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还相信 “小确幸”和“小确丧”吗?

现在的年轻人还相信 “小确幸”和“小确丧”吗?_第1张图片
文/张柘远


嗨。
你会说,谢谢你们,你们是我强大的动力,这种话吗?我会说,也有人对我说过,有时候生活真的需要支撑才能走下去吧。我总是坚信,人生来就是空虚无聊的灵魂,是这些“小确幸”和“小确丧”填满我们寂寞的灵魂,带给我们希望和动力。

“小确幸”,顾名思义,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小确丧”,微小而确定的衰(sui)。

我上初中的时候,每天都想喝到一杯热乎乎的奶茶,奶茶店就开在我们学校门口,学校商店也有冰冻的奶茶。但是这个愿望不是每天都能实现的,我读的是一所全封闭的寄宿式初中,除了学费很贵以外,管理学生也很严格,走读生和住校生佩戴有不同的徽章,不能轻易离开学校,每天固定八节课,早晚自习,清晨跑操读书,晚上自习到九点半。

然后迟迟不愿离开教室,我总是拖着在教室里做白天没做完的作业,或者看看买了一直没时间看的杂志,教室里总是稀稀疏疏的坐着几位无关痛痒的人,回味着这一天的辛苦,等到保安大叔在走廊喊要熄灯了,才匆忙扯起书包下楼。

初中的我,腼腆之极,很少和别人说话,最多的时候就是在座位上发呆。我每天最想喝到甜甜的奶茶,但是有时候生活费不能让我这样做,如果能够喝,我那一天会非常精神,上课的时候脑子里都是捧着奶茶甜滋滋的感觉。

后来,有好几个人晚上也喜欢留在教室里学习,我们经常结伴离开教室,下楼的时候我们会对着夜里的星空唱歌,“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唱的很难听,但是没人反驳,和同学冲到商店,买一杯冰奶茶,哇,心里凉凉的,顺着食道甜到胃里,那个时候没想过以后会做什么,会到哪里去。

只会踩着路灯下面拉长的影子傻笑,然后跑到公共电话亭,看到一群二逼打移动的客服电话转人工服务,如果是声音好听的小姐姐就聊几句,如果是男的就破口大骂......

我觉得初中最让我心惊胆战的事情就是,化学老师发现我元素周期表背不全,每节课抽人上黑板默写都会想到我,回答问题也要想到我,这几乎是化学课我心里最确定他会做的事情了,于是,每天对着课表看,今天是不是又要准备回答问题,心里小小紧了一下,吞了吞口水,每次上化学课手心的汗就起来了,等回答完问题,整个人像做完按摩一般瘫了下来,因为通常他不会点第二遍了。

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他没再点过我,注意力又转移到其他几个人身上,我的化学成绩也稳定了下来,元素周期表前几行也没错过了。从此,这个“小确丧”就悄悄消失了,而化学老师还是每节课会点人回答问题。不过,他是我遇到过讲课最有趣的老师了,也是我最喜欢的老师。(正好今天是教师节,祝他教师节快乐。)

感情好像也是这样,身边有闺蜜才说分手了,没过几天,我问她,复合了吗?恩,复合了。诶,这种欺骗旁人感情浪费时间的磕绊有任何意义吗,这样的情趣像是感情的调味剂,分分离离,不过是增加感情的厚度。

我喜欢关注一些很有意思的博主,他总是发一些很细小的事情,比如“今天出门遇到一个歌唱得很好的小姐姐,一天心情都很好”,“昨晚又失眠,喝了牛奶,做了运动也没用,以后不会再数羊了”,这样很贴近我们生活的幸福和不幸,看来不会觉得兴奋,也不会觉得悲伤,像是生活该有的,融进咖啡里的奶泡一样。

但是它能给我带来感受,这是真的事情。我觉得朋友圈发这些可能会觉得矫情,于是我想申请一个小号,没有人认识,我可以畅所欲言,把我每天的“小确幸”和“小确丧”都记录下来,那一定很有趣,说不定以后还可以装成段子合集或者一本记录书?


很久之前关注的一位博主,现在关注列表找不到她了,可能出国后就转战Facebook或者推特了吧。反正我看她微博的时候,总是对生活的抱怨和小事的记录,譬如,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鼻子不高,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喜欢瘦的,我就是穿L......她好像很艰难的做出了出国的打算,因为她很内向,从不与别人说话,心里装了一个小剧场,永远都是自言自语。

在美帝新的环境,她会吐槽,为什么美帝街上的人都这么冷漠,互不理睬,而且还时髦。她很心疼花了200多刀买了一个奢侈包,然后就连发了好几篇微博,谴责自己心里追慕虚荣的小人,还说下个月吃土,来反省自己,不过这个包还蛮好看的,应该会升值什么的。

我真的觉得她好可爱啊,但是她微博里没有一张自拍或是露脸的,要不就是国外冷清的街道或是黑白的风景,虽然她的微博都是“小确丧”,但是好像让我明白了些什么,人总是要选择一个出口把这些吐出来然后找一个“袋子”(小号)包裹起来自我欣赏,结果,这个“袋子”没想到被一个陌生的我发现了,在真真实实的“窥探”着她的一切我看来都很可爱的“小确丧”,相信她现实里大概率是一个乐观的女孩,对别人总是很开心的样子,其实心里也有要消化的东西。

最近关注了花希的微博,他的微博几乎全是这样的小却事件,翻起来像是“流水账”一般。

现在的年轻人还相信 “小确幸”和“小确丧”吗?_第2张图片
图片/花希微博



现在很少有人在大号上面这样做自己了吧,所以我还是蛮佩服他的,至少真实,接地气。


每个人都是一个私密的个体,每天都由“小确幸”和“小确丧”包裹着,前段时间有人民日报批评“主流媒体过于宣传‘丧’文化”,影响了青少年发展。我觉得吧,像邱晨那样天天把丧写在身上的人很少,至少他过得很好,又当米未传媒的高层又参加节目。


所以说,喜欢“丧文化”恰好是对“小确丧”的拥抱,它是生活里唯一我能真真实实触摸到的东西,如果没有它,时间在我身上带走的就只有无聊和空虚了,正因为有了“小确丧”,我才能更加肯定“小确幸”的存在啊。



                            微信公众号/张柘远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在的年轻人还相信 “小确幸”和“小确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