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密歇根湖畔到“中国硅谷”中关村——访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监芮勇博士


芮勇

  芮勇博士看上去非常年轻,且仿佛总是精力过人。他的目光炯炯有神、充满自信,但却没有丝毫凌人的傲气。就像大学里极富亲和力的青年老师,他用广博的学识折服你,用亲切的态度影响你——也许一开始你并不觉得什么,但在某一刻你会突然发现,原来不知不觉的,对此人的敬重和亲近感已深植于你的心中。

  刚过不惑之年,芮勇却早已是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IEEE Fellow)、国际光学图像协会院士(SPIE Fellow)、国际计算机协会杰出科学家(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顾问委员会成员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评审委员会和美国国家工程院前沿工程研讨会成员。在2012年11月于北京举行的SPIE亚太峰会上,凭借在图像处理、分析及识别领域的杰出贡献,芮勇获颁"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院士(SPIE Fellow)",而全球当年仅有75名科研人士获此殊荣。

  迄今他已获得及正在申报的国际技术专利多达40余项。此外,芮勇还是国际多媒体最权威的学刊《ACM多媒体计算通信和应用》(ACM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and Applications)、《IEEE多媒体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以及《IEEE Tran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ies》的副主编。他的业绩被收录于2007年美国名人录(Marquis Who’s Who in the America)。

  在微软工作的14年间,他先以科学家的身份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计算机多媒体的前沿难题,向影响全球亿万用户的微软产品注入了许多关键技术。继而在中国,他参与领导了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战略发展,并亲自带领开发团队,在教育、医疗、移动与互联网领域探索新兴市场的前沿需求,并取得累累硕果。一路走来,“创新“与”创业“的激情一直伴随着他,也一次又一次地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


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总监芮勇博士在2012年SPIE亚太峰会上获颁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院士(SPIE Fellow)

  精彩纷呈的少年时光

  芮勇脑海里的少年时光无疑是精彩纷呈的。1978年,芮勇全家定居古都金陵。天资聪颖的他凭借年级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华中学,这所创建于1899年的江苏省重点中学聚集了众多英才,芮勇在这里度过了六年时光。他的“多元化业余爱好“,如吉他弹唱、篆刻、足球、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都在这青葱岁月中发展起来,造就了多才多艺的他。尽管爱好众多,芮勇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自动控制系——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功于他独特的学习方法——在中学,每年寒暑假他都会提前温习和理解下学期的课程,这使他在学习时总可以快人家一步。

  芮勇的“自动控制系统”

  选择了“自动控制”专业的芮勇身上似乎原本就有着一个自动控制系统——那是一种审时度势之后的主动调整,是一种坚持不懈地向预定目标发起冲击的决心与能力。

  刚进入大学,芮勇便惊奇地发现不少同学的入学成绩高于自己,于是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并不算高的目标”,即在短时间内将成绩提升至“全班前列”。第一学期期末总评,他已到了全班第二,之后直至毕业前,每次考试他都是第一。从年幼时“不用争第一”到此刻“主动争第一”,芮勇真正成长为一个勇于背负责任的男子汉。

  谈及在大学的收获,芮勇着重指出了三点。

  其一是打下了坚实的学业基础——东南大学当时有几位非常棒的老师,像曾为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高材生、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做过访问学者的丁康源教授,“他教我们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对后来我的个人发展至关重要。丁教授非常认真和严谨,可惜他已经去世了。”芮勇这样说。他的表情有些黯然。另一位令他铭感于心的老师是金丕彦先生。“学习优秀生”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东南大学实施的一个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允许优秀学生大三时提前一年进入毕业设计。芮勇选择的研究课题是“二级倒立摆控制系统”。该系统由导轨、在导轨上左右运动的小车、连接小车的铝制一级、二级摆杆组成。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机器人站立和行走的原理便与二级倒立摆系统息息相关。在金丕彦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芮勇学到了很多东西。

