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想起宋之问

   

清明想起宋之问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宋之问不像别的诗人,千古流芳,反而却遗臭万年!就连自己创作的诗《灵隐寺》中精彩的一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也被人视为剽窃骆宾王的!更有甚者,有人竟说他为了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据为己有,竟设计把自己的外甥用土囊活活给压死。假使野史准确,他的人品卑劣到极点:无耻地自荐当武则天的男宠;无情地出卖自己的救命恩人;无义地卖友投靠权贵。也难怪世人皆嘲。他虽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作品却也很少传下来,也许这就是人品影响的吧!

清明想起宋之问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人常说“文品如人品”,这其实是一种期望,因为文品与人品不相称的其实太多了,宋之问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他受到的惩罚也最要命的:人品不好已有公论,现在大家不惜造谣说他的作品也是偷来的,于是得出他文品也很差的结论。对于以文字安身立命的文人来说,是致命的!

      在文人界,想把人搞得身败名裂,除了造谣人品外,最狠毒的一招莫过于诋毁他的作品。宋之问中双箭。

       不过,现在已经有学者考证有关宋之问的事是谣传。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史书记载的宋之问人品低下又是真实的吗?或者只是当朝官员们内定的宣传口径?正史尚不可全信,何况野史?

     我瞬间明白,这个很明显漏洞百出以为宋之问作品是偷摘剽窃他人作品之事为什么没有人真正站出来澄清,而使其流传了一千多年直到现在。原因就是,我们需要宋之问作为一个反面的典型来使我们的心理达到完美的平衡:在他面前,我们的灵魂会前所未有地纯净,我们的品德会前所未有地高尚。我们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慷慨激昂地贬斥这个卖友求荣的小人,在这种贬斥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自己的伟大和崇高。为了使我们的发言更有力度,甚至我们可以捏造事实对对方加以贬斥,或者在捏造的事实面前装聋作哑。当我们从道德的讲台上意气风发地发言完毕下来的时候,我们还是在心里感谢宋之问,感谢他,给了我们一个成为好人的机会,感谢他,给我们制造了一个道德的狂欢节。

      猛然想起《圣经》里的一个故事:一个女人犯了罪,人们要用石头砸死她,他们去询问耶稣,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谁就可以砸死她。”众人听后,默默离开。

        也许,我们都没有罪,所以,我们可以用语言的石头砸死宋之问,甚至用谣言的毒箭射死宋之问,这真是最要命的惩罚,只不过,不知道惩罚的对象到底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宋之问,还是自以为道德高尚纯洁无比的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明想起宋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