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驾材料这艘船

平日里习惯了安静的上班下班,也没有静下来想过日子的快慢,细细算来,竟已随着学校走过了整整15个春秋。仔细梳理这些日子的时候,才发现有着诉不尽情怀、道不完的感慨,就像是第一次在学校海边捡拾贝壳,觉得每一枚都那么漂亮,每一枚都那么珍贵,这一枚枚珍贵的贝壳,串出了记忆中一行行的足迹。

大海中的灯塔——王尔德老师

王尔德老师是当时学校的校长。我们99年本科入学的时候,得知王老师的专业是材料成型,都很兴奋。于是大家突发奇想,希望能找王老师做我们的名誉班主任。当时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同学们合计了一番,就直接去了王老师的办公室。王老师爽快地说,“行,以后我给你们当班主任!”

其实当时大家的心态普遍是比较低落的。99年的校园没有主楼、没有澡堂甚至连校门都没有,只有A楼、B楼、小食堂和1、2、3公寓,除此以外就是大片的沼泽和芦苇荡,同学们高中时憧憬的大学梦,在入学当天就被打得粉碎。

王老师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他告诉我们,分校并不意味着水平差,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就是世界顶级的学校,基础条件差并不意味着学不好,他求学时的环境比现在要差更多。同时,王老师向同学们承诺,一定会给大家建设一个漂亮的校园。看着王老师坚毅的眼神,听着王老师朴实的话语,同学们都安静了下来,内心的不满和迷茫在消散,动力和信心在增长,就像是在黑夜的大海中看到了一盏明亮的灯塔,有了努力的方向。

此后的几年,学校就如王老师描述的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了校门、新建了澡堂、新建了主楼、新建了操场……而每年的元旦,王老师都会请全班同学吃饭,每一次班级的进步,大家都要向王老师汇报,直到今天,班里的很多同学还和王老师保持着联系。王老师教会了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信念!

航行中的舵手——王卫卫老师

王卫卫老师是材料成型教研室成立后的首任教研室主任、材料系成立后的首任系主任、材料学院成立后的首任院长,是材料专业发展的奠基者和引路人。

第一次见到王老师是在一次讲座上,王老师邀请材料成型领域的泰斗——上海交通大学的阮雪榆院士给同学们作报告,王老师作为主持人对嘉宾和其研究领域做了简短的介绍。他身材笔挺,穿一身得体的黑色西服,拿着话筒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声音浑厚,语言精炼,动作、手势、神态与内容的配合浑然一体,从内而外透露出一种自信——那种对业务有着炉火纯青的修炼而形成的一种游刃有余的自信,再加上英俊的相貌、儒雅的风度,使我们全班同学为之震撼。大家一致认为,这就是成功男人的典范!

等到后来听王老师讲专业课,才明白他的自信从何而来。王老师的课讲得太精彩了,他能把专业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讲解得清清楚楚,而且把其中的来龙去脉都说得明明白白,王老师的课,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不用点名就满勤的专业课。

王老师把他勤奋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教给了我。在我印象中,王老师只要不出差,就会在办公室,身为秘书的我,从一开始就耳濡目染,也养成了这种习惯。直到现在,王老师作为我的博士副导师,依然影响和指导着我的成长,他给我提供了成长道路上最需要的指导:方向!

大力水手们——实验室老师

2003年开始在实验室工作时,只有孙志杰老师和我两个人,2004年底宋亮老师从校本部调入实验室,2005年王鑫宇老师也加入了实验室。这样我们实验中心就算成立了,宋老师是负责人。

实验室一开始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没有场地、没有设备,连一把螺丝刀都没有,我们真是从零开始了实验室的建设。正赶上学校高速发展的阶段,对实验室开始大量投资建设,基础改造、设备调试、场地改扩建,所有的任务一股脑地落在我们4个人身上。宋老师当时30出头,鑫宇和我都20来岁,我俩都没成家,大家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实验室建设上来,鑫宇最后干脆在实验室弄了张床,直接住在实验室了。孙老师50多岁的人,精力比我们年轻人还充沛,体力活都抢着和我们干,更是发挥他人熟关系广的特点,“假私济公”地为实验室办了好多事,大家都像大力水手一样有着用不完的劲儿。

在那最初的几年里,大家一起努力,像一家人一样,互相支持着完成了难以想象的基础建设任务。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收获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友情!

乘风破浪的巨轮——实验中心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实验中心现已发展成为具有7名专职工作人员、15个实验室、373台套设备、1100余万固定资产、2800多平米占地面积的大型综合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它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承载着学生培养和教师科研的功能,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贾彬彬·

cjE�A�!1�

你可能感兴趣的:(乘驾材料这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