  其二是提升和拓展了各方面的能力。在大学里,芮勇接触到许多高中时代从未涉及的“工作”。大二起他开始做班长和系学生会干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日渐增多,芮勇的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高中时根本不敢面对着几百人讲话,经过大学的历练后,每次演讲时总是在想,最好下面有几千个人在听。”他说。同时提升的还有他的“获奖能力”。大学四年,他不仅赢得了深圳一家公司在东南大学设立的一等奖(之后他用奖金请一大群同学去文昌桥后的小笼包店大快朵颐),还在各类校内及校际竞赛中频频折桂。例如,有一次他参加了东南大学主办的校际英语竞赛。经过语法、听力、英文演讲等多轮比拼,芮勇最终力挫群“芳”、脱颖而出——杀进决赛圈的除了他,就只有四位女生。

  其三是责任感。芮勇认为,“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做得更好”,这才是对自己、对关心自己的人负责任的一种态度。个人的进步就是不断追求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超越和持续践行个人对社会的承诺。

  由于在东南大学就读期间的成绩总是那么优秀,芮勇没有参加研究生考试便直接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录取——虽然新环境下的同学似乎聪明得多、“厉害”得多,但“危机感一个学期后就消失了”。芮勇的成绩再度名列前茅。第一学年末获光华一等奖学金. 直至他赴美留学前,他已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了五六篇论文。值得庆幸的是,在清华读硕士期间,芮勇又遇到了一些令他“受益终生”的良师,例如信号处理与智能控制专家李衍达院士、在电子与自动化教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的胡东成教授和曾参加1958年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数控铣床献礼项目的高龙教授。

  从南京到北京,芮勇的学习更加刻苦,眼界也变得更加开阔。学习之余,他甚至与中关村的一些IT公司展开了积极的互动和交流,并对一些公司正在研发的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但就在个人学业与事业发展一帆风顺的当口,芮勇突然做出了一个影响自己未来的重大决定。

  密歇根湖畔的“自我驱动者”

  “我习惯于把自己放置到一种不太舒服的境地,然后再寻求突破。”芮勇说。从小学一直到硕士研究生毕业,他的求学生涯一直如顺风行船——但另一方面,这也使他很难感受到挑战的刺激。某一天午休时,他在一瞬间想到了一种令他兴奋的可能性,于是他“立即从床上跳起来”,并将这个刹那间闪现的想法付诸于实行。

  对此,芮勇自己的评价是:“我是一个较理性的人,但出国这件事的确有点感性。”

  芮勇以极其出色的成绩通过了接踵而至的托福和GRE考试——他的GRE成绩在包括美国在内全球的考生中高居2%——也许他天生就是那种“越到紧张关头越是发挥出色”的人。顺理成章地,芮勇获得了赴伊利诺伊大学求学的机会,并在1994年夏来到了美国的“草原之州”(Prairie State)。

  伊利诺伊大学位于伊利诺伊州的双子城。该州北部的密歇根湖是美国五大湖之一,向以风景优美闻名于世。伊利诺伊大学工学院一直是与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学院齐名的工学院,位属全美三甲。中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在伊利诺伊大学任教授,同样求学于该校、后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华人还有著名导演李安。

  芮勇此前从没踏出过国门,但他却并未感到惶惑。因为很幸运地,他在伊利诺伊大学的导师是大名鼎鼎的黄煦涛(Thomas S. Huang)——他是美国工程院院士及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双外籍院士,全球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和人机交互等技术领域的泰山北斗。黄煦涛教授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非常信任——“他放手让我做研究,而他只是在关键时刻为我指点一下方向。”芮勇回忆道:“比如让我往多媒体搜索的方向努力,于是我就自己找资料,自己寻求创新机会。”

  20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政府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在协力推动一个名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化项目。全美共有五所高校参与该项目,伊利诺伊大学正是其中之一。“数字图书馆”构建于多媒体检索技术的基础上——那时,人们在做多媒体检索时往往都基于“对内容和多媒体信息的理解”,例如将目标内容的图像色彩、纹理特征、空间分布等“规律”抽取出来与数据库中的信息比对——而芮勇则另辟蹊径,一举找出了相关反馈理论与多媒体检索的关系。他总结研究所得,在IEEE会刊等全球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芮勇的一篇文章被其他研究者引用的次数排到了1998年所有计算机领域全球第八位;另一篇文章则高踞同年IEEE Transaction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ies所有论文被引用数的第一位。

