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1.1关于信息】

文章目录

  • 信息概念的发展
  • 信息的定义
    • 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
    • 本体论和认识论层次信息的区别
    • 全信息
    • 社会信息
  • 信息的特征
    • 信息存在普遍性和客观性
    • 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
    • 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
    • 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 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
    • 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
    • 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 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
  • 信息的分类
  • 信息链
  • 数据、信息、知识的关系
    •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包含、相互转化关系

信息概念的发展

  • 早期,对信息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信息看作消息的同义词
  • 哈莱特1928年在《贝尔系统电话杂志》上发表《信息传输》的论文。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
  • 通信专家申农1948年《贝尔系统电话杂志》上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信息被看作不确定性的减少。基于这一思想,布里渊认为,信息就是负熵。
  • 控制论奠基人维纳1950年出版《控制论与社会》,把信息看作广义通信的内容。这时信息被看做有序程度的度量和负熵,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 计算机出现后,信息被看作数据
  •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植物界信号的交换,生命体有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一个有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有机体,也开始被看作信息的传递
  • 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信息工作的发展中,信息被看作经验、知识、资料
  • 在哲学发展中,信息被认为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

信息的定义

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事物指存在人类社会、思维活动、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
存在方式指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
运动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物理、化学、生物、思维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指事物在时间空间上展示的特征态势规律。
这一层次的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

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题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主体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表述的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本体论和认识论层次信息的区别

本体论层次上,信息存在,不需要主体存在为前提。根本不存在本体,信息也仍然存在。认识论层次上,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事物存在和运动状态
  • 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理解事物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 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存在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这三个方面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其含义,明确其效用,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决策

全信息

我们把同时考虑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把仅考虑形式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内容/含义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乃是同时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社会信息

本书研究的主要是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目的产生、传递和交流的,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这类信息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特定目的的,都是社会信息。

信息的特征

信息存在普遍性和客观性

信息是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示。事物存在和运动状态随时随处可见,信息也就随时随处可见。普遍存在的信息具有绝对性和客观性。
绝对性表现在客观物质世界先于人类主体存在,所以信息存在不以主体为转移。
客观性表现在信息不是虚无缥缈的,它的存在可以被感知、获取、存储、传递和利用

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

宇宙事物是无限丰富的,因而信息产生、分布也是无限的。即时在有限的时空中,事物也是无限多样的,信息也是无限的。

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

信息产生于事物存在和运动,但信息可以独立于其发生源相对独立,可以由其他物质载体携载在时间和空间上传递。在时间上传递是存贮,在空间上传递是通信。它可以促进人类社会有效信息交流,进行知识和信息的积累和传播。

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信息表征事物存在和运动,但信息不是事物本身。离开这些物质载体,信息无法存在。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依附性。但是载荷信息的物质载体的转换并不改变事物存在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独立性。信息这一性质使人们有可能对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和变换。

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

人的观察、认识、理解能力不同,从同一事物中所获得的信息量也不同。实得信息量因人而异。

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

由于信息可以脱离其发生源独立于物质载体,并在利用中不被消耗,因此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时间提供其他人利用。信息的共享性是信息的天然属性。既有积极一面(提高信息利用率,节约成本)也有消极一面(给现代管理中信息产权安排和控制带来很大难度)

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信息一旦产生,就表达某种特定含义。信息不是包含其中各种要素的简单算术和,因而不能将这些要素任意排列或以不同组合加以归并,否则会损害信息含义。同样,构成信息的要素不能任意分割。

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

信息产生角度来看,信息表征的是特定事物存在和运动状态。信息利用的角度来看,信息仅在特定的时刻才能发挥其效用。信息的时效性不在于生产信息的早晚,而是信息能充分发挥效用的时刻。利用者要善于把握时机。

信息的分类

描述对象(自然、生物、机器、社会)
性质(语法、语义、语用)
利用者观察角度(实在、先验、实得)
传递方向(纵向、横向、网状)
内容(经济、科技、政治、文化、政策法规、娱乐)
作用(有用、无用、干扰)
运行状态(连续性、间隔性、常规性、突发性)
流通渠道(正式、非正式)
记录方式(语声、图像、文字、数字、计算)
来源(内部、外部)组织内部、外部

信息链

英语中信息是一个连续体概念。信息链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要素组成。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信息链的上游面向物理属性,信息链的下游面向认知属性。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联系。

数据、信息、知识的关系

数据:未经整理,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始于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
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数据的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荷的信息,即数据转化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信息: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代表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等。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知识:在作为原材料的信息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获取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
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以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受者的知识
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受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结合才能转换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智能: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是在一定环境下针对特定问题和目的有效的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的知识和策略、针对策略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目的的能力。智能是被目的所激活的知识,是知识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方式。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包含、相互转化关系

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知识的趋向是要成为人们决策的智能方法。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型的外延,是转化过程的递进链,是加工组织程度的等级链,是价值量的等级链。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管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