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在路上(六)

本文字数:1368 个
建议阅读时间:5 min

022 设计的亲和力

设计其实就是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会关注自己关心的每个点,视觉,细节都会成为感知的一部分。优秀的设计需要具有亲和力,而这种亲和力就是顾客或让这个设计产生生命力的受众觉得舒服,符合期望。

由此看来,设计的出发点有两种,一种是受众的期望,对于服务行业设计来说,可以根据所服务群体的普遍审美和期望来做;或者设计作为思想者引领受众的体验,告诉受众他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什么。

第一种很常见,客户的期望是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当然可以满足客户需求,然而客户的思路可能是多变的,眼界的变化决定他想要的也在不停的变化,设计师很多时候就像是牵线木偶一样,无法完整的陈述自己的想法,却又得为了设计费而妥协不停的改。

第二种不常见,一般发生于很多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金牌设计师上,设计师能够准确的把握品质和顾客真正想要的,满足功能和一些硬性要求的情况下,做出最适合的设计。乔布斯说其实大众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然后他做出了他认为最具亲和力的作品,然后他成功了,大家都慢慢的接受了他的产品和设计。我深深被他折服。

深挖客户需求,某种程度来说其实设计也是一种营销,创意且具有一定的反叛精神,而坚持自己的东西还需要具有那么点牛劲。
我要成为第二种设计师。

023 先成为专才再想通才

之前听了吴军老师的谷歌方法论,他总结了很多计算机方面的伟人的共通处,其中一条就是对于一个领域有精深的理解很重要,虽然这在计算机这个专业性强的领域来说必不可少,但是对于其他很多专业也是必须的。

之前接触的很多牛人的建议也都是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为牛人,再去跨界,如果对于一项任务觉得真的不太会,上手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不太划算的话其实应该理智的拒绝,将这个时间花费到自己的专业的提升上也许更有价值。不过这也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就是一位专业性通才,他创造的每一个企业都成为了行业内的独角兽,他对每一个领域的理解都可以到专家的程度,说他是个商人不如说他是个“技术专家”。

常人无法做到马斯克的程度,但是精通自己的专业,成为自己专业方面的专家是可以做到的。我想这也是专业结合写作创造品牌价值的初衷。

024 目标要设置在比别人高一个数量级

吴军老师的谷歌方法论里牛人们的共通点还有一点就是:目标设置在比别人高一个数量级。

一般人对于工作的要求是做完就行;对工作要求再多点的人就是把工作做好;再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会希望工作做的尽善尽美,没有遗漏;再有思想的人会在工作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如果觉得哪里不对,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更好的效果;伟人会给自己的工作加上未来的筹码,如果现在的工作在五年后乃至十年后依然是非常优秀的,那才是他们的目标和期望。

取上得中,取中为下,取下没有。我们对自己的期望有多高?

最近思考:

其实我是没有目标的人,我一直说自己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可是到底什么时候成为什么样的设计师,我是没有具体的思考的,模糊的影子等于没有。
最近还有一句话影响了我:n-1=0
一件事情哪怕做了很多,但是关键的一步错了,那么等于什么都没做,我好像就是这样。
在每一方面都懂一点的我,却没有在哪一方面做到精通的程度也是很大的问题,回想我之前的时年,我没有做出太多突破性的事件,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
思考是为了进步,而不是悲观。积极主动才是王道。


附该系列其他文章:
蜗牛在路上(五)

祝小长假后第一天工作有方向又愉悦。

你可能感兴趣的:(蜗牛在路上(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