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经济学(1):从微观出不清市场到宏观周期性运行

全书PDF下载:https://pan.baidu.com/s/1VfHsY6R0D7BgH7y_O8jr4g

重构经济学(1):从微观出不清市场到宏观周期性运行_第1张图片
|张明 著|

引 言

《负熵与货币——经济学的重构》一书,2002年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于该书引进负熵作为经济学理论的基石,论证过程比较特别,结论也比较新颖。

其主要成果是:

1.货币的正、反效应——既保证产品流通的畅通,又引起产品流通的堵塞;

2.由此得出微观经济不平衡运行的根源——市场不能出清;

3.进而发现宏观经济的运行必然具有周期性运动(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本想2008年金融海啸后,会有人注意到此书已经提出的“宏观经济运行必然具有周期运动”的结论,但至今尚未引起经济学界的注意。

退休后,思虑再三,决定将《负熵与货币》一书,按每天一篇的速度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

不过,许多熟悉与不熟悉的朋友都甚有抱怨:一是说:“负熵的概念玄之又玄!”二是问:“每天一篇的话,何年何月才能完?”

仔细想想是非常有道理!

百万余字的专著,仅仅浏览一遍就得花多长时间?而且还要理解相当多新建立和新引进的经济概念、分析方法。并且此书论证过程中,前面约十章内容——长长链条尽是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且又不知“彼岸”在何处——的叙述,像是潜艇在深海中潜航,竟然没有现象界事实的支持,更无法让人依据日常经验和曾经学习过的知识予以直观理解。所有这些,即便是对训练有素的经济学界人士,也不是一桩容易的事。

尽管可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励志,让学习和理解如同登山一般,沿着山路一步一个台阶,用毅力和恒心支撑,最后攀登顶峰。

但是,如果有“直升飞机”呢,如果可以乘坐“直升飞机”呢?即使不能让人直接登顶,能送至半山腰的某个平台处,岂不是也挺好!

这就是笔者近来一段时期的思索。

经过近四个月的重新阅读和“换位”思考,确认此书的“半山腰”真有一处合适的“平坦之处”,可作为“直升飞机”“停靠的平台”。

笔者认为,只要学习过大学经济系专业基础课(相当于阅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或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就可认为已经购买“直升飞机”机票了。而本文的始发处,就在《负熵与货币》一书的“半山腰”的那处供“直升飞机”“停靠的平台”上。

这个平台,说简单也很简单,就是经济学中最最基本的奠基石——需求与供给及其平衡。

在本文中,把它的两个派生概念作为我们登山路上左右双脚踩踏的两排“石蹬”。

“左”石蹬是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与供给及其平衡。这个概念在经济中解决的是即时态的运行问题。

“右”石蹬是储蓄与投资及其平衡。这个概念在经济中解决的是历时态的运行问题。

初看起来是“老生常谈”,但是整个论证过程,从一开始就比较奇特,途径也出乎人们意料,结论比较新颖也就不奇怪了。

欲再往上攀登,等着读者拾阶而上的就是本文了。

读者随着作者笔尖的引导阅读此文,相当于思维被笔者推着攀登一座前人尚未登顶过的理论高峰。一旦脚踏顶峰,放眼望去,“天高云淡”,现象界中耳熟能详的经济运行将呈现出另一幅更为清晰、更有脉络、更有逻辑的图景,而且,它也不同于以往其他经济理论所描绘的那样。

为易读好懂,布章行文采用情景游历式的线性叙述法,并且时不时像破案小说那样,留下一点悬念,以激发阅读和探索兴趣。

现在请随我来,预祝登顶成功!

一、“生产自行产生需求”

分析告诉我们经济运行中存在两类市场,即由个人或家庭对于消费品最终需求产生的消费品市场,和由企业生产消费品而引致出来的生产要素市场。

基本上每一个人都是“双头鸟”,带着两个面具,具有两重性。

当在消费品市场上,他以自己的货币收入,购买各种消费品的最佳配比,以寻求最多的净负熵摄入,而在教科书上,这被称作是寻求最大的效用。

当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他以自己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知识等),供给出价最高的企业,以换得最多的货币收入。

我们要将这两类市场联系起来,看看经济系统是否能够达到一般均衡。

分析市场一般均衡,目的是要在理论上,或者在人的观念中,能否看到以下两点成立:

1.全社会的每个个人、家庭,或者企业、组织,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是否能够保证生产者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都被消费者全部购买,即是否存在一个价格体系使得市场实现一般均衡而没有产品的剩余或不足?

2.如果全社会的每个个人、家庭,或者企业、组织,追求自己利益的结果会导致经济体系的一般均衡,那么这个一般均衡对全社会来说是否会是最佳的综合平衡?即是否还有改进的余地。

关于市场体系的一般均衡理论现在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理论。对于该理论的阐述既可以非常简单,也可以非常高深。

最简单而又广为人知的说法就是萨伊定理:“供给自行产生消费”。这一定理的推导过程就是:“生产的始基为三个来源,劳动、土地和资本。以生产始基结合而生产出来的产品被分解成三个部分予以分配,劳动(者)得到了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了地租,而资本(家)获得了利息。在市场上,产品都被披上了货币的外衣,通过交换,产品都能够通过货币的面纱作用而最终获得各自的归宿。”这是最早由萨伊(Jean-Baptiste Say,1767—1832)提出的定性观察结论。

非常高深的证明由阿罗(Kenneth Arrow,1921—2017)和德布鲁(Gerard Debreu,1927—2004)等人完成。通过预定的五个前提:(1)完全竞争市场,(2)没有外部性,(3)没有交易成本,(4)完全信息,(5)不存在收益递增的规模经济,他们建立了严谨的数学模型,精确地描述了消费者偏好和选择集合、生产者技术条件,运用现代数学拓扑学的不动点定理(fixed point theorem),得出市场中商品供求通过价格机制能够达到一般均衡,并且这样的均衡体系还达到了社会最优的一种资源配置。

不管是最简单的说法或者是非常高深的证明,从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当每一个个人、家庭都追求自己的效益最大化,而每一个企业、组织都追求利润最大化,于市场价格体系作用下,能够使得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正好为消费者全部购买;同时,这样运作的结果,能够达到全社会经济运动的最佳位置——帕累托最优(一般用充分就业来判断),即无任何可以改进的余地(讲这句话时,必须排除伦理判断)。

还要再添加一句结论:“这样的经济运行不但是平衡的,而且是平静的。”

作者联系方式:

QQ:1103797371

微信:zhangming1954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构经济学(1):从微观出不清市场到宏观周期性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