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互联网时代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我们技术人也要走上舞台,也要学会面对观众,但大多数技术人都缺乏公众演讲的经验,尤其是在规格较高、观众众多的技术峰会舞台上。在技术人里演讲做的最好,在演讲者里技术做的最好,这也是非常好的差异化优势。好的公众演讲能力可以帮技术人打开更多职业发展的可能,技术售前,咨询顾问,技术布道者,培训讲师等等,35 岁不仅只有危险,还有无限机会!
2019 年老兵哥完成了技术峰会筹办和主持的初体验,在深圳、上海两地都举行了两场活动,每场活动有近千个观众参与,最终外界反馈和自我感觉都还蛮好,算是新技能解锁成功了。为了下次做得更好,老兵哥将把整个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以备自己和需要的小伙伴们参考:
大家应该都参加过技术峰会,通过嘉宾的分享拓宽视野,在交流互动中结识朋友。但除了观众视角外,技术峰会还有哪些其他视角?不同视角之下,各有什么价值?峰会各种构成元素中哪些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哪些是附着在这些要素上的?如果现在你要筹办技术峰会,如何从零开始招募到大量优质嘉宾和观众呢?如何让嘉宾产出高质量的分享材料呢?……
或许你会觉得谁没事筹办会议啊?隔行如隔山,懂不懂这些对职业发展没任何影响,这也是老兵哥我首次筹办会议时的想法,当时也不清楚如何完成这项新任务。但现在我会把技术峰会看作一款产品,筹办过程就是产品设计和运营的过程,担当产品经理所需的技能在这里都找得到用武之地。
技多不压身,我们技术人越往上发展就越需要产品和管理等综合能力,从技术峰会筹办中体会产品思维,可以帮我们达到触类旁通。好吧!现在让我们以一场近六十位演讲嘉宾、近千位观众的真实技术峰会为例,换上产品思维来重新剖析技术峰会的筹办过程。
老兵哥在江湖上摸爬滚打也有些年头了,这期间参加过不少武林大会(技术峰会),但未曾筹办过技术峰会。刚接到筹办会议任务时,老兵哥多少还是有些懵圈的。从门外汉的角度看,一场成功的技术峰会首先要邀请到重量级的分享嘉宾,然后才能招募到足够多的参会观众。但重量级分享嘉宾为什么应邀呢?凭面子?凭交情?说句实在话,即使彼此认识,但交情未必有这么深厚,纯粹靠死皮赖脸的求人,不仅面子上挂不住,成功率也堪忧。
人脉,靠求是求不来的,大牛们不缺主动抱大腿的。真正的人脉是通过价值置换来的,也就是说我们自身必须具备大牛们所需的资源或价值,彼此在不同维度或层面可以互补,这才是合作的前提,双方的交往才可能是平等互惠的。靠低三下四博同情,难以获得稳固有价值的人脉。当然,只要是人就会有需求,就像马斯洛需求模型告诉我们的,需求有不同层次而已。大牛也不是神,他们也存在各种需求,关键是找到峰会对他们独一无二的价值。
技术峰会具备哪些价值呢?除了重点关注技术和培训之外,老兵哥平时也坚持学习产品知识,这时候就自然想到切换至产品视角来探究一下技术峰会到底是什么?稍作分析我们就知道:技术峰会,既像IT技术领域的门户网站,又像是垂直领域的社交网络。
门户网站的价值在于汇聚和分发流量,峰会能够召集大量专业观众,这些流量对于分享嘉宾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社交网络的价值在于促进联结的产生,联结是价值交换的通道,这是建立人脉的机会。技术峰会,本质上就是门户网站和社交网络这两类产品的混合体。产品思维帮助老兵哥理顺了筹办峰会的思路,要想把技术峰会这款产品设计并运营好,其关键就是正确理解各类用户对产品不同维度或层次的需求。从最初邀请嘉宾、招募观众来帮衬我们,转变成为嘉宾、观众提供他们所需的资源或价值,心理上就从被动变成主动了。
只要能准确把握用户需求,那么产品的设计和运营就相对容易了。往往洞悉用户需求比较难,俗话说解药就在毒药旁边,问题发现了,解决方案也就出来了。除了参会观众这类用户之外,会议筹办方还要有更宽广的视角,峰会还有哪些类型的用户呢?他们对峰会都有些什么样的诉求呢?在剖析需求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峰会这款产品的用户做个分类:
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能否打动沟通对象,关键看我们是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出发点是为对方好,他才有耐心听并可能听得进去。在剖析清楚峰会各类用户的需求之后,我们就知道如何跟不同类型用户沟通了。
为什么要参与技术峰会主持的工作呢?有的人会第一时间就拒绝,做技术分享演讲没问题,但主持不是我的菜。老兵哥原本就在构建培训演讲能力,而这项工作跟这个目标存在交集,调节气氛、把控节奏、引导话题等,这些在培训授课中也要用到,主持也属于公众演讲的一个门类,老兵哥非常有兴趣去探索这个新领域,跳出舒适区,突破自我,解锁新技能。