  今天,相关反馈已是多媒体检索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来自中国的芮勇开辟了一个先河。临毕业前,黄煦涛夫妇宴请这个“不一样的学生”,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黄教授认为,在他数不胜数的精英“桃李”中,芮勇是最具“自我驱动力”的人——“你总是像一辆踩足油门的赛车,向一个个目的地冲过去。正因有你,我们才引领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他说。

  在伊利诺伊大学读博士期间,芮勇和AT&T、飞利浦、贝尔、IBM的实验室以及微软总部研究院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毕业时,当不少同学为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奔波,芮勇却很轻松——至少四五家世界一流企业的研究机构都希望他能加盟。但他却坚定地选择了微软。

  “因为西雅图(微软总部所在地)很美,而且我所接触到的微软人都很“厉害”,也很可亲。”芮勇说:“在微软雷德蒙研究院,没有人给你压力,但看看身边的那些人,你就会自己给自己施压。”这里有图灵奖获得者Butler Lampson,还有激光打印机的发明者Gary Starkweather。芮勇办公室 “隔壁的隔壁”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约翰-普莱特——之所以令人生畏,并不是由于此君面目狰狞,而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真正的传奇:初中毕业就进了加州理工大学,先从事计算机图形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后,又在不懂中文的前提下开发出了全美最好的中文输入法,其后他的兴趣迅速转移至计算机音频处理领域,研发了音频双声道回声消除技术;此外,这位先生还利用业余时间发现了两颗小行星……“他真是无所不能。”芮勇说。

  与这样一群天才一起工作,芮勇感到无比兴奋。在“全速创新”的氛围下,他度过了紧张、充实且激情四射的七年。

  北京,又见北京

  2002年,由于业绩出色,芮勇代表微软总部研究院参加了美国国家工程院前沿工程研讨会。次年,他又被选入微软公司特别为可能影响公司未来的“希望之星”们度身定制的“高管培训班”——微软全球7万多名员工中,每年只有100人可以进这个培训班。芮勇是当年“100精英”中的两位华裔才俊之一。在培训中他还获得了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培训文凭。

  2003年,芮勇的老板安努普-古普塔升任比尔-盖茨技术助理和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芮勇继而逐步接管了原来由古普塔领导的多媒体协同技术研究团队。在芮勇的带领下,团队开发了微软远程视频会议系统(Microsoft Round Table)中最为关键的麦克风阵列技术,可以在会议中智能识别每一个声音的来源,并主动推送讲话者的高清声像。团队还参与了Windows Movie Maker的研发,并完成了最初视频边界检测的核心功能;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可以实时预估网络电话的带宽变化,从而提升视音频通信的数据传输速度……在回到中国之前,芮勇已成为微软雷德蒙研究院最耀眼的一颗华裔新星。

  尽管成就斐然、硕果累累,但在微软美国总部任职的这段日子,芮勇一直关心着太平洋彼岸的故土所发生的“创新故事”——几年间,崛起的中国经济和科技开始对全球竞争格局发挥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智造”的澎湃潜能亦日益显现。微软在中国投资建设的各个研发机构在整个微软全球研发战略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

  也许“是时候回国了”,芮勇想:更何况,他已仰慕时任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的张亚勤博士许久——他第一次见到亚勤是在1998年,那时是他读博士的最后半年,亚勤应邀前往伊利诺伊大学作主题演讲。

  2006年初,和回国组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张亚勤博士一道,芮勇再度回到北京,由此跨过了他职业生涯的又一个起点。

  谈到当时的工作重点,芮勇表示:“我的职责是协助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博士落实和推进微软在中国的研发大战略、规范RIDE的研发体系、开发更系统化的合作机制、提升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旗下各机构协同作战的效率。”他所说的RIDE是指基础研究(Research)、技术孵化(Incubation)、产品开发(Develop)和战略合作(Ecosystem)

  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2010年初,在集团成立4周年之际,微软公司宣布将总部设在北京的中国研发集团更名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以此观照中国及亚太地区的最新发展与需求,凝聚智慧,为该地区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做出更多贡献。

