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小破球”对我的影响如此之大?

为什么电影“小破球”对我的影响如此之大?_第1张图片
流浪地球

图片转载自pixiv作者Qi==Qi@絵を描く修行中,侵删。

这一部电影

2019年春节过后,我和女友一起在电影院观看了流浪地球。

从影片一开始,整个荧幕上呈现的视觉效果就冲击了我的神经。刘培强抱着儿子和孩子的外公韩子昂坐在海边沙滩上,安静的海面和沙滩上篝火哔啵作响,旁边两顶露营帐篷亮着微弱的灯光,海面的波纹里扭曲地反映出远方巨大的地球发动机,发动机这时当然还没有启动,只是静谧地矗立在黑夜中,庞大的身躯上点缀满了红的蓝的黄的灯光,像一座高拔于地面的巨大的不夜城,观望着这个命运多舛的星球的表面。

这一幕已经让我能够确信,这部电影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电影中科幻细节和视效特技非常多,仅仅看一遍电影根本不能尽收眼底。不论是“领航员”太空舱还是地下城,抑或是运载车驾驶室当中的设备和显示器,看过之后只会让人觉得“未来这些东西差不多就应该是这样子”。

剧情和表演上的东西已经有很多人做过评价了,看过的人心里也有杆秤,非专业的我不做太多点评,我觉得虽然剧情上有些老套的地方,但是这部电影本身的定位毕竟是一部商业化类型片,剧情上的老套不算什么褒贬。

因此,“好看”——这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最终评价。

制作人手记

我本来在网上看到过很多《流浪地球》的周边,其中有很多我还挺喜欢,但是觉得价格偏贵,而且买回来确实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忍住了没买。但是看到网上有一本《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的书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就下了单。

早在听说《流浪地球》会被拍成电影之前,我就已经看过它的原著小说了。但是电影和小说明显非常不一样。《流浪地球》这部小说构造的故事比较黑暗,同时也相当精彩。相比于小说,电影中构造的故事相当地不一样,而且拍电影付出的成本比写小说高了不止一两个数量级。在《手记》里面,我看到电影制作过程中电影人受到的地狱一般的煎熬,那种精神身体上双重的压力,在一般的工作(包括我的工作)当中都是体会不到的。

之所以买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喜欢科技类书籍的那些设定。《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背后,那些零零碎碎的机械设计,每一个都值得我看半天,苦于导演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售这部电影的设定集,因此只能买这一本“薄薄”的制作手记来过过瘾。即便如此,这本书中提供的图片和文字我还是很喜欢,全书都是彩印,而且价格相对其它的电影周边来说也亲民了很多。

导演和他从前的电影

郭帆,这部电影的导演,从前还拍过一部电影叫做《同桌的你》。

说句实在话,我个人从前对于青春感伤片一点也不感冒,或许是因为我自己青春的时候感情经历比较丰富,我觉得电影当中呈现的情节于我没有什么共鸣,而且很多时候电影的剧情让人有点尴尬。

所以我那时并不喜欢这个导演,还有电影里的许多演员,只要他们有新的作品,我会下意识地嗤之以鼻。

但是事实证明我又一次“狭隘”了。一个我从前觉得不喜欢的导演,拍出了一部让我叹为观止的电影。从前我不喜欢的演员,我在后来的观影经历中也觉得还不错,比如周冬雨和Mike隋,虽然他们看上去明显还存在进步的空间。从前他们的作品可能确实有不太好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年轻的人自己会成长,也会为自己争取足够的资源,这对于最终产出好的作品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试想,如果郭帆从来没有拍过电影,没有攒下制作经验和人脉,他就是再有雄心壮志,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未来的中流砥柱,还是潜藏在现在的年轻人当中,即便许多年轻人看上去有点幼稚可笑。因而我觉得即便不喜欢某些演员或者导演,也不用去刻意用恶言恶语打压那些他们,他们的作品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只要静观其变就行,年轻的人自己自会成长

我自己既然也是年轻人,那么也加油吧,按着自己喜欢的路走下去,在失败中成长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你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电影“小破球”对我的影响如此之大?)