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被证伪的内容整理

真理有缺陷,人有原罪

任何一个科学、判断,其实都是一个猜想。这个猜想是有缺陷的,它就是等待着被证伪的。当一个东西反复通过各种途径都没办法证伪的时候,我们就认为它是科学,是对的,实际上,它只是“尚待被证伪”的。

“欧几里得几何学”是科学,同时它也是一个“尚待被证伪”的猜想;“牛顿力学”是科学,但它也是一个“尚待被证伪”的猜想。所以后来,爱因斯坦的物理学颠覆或者说是补充了 “欧几里得几何学”和“牛顿力学”所代表的西方经典自然科学。

那么,是不是爱因斯坦就永远是对的呢?显然不是。不管哪一种科学和理论,都是“尚待被证伪”的一种猜想。

基督教里“原罪”本来的意思是“与生俱来的缺陷”。无论是人,还是蚂蚁、狮子、老虎,甚至鹰,都是有“与生俱来的缺陷”的。而由于它的“与生俱来”,它就是“默认”的。

“原罪”的背后是一种谦卑意识:你要意识到自己能力的缺陷,不要认为它是完满的。当你得出一个认知,获得一种判断,甚至采取一种行为的时候,你要意识到这个东西本身是自带残缺的。很多时候,因为是“生来如此,一直如此,习以为常”的,我们就不觉得它是残缺的,默认为它是正常的。

所以,一切正常的,其实都是不正常的,看似完满的东西,都自带缺陷,只不过看你有没有意识到而已。

可惜多数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就拿日常使用最平凡的谚语来说。

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是不用怀疑的,我们平常的言谈中经常请他们出场,为我们的行为鸣锣开道。 因为它来得简练,用自己的话说要啰嗦太多了。还因为谚语生动,它是多少代人的千锤百炼,我们和它相比笨嘴笨舌的。当然还因为它雄辩,它已经深入人心了,现编出来的话怎么能跟它相比呢?

可是有一类谚语针对人世中的同一现象,有尖锐对立的两种解释,竟然可以在谚语的仓库中共存。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对应“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三思后行”对应“多谋无断”;

“好男儿,志在四方”对应“父母在,不远游”;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子打地洞”对应“一娘生九种”;

“未雨绸缪”对应“车到山前必有路”;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对应“掉翎的凤凰不如鸡”;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树挪死,人挪活”对应“滚石不聚苔,转业不聚财”;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应“行百里者半九十”;

“出淤泥而不染”对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人多力量大”对应“鸡多不下蛋,人多瞎捣乱”;

“人到三十不学艺”对应“活到老学到老”;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对应“船到江心补漏迟”;

“没缝鸡蛋不生蛆”对应“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大丈夫宁折不弯”对应“大丈夫能伸能屈”;

“邪不压正”对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身正不怕影斜”对应“人言可畏”;

“人比人死,货比货扔”对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胜者王侯败者贼”对应“不以成败论英雄”;

“不打不成才”对应“树大自然直”;

“投鼠忌器”对应“舍不得孩子打不得狼”;

“有枣没枣打一杆”对应“不见兔子不撒鹰”;

“将在谋不在勇”对应“两强相遇勇者胜”;

“得饶人处且饶人”对应“得理不让人”。

我想天真无邪或是涉世不深的人,听了这套互相对立的谚语,差不多要休克了。

他们会想我们的社会上、文化中,还有理可讲吗?这文化不是成了诡辩言辞的大汇编吗?可是对于热衷认知的人来说太好了,这现象有张力、有趣味、有智力上的挑战性。

谚语反应的就是人世、社会。其特征是充满着博弈,你看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哪里不吵架?你看当吵架发生后,是一方服从对方的更多,还是双方都坚持自己的道理更多见?我看是后者,人们会为自己在一个特定时空下,每一个特定的行为找说辞做辩护。

夫妻间商量周末休息还是带孩子郊游,是谈判;跟同事休假调班,是谈判;跟老板要求加薪,是谈判……但凡一切需要与人商量的事,都是谈判。

一旦开始谈判,更多是披着逻辑外衣的谚语。

毕竟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就是博弈和冲突。可以说,人类文明也是在大量信息博弈、冲突、交换的过程中进步的。

西方有一句谚语,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当你的认知工具箱里只有锤子这一样工具的时候,但凡遇见什么问题,都会用锤子去解决问题,尽管你的锤子耍得再好,再熟练,叫你开一个保险箱怎么办?直接砸!即无用,又危险。同理,一个现象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解释不了,人本能的不是怀揣谦逊的态度去学习,而是用原有认知往上套。尽管结果很牵强,很别扭。

善与恶

通常善会被恶吸引,就像流血的伤口会吸引鲨鱼。所以温顺的羊遭遇凶狠的狼,极端的好人势必与极端的恶人相逢。因为善是恶的粮食:它一口一口喂养恶,直到把恶喂大,大到可以消灭自己。有时,恶,只是作为微小的邪念存在,只有仰赖善的养育和滋补,才能具备罪行那强大非凡的破坏力。

宗教(指一切获得世俗权力的非经验的认知,包括历史上的各种极权主义、个人崇拜的集体主义、舆论家煽动起来的暴民政治,等等。)具有“教人向善”的社会功能,更加真实的情况是宗教把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定义为善,并且用教条维护它们,宗教一旦掌握了实际的权力,与阶级和族群勾结起来,就能让任何残暴、愚昧和短视变成美德和正义,大范围地合法化。

善里面,隐藏看不见的恶……我们难以抵抗恶的毒艳之美,也难以发现善的隐密之恶。

变与不变

从不变的角度看,它总能有不变的成分在;从变的角度看,它总能有变的成分——在一个具体的事物当中,这两种特征的配比程度不一样。

比如一块石头,在一个地方待了一万年,具有稳定性,但它也总有被风化的那天,从一个更长的时间轴上,它就是一个不确定性的东西。

《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露水、泡影、电,持续时间特别短,从我们的时间量度来看,我们觉得它是不确定的,但如果再把时间拉长一点儿的话,一切确定的东西,地球上的万世万物,包括地球本身也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

色和空

“色”是现象,林林总总变化无端的各种现象;而“空”是无形的,背后看不见的那个东西。

“空”是不变的,就像一把椅子——椅子上没有人,就叫“空”,或者“无”,而这个“空的椅子”本身又是“有”。

有和无,确定和不确定性,是同时存在的。

怀疑和相信

“信而不疑则盲,疑而不信则空”——信一个东西,而没有怀疑的话,就是盲目的;怀疑中没有相信的成分,就是一种空洞的怀疑。

认知是怀疑和相信的一个编织体,就像我们编草席的时候,用纵向和横向的草才能编织出一个草席出来——任何一个认知里都包含着相信和怀疑,只有怀疑或者只有相信,都不构成一个认知。

这让我们马上想到著名的“猜想与反驳”理论:怀疑是认知周期的终点,相信是下一个认知周期的起点。

所以,请收回自己的傲慢与偏见,省视自己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等待被证伪的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