二人代表了作者对于女子的美好憧憬,揉合了女孩子身上的美好品质,应算是统一在一个文学意象中。所以说黛玉和宝钗是同一人不能算是错误,因为她们的品质,本身就聚合在一人身上,聚合在作者的理想型当中。
由是我们可以推断:黛玉和宝钗,其实就是一个人。两人名字中各挑一字,便组成了宝玉。小说里这分离的二人命里和宝玉牵连最紧,但作者的心里,二人是一体的,总是相伴出现的。任何一个逝去,主线就得断,恐怕故事就该完结了的。
李纨——传统妇德的象征
李纨,始终是我读太不懂的一个人物,但我却又偏要读她,说她。因为她传达的是一种传统的价值观,这一点上她的讨论价值是远超许多人的。
红楼梦里对她的描写不算太多,毕竟小说重点放在儿女情长上,但是小说却也在有意无意地表达现实。
李纨是贾珠的妻子。贾珠早逝,仅留一子,名贾兰。也就是十几岁的年龄,李纨便守了寡,安安静静,又安安分分地守寡。她命运当中最重要的是,仿佛就是把儿子养大。当然后来儿子出息了,母以子贵,李纨当上了一品夫人,但刚拿到凤冠霞帔,就逝世了。
若让我用一词来评价李纨,那就是——安分。她确实够安分的,安分得质朴,安分得真纯,安分得洁净。在小说中,她代表的就是传统社会的妇德。
而她为何如此安分呢?我认为这是很值得探讨的。这一点想必便是作者借题发挥的突破口。红楼梦绝不只是讲讲痴情故事,前世情今世缘,更多的,更像的,是在反映社会,传达一些价值观。回到问题本身,我认为,李纨也许是主动的,但必然是被动的。在如此青春年华,有人不愿为亡夫守寡,有人死心塌地照顾遗孤,这都可以理解为正常,但明显前者居多。但嫁入如此一个大家贵族里,为人绝不容易,想不守寡都难。于是,李纨即使有主动的成分,但却必定是被动的。而在表面看,这确确实实是一种妇德,即使它实际上是无奈的。这也揭露出封建大家族中的人情世故,身不由己。再后来,李纨也就是在大观园陪陪弟弟妹妹,偶尔吟诗作乐,生活也较为朴素。这难得的为贾兰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其以后的作为做了铺垫。与王熙凤掌权弄势相比,李纨或许是因为无能,又或许是因为对权势不感兴趣,总之就是很安分守己,少染人情世故。可见她深谙大家族中安身立命之道。而这安身立命的道理,便是其妇德的体现了。
再看她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便知为何称她为妇德的象征了:她是宝玉等一干兄弟姐妹的好嫂子,一块创立诗社。她身上就散发着亲切的气息;在长一辈的眼中,她就是较沉默的懂事的媳妇儿,略微带些可怜;甚至在下人眼中她也要比那些公子哥儿姑娘们好侍候得多了。这样一个妇人,又怎能不是妇德的代表呢?
所以,写及李纨这个人物,作者就是想表达一种封建大家庭中的价值观,一种传统的对妇德的认识。小说中,李纨就是妇德的象征。
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这一处我直接引用了蒋勋先生的评语。这评语就是判词里来的。
妙玉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孩子,但因为被抄家了,无处可去。贾家收容了她,盖了一座庙,她在那出家当尼姑。她自命高洁,谁也看不起,毕竟她有她的不甘:她漂亮,琴棋书画都好,只因被抄家,就必须一辈子是出家人。
她有洁癖。当时刘姥姥进贾府,后来来到栊翠庵。她用一明朝珍贵的杯子盛茶给贾母喝,后来贾母给刘姥姥也来了一口。杯子收回后,妙玉便吩咐道婆把杯子搁外边。
她喜欢宝玉,这竟能胜过她的洁癖。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子虽脏,但白撂着也可惜,不如就给那贫婆子吧。贫婆子当然就是刘姥姥。妙玉想了一想,居然点头答允,只是要宝玉自己拿去。后来大家咏雪梅,宝玉被罚去乞妙玉取了一支。后来更是大家一人送了一瓶红梅,估计也算是宝玉的功劳。
但就是这么一个女孩,一个富家闺中出来的女孩,一个性偏高雅,不浊于世的女孩,一个对喜欢的人同样无抗拒力的女孩,最终却被匪徒强暴。林语堂先生讨厌妙玉,认为她做作。其实她也有身不由己。她是富家闺秀,长得好看,才艺精湛,却因家道中落,被迫为尼。她仍抱有希望,心怀憧憬,对男女之情尚抱有幻想。她做作是有本的,有理由的,她不满于这样的安排,她配得上这样的幻想,只是现实残酷,命运作弄,以致她即使一生孤傲,自以为是,终究是落到被玷污的地步。
然慨叹归慨叹,透过人物的无奈,总是得讲讲大道理的。作者到底为何要写到妙玉这样一个自命清高,性行刁钻的角色?
我认为,作者此处写出的,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妙玉代表了一种价值观,一种不屈于命运,自命清高,却自有隐由,不为世人所理解,却能依旧我行我素的坚持。逆世而行,绝非易事,但是作者崇尚,至少是尊重这样的做法。至少妙玉活出了自己,释放了自己的个性。她比别人多了一分清高,自命的清高,但在喜欢的人面前,还是不堪一击。这表明她的本性绝不坏。她的清高,或许是一种出自保护,对自己的保护。于是这仿佛就情有可原了。事发总有因。作者可能想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来说明这个道理。
说到底,其实作者在人物中是孕育了感情的。小说是文学作品,是人写出来的,怎么着也得有主观情感的表露,即使曹雪芹已经做得很好。作者这样写一个人,引起感慨,而感慨的后来往往是可怜,又或者说,是因为可怜而感慨,又因感慨而可怜。两者交织,融汇,升华。这就是红楼梦精华所在。它能够调动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发出慨叹,悟领人生。说会妙玉。作者又怎生不可怜她,不同情她!生在这样一个世上,身不由己,但抱有美好的生活追求,身怀厚重文化底蕴,不断的自命清高,为的却是保护自己,顾不得伤到别人。所以妙玉其实很妙,妙在她能引发看到她人性深处的人的共鸣,能传达一种不变的对生活的追求与坚持,能传递那种内心的坚定的强大的不屈于世的力量。这,或许就是作者想借她表达的价值观。
尾言: 红楼红楼,终归一梦。人生亦不过大梦一场,但有所为为有所不为,也不枉了人世这一遭。人生在世,有执念,也有纷争。无可再争时,或许就是大戏落幕,黄粱梦醒时。红楼梦不只是在写故事,写人情,更甚的,它是在写慨叹,写理想,写现实。这样一本书自然值得一生品读,边读边悟。可怜满纸荒唐言,回首拾遗,也算对得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