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去马来西亚马六甲后的第二篇游玩笔记。结合对东南亚的知识,我对在马六甲部分宗教建筑的元素、特点或历史进行分享。干货比较多,写的有点杂,希望你不会介意。
在此之前先捋一捋马六甲的历史。马六甲的可溯历史从1400年、Parameswara国王建立马六甲苏丹国开始。在1403年和1405年,中国明朝分别派尹庆、郑和访问马六甲。其后葡萄牙和荷兰分别于1511年和1641年占领并殖民马六甲。
1795年,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从荷兰手里得到了马六甲。1824年,英荷条约(Anglo-Dutch Treaty)将马来群岛划分为英、荷两个势力范围。 由英国管理现在的马来西亚,而荷兰管理现在的印度尼西亚。于是马来西亚的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并称为“海峡殖民地”。1874年的邦咯条约(Pangkor Treaty)也就正式的标志着英国直接参与马来亚的政策制定。
在1941-45的二战中,日本大肆侵占东南亚。在短暂的殖民之后,日本投降,将马六甲交还给了英国。之后的马来亚为独立奔走,先于1957年从英国独立,结束了400年的殖民历史,然后于1960年解除了马来亚紧急状态(Malayan Emergency;共产党的武装游击战),最后在1963年,成立了马来西亚。
被四个国家殖民过的马六甲,坐落在世界最繁忙的马六甲海峡之上,在这座看似平静安逸的城市中,有太多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
马六甲海峡清真寺 Melaka Straits Mosque
在马六甲的宗教场所中,马六甲清真寺算是比较年轻的一个。它30米高的尖塔(Minerat;宣礼塔;用于召唤信众礼拜)同时也用做灯塔,给船只和飞机指示方向。该建筑大体上遵循中东建筑样式,但也融合了一些马来的风格,例如运用竹子和柚木等材料。
青云亭古刹 Cheng Hoon Teng Temple
青云亭古刹是马来西亚、新加坡两地最古老也是最精致的华人寺庙。青云亭也被称为观音亭,主殿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以前许多中国人经历重重险难来到马六甲之后,都会来到青云亭报道和感谢神明保佑。
青云亭不但是满足华人社会信仰需求的宗教中心,也曾是甲必丹(葡萄牙在殖民地所推行的侨领制度,甲必丹为华人领袖)的办事所和解决纠纷的仲裁处。英国人从荷兰人手中接过马六甲的管治权后,取消了华人甲必丹制度。后来由青云亭亭主制度来取代,被推举为青云亭主席的人也就是马六甲华社领导人,1824-1920年之间总共委任了六位主席。之后亭主制度结束,并被信托局取而代之。
青云亭传扬三教(儒,道,释),因为大部分在马六甲的华人都同时信奉三教。在主殿内,除了在正中间的观世音菩萨,前方还置有释迦摩尼佛祖及地藏王菩萨的金身。观世音菩萨左边供奉的是妈祖娘娘,也是渔夫及航海人的守护神。右边是悬壶济世及保佑众生之保生大帝,还有代表公平,正直和忠义的协天大地(关公)。同一神龛中还供奉着管理人间福祉的太岁爷。
青云亭主要体现了中国南部(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的建筑手艺,也代表了中国南部农耕社会的建筑风格。但比起普遍矮平的福建风格,青云亭的屋顶的斜度很陡、很”飞“。
屋顶上宏伟的瓷雕描述了一些中国经典故事和人物(具体故事不详)。这些雕塑使用的是“剪黏”技术,用瓦片剪成所需的大小形状然后排黏成花草树木,昆虫及动物及人物等造型。
在青云亭的外拜亭中有六个木雕人像,两个人像具有西洋人的面貌,而服装方面却是青云亭进行修复的那个时候,可以推出这是英殖民地时代东印度公司职员们的穿着。还有一对人像也是西洋人的样子和穿着同一个时期的军人制服。脸上的表情显示他们正在双手和头并用非常吃力地撑着头上的墚。另外的一对是华人,上身赤裸而下身穿着沙龙。他们面露笑容,显得轻松自在的以单手撑着木梁。
马六甲基督教堂 Christ Church
当荷兰人从葡萄牙人手中接管马六甲时,除了在圣保罗山建造葡萄牙小教堂(St. Paul's Church)之外,荷兰人没有任何可以祷告的教堂。所以在荷兰人在1741年开始建造马六甲基督教会,于1753年完工。基督教堂有着非常“荷兰”的设计:矩形,巨大的墙壁,花岗岩基座和荷兰屋顶瓦片。
但教堂上面的钟被刻上了1698年的日期,还有被教堂纳入用葡萄牙文写的墓碑(之前放在圣保罗教堂),可以推测他们都是后来由英国人安装在那里的。因为宗教信仰天主教的荷兰人不太可能在新教教堂内使用天主教墓碑。
有趣的是,这个基督教堂和周围的市政厅(Stadthuys)原先是白色的,是直到1911年,马六甲成为英国的殖民地80几年过后,英国人才把他们涂成了红色。具体原因不详,但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理论。
有人认为英国人这样做是想模仿荷兰红砖石屋的颜色。但荷兰人这样做的原因是用以提醒和分辨自己的家园,英国人为什么这样做呢?另一个推测是英国人想把英国的房屋和荷兰的老房子区分开来,所以才把旧荷兰建筑物涂成了红色。但是英国人为什么没有将马六甲的其他古老荷兰建筑上涂成红色呢?
