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
OSI模型: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
网际网协议族: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链路层
1、数据链路层:即网络接口层,包括网络接口卡及其设备驱动程序,ARP地址解析协议,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
2、网络层:包括IP协议,ICMP(Internet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GMP(Internet组管理协议)
3、运输层:TCP,UDP;
4、应用层:Telnet远程登录、FTP文件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IP地址:
全部地址为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000.000.000.000~255.255.255.255
A类地址占了1/2,B类1/4,C类1/8...D类...E类
A类: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0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000.000.000.000~127.255.255.255
B类: 1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10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128.000.000.000~191.255.255.255
C类: 11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110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192.000.000.000~223.255.255.255
D类: 111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1110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224.000.000.000~239.255.255.255
E类: 111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为将来使用保留其中240.000.000.000~255.255.255.254为保留地址,255.255.255.255为广播地址
数据封装:
进程数据 |
TCP首部 | 进程数据 |
IP首部 | TCP首部 | 进程数据 |
以太网首部 | IP首部 | TCP首部 | 进程数据 | 以太网尾部 |
IP首部:使用8bit的协议域来标记数据来自TCP、UDP、ICMP IGMP的哪一个,接收时根据协议域进行分用
以太网首部:16bit的帧类型域,指明数据的网络层协议(ARP,IP,RARP)
链路层:
1、为IP模块发送和接收IP数据包
2、为ARP RARP发送请求及接收应答
以太网首部:
RFC894(以太网封装格式):
目的地址(6字节)+源地址(6)+类型(2)+数据(46~1500)+CRC(4)
地址是硬件地址,类型表示IP、ARP、RARP数据
CRC为循环冗余码检验和
RFC1042(IEEE 802.2 802.3)
目的地址+源地址+长度+802.2LLC(3)+802.3 SNAP(5)+数据(38+1492)+CRC(4)
SNAP:后续子网接入协议,orgcode(3)+类型(2)
环回接口:127.0.0.1,同一台主机上的客户端与服务器进行通信
1、发送到环回接口的数据均作为IP输入
2、传给广播地址或者多播地址的数据报均复制一份传给环回接口
路径MTU:两台主机通讯时,可能要通过多个网络,每个网络可能有不同的MTU,最小的MTU即路径MTU。路径MTU不是一个常数,取决于当时所选择的路由,而且选路不一定对称,路由A到路由B 路由B到路由A 可能不同。
以太网目的地址 | 以太网源地址 | 帧类型 | 硬件地址 | 协议类型 | 硬件地址长度 | 协议地址长度 | op | 发送端硬件地址 | 发送端IP地址 | 目的硬件地址 | 目的IP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