俗话说,技多不压身,多项本领傍身总是好事,万一哪天搬砖工作被下岗了,说不定还可以转行司仪主持婚礼混口饭吃。另外,老兵哥也需要构筑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细分领域,在这个细分领域内辛勤耕耘,争取做到头部,这样就不用担心被取代。如果大家都挤在一个赛道里,同质化竞争定会白热化,细分领域必须根据自身特质设定,培训演讲是老兵哥的爱好。
技术峰会主持,这项新工作对老兵哥来说,信心和忐忑一半一半,职业技能培训授课也需要主持,课时两个整天的授课老兵哥也坚持做了十几次,各种现场情况也都遇到过,但毕竟技术峰会的主持工作的场景有所不同,例如:话题内容、观众规模和控场方式等。有挑战就会有压力,在压力下我们会感受到焦虑,但转念一想这就是跳出舒适区,感到不适是正常的,通过动脑思考和积极应对,慢慢地我们就会适应,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范围,这就是个人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
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还是蛮大的,串场词主要偏口语,如果直接用写出来的,那在舞台上背述时容易没感觉,感情不够饱满,流畅度也不够。因此,我会先打好腹稿,然后再试讲调整,这样来回反复几遍之后,一段串场词就基本成形了。但这样还不够,接下来我还会用录音转文字的软件把串场词录下来,并转译成文字,再在文字稿的基础上对其做修改,尤其是词句顺序调整会影响思路。
如何做到脱稿主持呢?如何站在台上不忘词呢?最关键就是串场词必须是基于主持人切身经历体会编写出来的,对此会有比较深的感触,这样就不容易忘词。另外,在内容包装上要采用故事思维,通过讲述过往的某段故事自然而然地引出后续议题,故事化的呈现更容易吸引观众注意力,让观众从上一场分享中跳脱出来,营造好下一场分享的氛围。
等文字稿完成之后,我们再基于稿件做练习,中间再调整思路,包括承上启下的衔接词和语气词,以便在现场主持时能够比较连贯,一气呵成不卡壳。如果需要连着讲述几件事情,例如:餐宿安排、合影留念、问卷调查、议题串场,这就比较考验主持人的记忆能力了,我们可以根据内容来临时创想出一种便于记忆的方法,或者把关键词写在提词卡上,否则容易出现脑子空白或者思路断片。
串场就是由主持人介绍议题和嘉宾,接着提示观众鼓掌欢迎嘉宾上台分享,此时主持人不要急着走下舞台,而是等嘉宾走上舞台后握手交接。如果没有其他会务人员负责递送麦克风,主持人可以顺带将麦克风交给嘉宾,然后再缓步走下舞台,这样衔接会更加顺畅。
相对于议题简介,嘉宾简介不太好记,这就需要死记硬背了,否则容易有些出入,比较好的办法就是上台前加强记忆,或者写在提词卡上,准确完整地介绍嘉宾以示尊重。当然,如果氛围比较开放轻松,我们也可以简化嘉宾介绍,只需要介绍单位和名称即可,更详尽的可由嘉宾自己介绍。
记得某个议题的串场词没来得及充分练习,段落间的衔接有些生硬,过渡不够自然,在场上就有些卡壳了。不过这时候不要紧张,观众不知道你忘词了,接着你就可以自由发挥了。如果实在忘词了,可以准备几个俏皮句子化解尴尬,例如:有位美女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刚有阵风吹过扰乱了我的思绪等。
如果有重要领导光临会场,主持人需要做些什么呢?最基本的就是在议题间隙向大家介绍一下,以示欢迎和尊重,同时也是为活动加持人气。当然,如果不影响活动整体进程,现场只来了一位重要领导,那我们可以私下邀请他上台讲两句,给我们打打 CALL。不过,在邀请领导之前,最好跟后面的嘉宾沟通协调一下。考虑到议程可控性,主持人还是尽量减少此类议程之外的事情,有的领导特别能说,或者说了些出乎意料的话,不太利于控场,扰乱了整体节奏秩序。
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东西,岁月不曾饶过谁,任何人都无法逃脱自然规律,我们程序员都要面对 35 岁这道坎,过了 35 岁就不能再跟年轻人拼体力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不再是优势了,这时候的优势是更加成熟的心智,丰富的工作经历,以及对自我更加清晰的认知。在综合这些优势的基础上,重新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从这个点构筑起职业下半场的舞台,听从内心的声音,心才是我们的源动力!
坚持原创不易,如果你觉得有价值,麻烦动动手指点下文 「 赞 」按钮,让更多小伙伴可以看到,老兵哥会更有动力坚持分享的。另外,我后续还会分享职业规划、应聘面试、技能提升、影响力打造等经验,关注「 IT老兵哥 」,赋能程序人生!
近期热评的影响力打造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