还有一个有趣的理论是,当地人为了发泄仇恨和蔑视荷兰人,在咀嚼过槟榔后,将红色的垃圾吐到教堂的白色墙壁上,所以英国人决定用红色油漆盖住它。另外一个更合理的理由是,用红色的红土石而建成的教堂因为缺乏维护,红石土从白色的墙中透了出来,加上热带雨水将红色的土壤溅到白色的墙壁上,所以英国人才决定把它全部涂成红色,以节省维护成本。
马六甲圣保罗教堂 St. Paul's Church
这座天主教堂是东南亚最古老的教堂,起初是在1521年,一位葡萄牙船长Duarte Coelho为了感谢自己在中国南海上幸存而建造。这个教堂是献给圣母玛利亚(Virgin Mary),并被命名为“Nossa Senhorado Monte”(我们的女神山)。这个教堂后被St. Francis Xavier用作传教基地将基督教的影响扩展到中国和日本。后来Xavier在澳门传教的途中在上川岛(广东南边的岛屿)去世,他的遗体在这里被埋葬了9个月,然后被移到印度果阿(Goa)。
1556年,圣保罗教堂扩大为两层。在1567年和1596年之间,葡萄牙人向教堂新加了炮塔,并成为一个堡垒。 1590年,教堂前面增加了一座钟楼,并更名为“上帝之母教堂”(Igreja de Madre de Deus)。
1641年,当荷兰人入侵马六甲时,他们暂时把这个教堂作为荷兰社区的主要教会,直到1753年荷兰基督教堂完工。与葡萄牙地形不一样, 荷兰人不喜欢高山而更倾向类似于他们国家地形的平坦地区。于是圣保罗教堂就逐渐被废弃,用作公墓区。在英国时期,教堂被用作仓库来储存爆炸物和弹药。由于它位于山顶,英国人在教堂前面建了一座灯塔。
马六甲圣方济教堂 St. Francis Xavier Church
这座哥特式教堂是1849年由最早在东南亚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圣方济修建的。圣方济几乎影响着所有东南亚国家、日本、和中国天主教的传教。该建筑外貌与法国南部的圣彼得大教堂极为相似。
在1505-1552年期间,圣方济被罗马教会派遣前来东南亚及印度等地身负传教的重任。圣方济于1497年在西班牙皇宫内诞生,之后一直都四处飘逸。除了专注儿童福利外,他积极参与劝导葡萄牙人遵循基督教规。他传教的方法除了四处开办讲座对大众演讲,也用行善的方式劝导示人依基督教。
甘榜吉宁清真寺Kampung Kling Mosque
1748年完工,甘榜吉宁清真寺的建筑风格混合了英国维多利亚吊灯、葡萄牙的釉面砖、科林斯式的柱子(Corinthian style;源于古希腊,古典建筑的一种柱式)、中国和马来的装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Sumatra)的屋顶、以及印度教的塔。
估计这清真寺还有别的风格和元素,但我只是找到了这些,具体的看下图。
马六甲兴都印度庙 Sri Poyyatha Vinayagar Moorthi Temple
1791年修建完成,这是马来西亚最老的印度寺庙,主要祭祀象头神(Vinayagar,也叫Ganesh)。
虽说这座寺庙是印度南部的泰米尔人迁徙至此而建造的,但与印度南部的庙宇还是有很多不同。例如,印度南部的Dravidian的寺庙中会排列着很多排雕刻着印度教神的雕塑,而Chitty(在新加坡和马六甲的泰米尔人的总称)的寺庙只会有一排雕塑或者一排放一张照片。
从外观上来看,荷兰人在此建筑中的影响可以从其入口、墙壁、柱子、拱形圆顶看出。另外,大多数南印度庙宇有很高大的“gopuram”(门塔),而且上面雕刻着神或圣人雕塑。但在这个寺庙中门塔只有三层,而且上面只有简单的浮雕图像。
马六甲卫理公会派教堂 Tamil Methodist Church
基督教早期在马来群岛的影响可以追溯到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基督徒。但主要是从1511年葡萄牙人的殖民开始起,基督教的影响才在马来西亚逐渐扩大。由于葡萄牙人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徒,所以许多罗马天主教传教士被带到马六甲。然而在1641年,荷兰人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马六甲,于是他们又带着许多新教传教士进入马六甲。
这座教堂始建于1908年,原先叫Kabu Methodist Church,是马六甲信新教的卫理公会派的祷告地(卫理公会派是新教派别之一,主张认真研读圣经,严格宗教生活,遵循道德规范,故又称为“循道宗”)。但随着会众人数增多,教堂的空间不够了。 于是在1954年,土生华人(Peranakans )和讲英语的外籍人士在滕科拉街(Tengkera Street)建起了一座新教堂。 1955年,讲普通话的教徒们也搬去了位于檀茶荫街(Tan Chay Yam Street)的教堂。所以这座教堂就主要成了讲泰米尔语人的聚集场所。
好了,终于写完了。如果你坚持看到了这里,并且也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请给我点个赞呗!❤️
继续阅读:收走就走,记马六甲的文化之旅
参观过印度寺庙?印度南部寺庙建筑风格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