  尽管研发集团的发展如日中天,但作为一家全球性的软件巨头,微软对于中国市场的了解和关注还远远不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市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和全球最大的PC市场,中国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芮勇又一次承担起针对新兴市场做针对性创新开发的重任,他转战微软亚洲工程院,组建了微软中国创新部。在第一阶段,他带领团队主攻教育类软件。他的团队频繁造访各类教育机构,与师生们深入交流,从点滴细微之处发掘用户需求,为创新奠定扎实的基础。2年间,团队不断扩展,在Onenote 等一系列的软件中贡献了不少创新功能。最终,整个团队集体“毕业”,加入到微软Office全球开发团队中,把他们的智慧融入到全球10亿用户的工作与生活中。

  送别教育开发团队,芮勇再次选择了一个新的起点---健康医疗领域。在欧美发达国家,医疗信息化发展已久。但在中国,由于缺乏前瞻的规划,中国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程度只达到了“入门级”,既零散又凌乱,远远不能满足医患双方的信息共享和帮助医生智能化的处理诊疗的需求。此外,由于各级医疗机构资源差异巨大,如何在区域内的医疗机构间让资源获得最合理的分配,也成为一个难题。中国的医疗机制有自己的独特标准,又不能照搬国际的现成案例。于是整个医疗开发团队都被发动起来,从社区医院到三甲医院,开发团队成员深入各级医疗机构,与医护人员沟通,还把他们请到微软来座谈,甚至“利用“自己生病之机,去仔细体会就诊流程,为创新开发确定方向。经过数月的调研,中国创新组确定了“珊瑚”项目的方向----开发区域内双向转诊系统。经过紧张的规划和开发,2011年初,产品就初见雏形,开发团队又驻扎在医院,通过夜以继日的调试,终于成功把双向转诊系统在江苏镇江上线,成为国内区域医疗成功利用信息化系统实现高效双向转诊的典范。

  对芮勇而言,一个成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经过两个月的深思熟虑并结合微软公司的战略发展需求,芮勇“最具自我驱动力”的特质又一次展现。他认为,云计算、Windows Phone在中国的落地和Kinect的相关开发,将成为中国创新部的三个方向。 他发动大家参与讨论,经过整个团队的几轮头脑风暴,大家最终把未来开发方向锁定在Windows Phone的应用开发上。移动终端平台的争夺,已经成为IT业界的兵家必争之地。谁掌握了数量庞大的移动用户,就意味着谁掌握了产业的入口。苹果和安卓的平台已经先行一步,并借助数十万计的应用,获得了市场的青睐。而要让Windows Phone在中国落地,发布吸引人的应用软件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

  在芮勇眼中,中国创新部的使命是利用自己的创新优势在基础科研与产品开发之间搭建桥梁, 把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内部的创新理念和技术,快速转化为产品,而集合了普通人最需要的信息的Windows Phone“衣食住行”应用正是这一转化的产物。

  事实上,在微软内部孕育一项产品并非一帆风顺,微软内部的创新与VC、PE或天使投资的投资流程类似,需要能够明确地阐述项目的特点和它给用户带来的好处,需要论证技术层面的可行性和未来的市场前景。这个过程常被微软内部人士戏称为“过五关”,即其市场是否足够大?是否有足够的创新?是否具有可扩展的商业模式?与中国用户的关联是否足够紧密?这个项目可否在未来成功转移到微软的产品部门?

  “衣食住行”也曾历经过这个五个拷问,并逐步走向成熟完善。仅仅是对“衣食住行”的调研,就经历了两个月的时间,经历过200多个创新点子的同期筛选,6个产品原型之后才逐步孵化成可行的几个提案,再确定最终设想。 “衣食住行”就是经历了这样的层层拷问而脱颖而出。“衣食住行“上线后,在没有任何主动推广的情况下,迅速成为微软手机应用商店里的明星应用,其下载量直逼生活类应用的第一名,这让芮勇既意外又欣慰。

  “今天的中国是‘梦开始的地方’。”芮勇微笑着说。承载着 “让中国‘智’造‘慧’及全球”的创新理想, 一支全新的研发舰群业已扬帆驶向辽阔的创新海域——芮勇正在和他的同道者向新的巅峰跋涉。如今,带着对产业深思和敏锐的观察,他再次回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回到计算机科学的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带着6年来与产业“耳鬓厮磨“的深刻体验,展开人生新的旅程。


原文地址:http://www.wrsa.net/1/2013/04/09/[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杰出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