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难题这样办最好

001

昨晚永澄老师在群里做了一个分享,关于如何构建一个知识专题的工具篇。在分享之前老师提出了三个要求:注册Github账户;下载Github Desktop客户端;准备一个Markdown编辑器。因为要利用这三个工具构建一个知识专题。这三个要求一抛出来,很多小伙伴都傻眼了,包括我。一个都看不懂!我当时没有跟上,也没法跟上,在课程分享完后我把资料整理好,发了一份给小伙伴,就哄孩子去睡了。等孩子睡着后,我才开始试着去了解这三个概念。虽然还是没有弄清楚,但最起码知道是讲什么了。

今早爬起来就按着老师的步骤来,很多问题出现了!正好群里有小伙伴在讨论,我也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了。会有小伙伴解答,但是由于大家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很难从根本上提供答案,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边讨论边摸索。在迷惑的时候,能感觉到有人与自己一起同行,感觉还是不错的。但是真正靠群里伙伴的解释做出来的很少,每个人遇到的问题都不同,还是要靠自己摸索。我前后大概花了三个半小时就做出来了,比我自己预想的要快很多。回顾过程后,关于遇到有些挑战的事情我有些几点感慨。

遇到难题这样办最好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002

不要退缩。昨晚群里有小伙伴抱怨说,“omg,简直跟不上,这个太难了”……老师立马回复:“不要把这些负面的限定性词汇构建出来。任何时候都不要!很多东西真的很难,但是不要说出来,放在脑子里面还不见得是困难,如果写出来,就会产生思维锁定效应,那是情绪大脑让你逃避的信号。它没有任何意义,这个时候,就是不能让自己想要逃避的情绪获得安逸感受!就是让它难受下,你就厉了!”

这其实也是《别让你的本能杀死你》这本书讲的一个道理。况且,我们昨天还有很多很多小伙伴一起在做这个事情。虽然也许具体到很多细节问题我还是答不上来的,但最起码这个看起来很恐怖的事情也做到了。其实,回过头去看看我们走过的路,真正我们做不到的事情还是很少的,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被自己的思维框住,被陌生的事物吓到,懒于思考,懒于行动,到最后连去碰的勇气都没有了。(更加明白积极主动是何等重要)

遇到难题这样办最好_第2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003

不要懒于思考。我自己一开始不知道的时候,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去问群里的小伙伴,幸好没有解决,只能自己去思考,才有了后面的收获。后来回过头去看其他没有做完的小伙伴,提出的很多问题,要不就是昨天的课件上有,要不自己压根儿就没有尝试,要不自己根本没有主动去搜索。这样不仅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也大大的降低了我们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遇到问题,先自己查,自己想,摸索几次后再去问,这个时候可能别人随便一点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不是一个多小时都没有进展,如同之前的我一样。昨天群里有个小姑娘,在老师讲课之前就已经摸索了一天hithub,结果在老师把课程讲完后,她不仅做不出来了,课后的总结与梳理都出来了。

遇到难题这样办最好_第3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004

当遇到问题迟迟不能推进时,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观察,把整个流程放进去思考。我三个半小时里面,当流程弄清楚后,后面二十分钟就解决问题了。中间往往都是流程之间的衔接有问题。但一直在原地思考到底是哪里做错了。其实老师分享的这个知识讲的就是如何利用好不同的工具将一个知识专题作为一个产品输出来,这就好比不同的人为同一个目标服务,要想将这个目标完成,很关键的一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衔接与合作是否及时与融洽。放到这个问题上,主要就是将这些功能不同的工具如何衔接起来。果真,我去重新审视的时候发现都是工具之间的衔接问题,也就是同步问题。当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后面的速度就飞起来了。

现在我反过来我去回答老师开课前提出来的那个问题,学习什么叫Github,Gitbook,Markdown,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Github就好比一个有巨大仓库的巨大知识工厂,既可以存放知识类产品,也可以生产知识,比如程序,文章等等。而Gitbook就是一个出版社,负责筛选出来合格的文章出版。而markdown就是生产文章的工具。

所以你要考虑的问题是出版社与仓库之间的衔接问题,工具放在哪里合适。当然这个解释不一定准确,但这个解释能帮助我理解目前的这个问题不就足够了么?想那么完美不就是把自己困在原地了么?

遇到难题这样办最好_第4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005

当做出来时我才知道这个工具的威力,它可以帮助我们随时将自己不同的知识分门别类的放好,在需要时可以随时将某一专题的知识调出来了,形成电子书!还可以将不同知识专题直接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知识框架,还有很多很多我不知道的功能。但就这已知的功能就已经很强大很强大了。这让我不禁考虑是不是要去学编程呀!

只有做过了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你能获得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到难题这样办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