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推荐延展咨询资深顾问 沈靓文章
业内人士的共识是:由于传统ERP软件是上世纪70、80年代以欧美国家大批量定型产品生产为模型设计出来的管理软件,不符合国内目前普遍采用的 按单制MTO II)生产造模式下的实际企业生产管理,盲目上线的ERP失败率非常高,如果对ERP进行二次开发,又面临成本巨大、周期很长的问题,并非任何企业都能承受。
那么,到底国外的生产管理状况与国内的生产管理实际相差在什么地方呢?
最明显的一个差异是:国外的生产管理是在稳定的制造工艺下进行的,不存在制造过程中频繁的工艺变更,也就无需“工艺流转卡”(COR――Card of Routing,也称“随件卡”)。因为工业文明极其发达的他们把一切都做得非常标准化,如果他们不标准化,工艺不断变化的话,恐怕连活儿都不会干了。而在中国,每个客户的要求不一样,因为订单价格等因素导致材料和制造工艺不同,生产过程不得不灵活。所以在生产现场通常都需要有专人进行现场调度,调度内容包括增加某件产品的某个加工要求,或者调整现场做事方式等等。所以,在中国,有两样国外没有的东西,一个是“工艺科”;另一个是“车间调度”,“工艺”和“调度”都是中国特色。
 

话里话外:国内外生产管理现实差异导致ERP水土不服_第1张图片

中国的制造企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等工业企业,面临的另外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问题是“三边工程”(如下图1所示)。“三边工程”指边设计、边采购、边生产这种制造活动相重叠的实际状况。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国内制造产业链条上的各家企业缺少对交付能力、交货期的客观诚信,经常为了拿单而承诺小于实际制造周期的交货周期,这样就不得不同时应付多个可能并行的、压缩交期的制造环节。“三边工程”这种现象虽不合理,但却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在国外,总是在设计完成之后才开始采购,待原材料、技术工艺齐套之后,或者确定在指定开工时间前可以齐套之后才开始生产。串行的制造过程自然稳定易管,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工厂需要“工艺”、“调度”的岗位而国外不需要。国内的生产过程管理与国外相较总受诟病,通常的解释是国外有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但如今国内已经引入了大量国外先进制造设备,却依然是在采用“人管机器”、“现场调度”的管理方式,所以,真正造成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因是制造环境混乱而非制造设备落后。
黑格尔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现场调度”这种灵活管理方式的存在有其一定的时代性和必然性,对信息化的需求与要求同国外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方式下的信息化需求理应也有很大的不同。
传统ERP要求企业在管理规范的情况下使用信息系统,这就导致企业使用ERP系统后的水土不服。那到底水土不服的问题是在企业方还是在ERP软件厂商方? 延展根据过去的情况总结出过去十年通常说法是“企业应该向ERP靠齐”,认为引进了在国外通行和先进的管理软件,就等于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或者说“ERP管理软件=先进管理”。
但在大量的失败投资之后,现在企业界和管理咨询界已普遍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国企业界和学界应该首先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并依据国内目前普遍采用的按单制造( MTO II)管理模式,由咨询和实施公司提供一套与企业管理阶段相适应,并能适度给予管理提升的解决方案,研发出适合中国企业的的新一代按单制造ERP管理软件。
应对ERP的水土不服,本土的管理咨询公司充满着机会与挑战,任重而道远。
 
原文链接: http://www.extans.com/view_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